杂志汇当代电视

舞蹈小众化与电视舞蹈节目衰落的关联性研究

作者:◆庞志娟
盘点近几年来各大卫视的王牌节目可以发现,歌唱类节目持续火热,而舞蹈类节目却一直不温不火。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舞蹈一贯以精英化、高雅化的艺术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所具有的“小众”艺术属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舞蹈节目的传播及观众的认可,致使电视舞蹈节目的发展日渐衰落。对于舞蹈自身而言,只有贴近现实生活、迎合大众审美趋势的变化,从“阳春白雪”走向“下里巴人”,创造出符合社会主流审美的舞蹈作品,才能够在众多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成为电视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一、舞蹈的小众化

随着现代化传媒的飞速发展,舞蹈越来越多地通过电视媒介呈现在观众面前,电视与舞蹈之间的关系也愈加密切。纵观我国电视舞蹈节目的发展现状,除了以明星为吸睛点的《舞出我人生》、《舞林争霸》、《奇舞飞扬》等舞蹈类真人秀节目红极一时之外,其他具有专业水准的舞蹈赛事类电视节目却不被大众所熟知。归根结底,这与舞蹈的小众化特性有很大的关系,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电视舞蹈节目的发展。

1.大众专业水平的制约

在舞蹈发展进程中,舞者不断追寻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将原本“大众化”的舞蹈“小众化”了,使舞蹈的欣赏受到专业知识水平的限制。如诞生于我国民间的民族舞以及衍生于戏剧艺术的古典舞,随着舞蹈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这些舞种逐渐从“接地气”的群众艺术变成了“学院派”的专业艺术。即便这些舞种的发展越来越规范,但对受众的专业知识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非专业群体的欣赏范围。

譬如,“荷花杯”、“桃李杯”等专业的舞蹈赛事类电视节目,其宗旨在于发掘优秀的舞蹈人才,检阅舞蹈专业教学的成果,强调作品的艺术内涵以及表演者的专业水平。此外,参赛作品大多是小型舞蹈,类似于中国的古典舞和民间舞,西方的芭蕾舞以及时代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舞蹈等四个类别,然而新舞蹈同其他三个专业舞蹈种类相比又显得有些“另类”。从中不难看出,此类赛事的专业化水平要求极高。

与此同时,节目在赛事环节的设置上让很多的专业舞者都倍感压力,更何况是没有接受过任何舞蹈训练及专业知识积累的观众呢?长此以往,广大观众逐渐对舞蹈节目失去认同感,常常发出“看不懂”的感慨,这就在无形中拉开了舞蹈与大众的距离,导致专业性的舞蹈类节目被挂上“小众化”的标签。

2.舞蹈作品远离现实生活

纵观时下我国电视节目的创作格局,严重脱离现实生活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在舞蹈节目中也比较突出。正如舞蹈节目中的古典题材作品,因其在创作过程中往往会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舞蹈创作者过于追求形式主义,缺乏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思考,致使古典舞蹈在舞蹈受众市场上所占的份额消减,在舞蹈节目中难觅踪影。

反观我国现代舞的发展及演变,其在艺术实践中,既葆有自由与开放的特性,又追求舞蹈的时代精神,比如具有鲜明现实主义色彩的《游击队员之歌》、《饥火》、《希望》等中国现代舞经典,这些舞蹈作品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舞蹈语言组合而成的,反映了大众所热切关注的社会、历史事件。如今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的舞蹈节目片段,也多是类似的现代舞作品。只有符合时代背景,符合大众的审美趣味,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才能吸引观众的关注。

3.舞蹈教育模式单一化

一直以来,舞蹈的教学模式大都是遵循上一代的艺人言传身教给接班人的形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舞蹈大都以高雅、精致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主,逐渐将舞蹈艺术围困在歌舞剧院等高端文化场所,这种精英化舞蹈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赋予了舞蹈“阶级性”的属性。在这种舞蹈教育模式下,普通大众能够欣赏和学习舞蹈的机会少之又少,致使舞蹈逐渐成为一种小众化的艺术形式。电视媒体仍然没有改变舞蹈精英化教育模式,多数舞蹈节目关注的是舞蹈的最终呈现效果,而对于舞蹈的创作和舞蹈的理解仅仅是以花絮的形式呈现,这也使得舞蹈节目缺乏教育性。

由于我国传统舞蹈的教学模式大都以“高、精、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主,致使舞者对舞蹈的学习缺乏个体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比如央视的《舞出我人生》中,参赛选手能够完成旋舞、空翻等高难度的舞蹈动作,但对舞蹈的理解和编舞能力都明显不足。在“学院派”严谨规范的程式化教学模式下,舞者逐渐与社会和时代需求相脱节,舞者难以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中谋求出路,许多舞者被迫中断舞蹈之路,甚至出现一些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面临着无人传承以至于逐渐消亡的局面,这对舞蹈文化的发展极为不利。

若要改变现状,需要注重对舞者的时代性、创造性、个性化的培养构思,从而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和时代特征的舞蹈人才。

二、大众审美的转变

一个时代的社会审美以及价值观念总是随着一个时代的经济、文化特征有所改变。在大众文化与经济利益的强烈驱动下,我国大众审美逐渐显现出时代性的审美特征,其突出表现为大众审美逐渐倾向于通俗化与娱乐化。

一方面,电视舞蹈节目为了符合大众审美,逐渐降低了舞蹈的专业水准。正如浙江卫视的舞蹈选秀类节目《中国好舞蹈》,利用明星效应为节目造势,请来了擅长舞蹈的郭富城和金星,同时还有影视演员海清担任导师。从导师的选择来看,海清的加入无疑是对以往专业化评判标准的突破,也是舞蹈类电视节目从专业化逐渐走向通俗化的表现。

另一方面,电视舞蹈节目为了满足大众的娱乐心理,在节目中利用导师与导师、导师与学员之间的矛盾冲突来制造“噱头”、提高节目关注度和刺激收视率的现象屡屡发生。特别是在《中国好舞蹈》中,以“毒舌”著称的金星在节目中也曾表示,自己之所以“毒舌”,是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来欣赏舞蹈。

舞蹈具有直观动态性、思想性、民族性以及娱乐性的特性,一个完整的舞蹈作品只有具备这些基本的审美特性,才能够让观众得到美的感受。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商业化属性无时无刻不在诱导和影响着大众的审美观念,致使相当一部分人出现审美功利化的趋势。人们更加追求直接、快速的艺术消费体验,更愿意欣赏具有直观视觉刺激的节目,不再追求艺术对自身思想以及情感的陶冶。特别是在电视舞蹈节目中,受众更多关注的是舞蹈动作的华丽和技巧的难度,以及舞蹈场面的热烈氛围,而缺乏对舞蹈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及韵律的关注。在这样一种审美趋势下,舞蹈的“小众化”逐渐向“大众化”让步。2012年,出现了因为“江南style”而风靡全球的“骑马舞”以及“筷子兄弟”组合的“小苹果”,从这些舞蹈在各种演出场所、各年龄段的受欢迎程度可以看出,舞蹈的小众化并非因为舞蹈本身的美感不足,而是由于大众在欣赏舞蹈时忽略了其思想性与艺术性,而侧重娱乐性及直观性。

除此之外,在大众媒体包围下的社会中,大众的审美观念也受到了形形色色的外来流行文化的影响。在外来流行文化的强势来袭下,大众的审美观念开始出现“崇洋媚外”的倾向,认为外来的流行舞蹈文化才是真正的潮流。特别是在各类舞蹈类电视节目中,街舞、踢踏舞、爵士舞、桑巴舞等具有浓烈异国风情的舞蹈逐渐占据观众的视野。究其原因,不少观众认为,这些开放、自由的舞姿所表现出来的外在化的情感形式与我国情感含蓄、文化意蕴深远的经典舞蹈相比,更加容易被理解和接受。这其中以具有强烈视觉冲击感的街舞对青少年舞蹈审美观念的影响最为明显。在全国各地,每年都会举办各种街舞比赛,而参赛人员中青少年的比例占大部分。久而久之,大众对外来舞蹈文化的狂热追求导致其逐渐对本民族舞蹈文化丧失自信心,对凝聚了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中国古典以及民族舞蹈的学习和欣赏态度愈加冷漠。

三、舞蹈小众化与电视大众审美的碰撞

舞蹈是一种以人体为物质媒介,以有韵律感的肢体动作为表现手段,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产生的视觉艺术。它来源于人类的生活,更是人类在生产、劳动中表现自身情感体验的重要手段。其在诞生之初就被赋予了抒发感情以及娱乐大众的社会功能,更与大众的审美倾向息息相关。然而在电视舞蹈节目中,随处可见的是“高雅”的小众化舞蹈与大众审美所产生的碰撞。

对于舞蹈作品而言,当其能够跟随时代的发展走进大众生活时,就是满足大众审美、能够被大众所理解的艺术。例如反映革命战争时期故事的《情报传递员》、《红军舞蹈》、《罂粟花》等,因其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贴近大众,成为了符合大众审美的舞蹈作品。当舞蹈作品不能够反映时代的主流意识而更多地表现和探讨人生价值以及主观意识时,舞蹈所具有的先锋性就不能被大众所理解。例如《灰色地带》、《也需要飞翔》等舞蹈作品,由于不符合时代主流审美观念,与大众审美背道而行,很难得到观众的认可。

舞蹈的小众化特性面对电视媒体的大众化审美时,最直观表现为专业与非专业之间的冲突。近年来各大电视台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推出了一系列展现非专业舞蹈的电视节目,例如《舞林大会》、《舞动好声音》、《舞动全城》等节目。从传播效果来看,此类节目的确扩大了受众群体的参与度,提高了受众对舞蹈的关注度,但节目中舞者对参赛作品的选择仍然侧重于专业领域的舞种。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舞蹈都有不同的专业评判标准,普通观众也只能通过观察直观的动作技巧与舞蹈形式对其作出业余的评判。久而久之,观众很容易将此类舞蹈归为“专业化”领域的范畴,从而更倾向于通俗易懂的“大众化”舞蹈。

然而,对于舞蹈的“大众化”和“小众化”而言,其“大众化”及“小众化”属性是在大众审美对舞蹈内涵的不同理解下而产生的,也只有在舞蹈小众化与电视大众审美的不断碰撞中,舞蹈才能够走出“小众化”,并且走得更远。

譬如,在第七届《CCTV全国电视舞蹈大赛》中,节目为了降低舞蹈欣赏的知识水平差异,在赛制上有了较大的变动。在赛前短片这一环节中,节目将每部作品背后的故事以短片的形式呈现,增强了受众对舞蹈叙事的理解,消除了舞蹈欣赏的障碍。在即兴表演这一环节中,导演紧跟时代的步伐,将《董小姐》、《我的歌声里》等在网络上大热的流行歌曲与《游吟诗人》、《老奶奶摸泥鳅》等经典歌剧相搭配,让原本远离大众生活、专业化水平极高的舞蹈作品逐渐通俗化,使观众能够从生活中找到情感的连接点,在欢声笑语与热烈的掌声中,将节目推向了高潮。

在传播媒介快速发展的今天,舞蹈“小众化”的成因,除了专业与非专业的冲突、舞蹈作品内容的现实性与非现实性的冲突等因素外,最主要的还是大众审美已经被时代赋予了太多内容。特别是在当前的大众审美倾向下,舞蹈艺术难以取悦大众,电视舞蹈节目很难抓住观众的审美需求,导致节目逐渐偏离自身的定位,出现泛娱乐化现象。但是,在舞蹈小众化与电视大众化审美产生的碰撞中,并非全是大众审美的责任。舞蹈创作者应该对舞蹈艺术有准确的认识,让舞蹈作品回归社会、回归生活。同时,电视舞蹈节目也应该在发展中寻求出路,要正确认识舞蹈小众化的局限性,以及在大众审美转变的趋势下,如何做到专业化与娱乐化的平衡,利用传播手段的多元化对舞蹈作品的思想内涵做出准确的引导,使电视舞蹈节目摆脱现状、走向繁荣。

(作者单位:集宁师范学院音乐系/责编:莎莎)

 

如何看待中国影评的洪荒之力

艺术的超越与超越的艺术

电视剧《青年霍元甲》央视首播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湄公河行动》:根据真实事件进行的艺术创作

中美电影“英雄”形象的价值观考察

何处是“江湖”:时代裂痕中的《老炮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