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电视

从《快乐汉语》看外国人学汉语的发音瓶颈改变

作者:◆刘俊杰
《快乐汉语》是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推出的一档汉语语言学习推广类的情景剧栏目。自20 09年8月开始首播到2016年实现节目改版,它已经成为外国汉语爱好者学习汉语知识、感受中华文化、了解中国新貌的电视节目首选。

近年来,随着节目的汉语语言学习层级的提高,不难发现,在汉语语言的发音处理上,尤其是较高难度的发音把控上,外国汉语爱好者依旧存在着一系列典型的认知问题。如整体拼读方式的语气还是比较生涩,对于前后音轻重的拿捏不够准确,声母、韵母的口型与发音的配合显得不够同步。但作为国内汉语语言文化推广类电视节目的佼佼者,《快乐汉语》整体立意新颖而务实,在流程环节上注重寓教于乐,听说结合的交互协作显得实时、高效。譬如,其添加了即时对话式的情景剧情,通过展示外国友人在中国的生活、学习,并与中国朋友共同学说汉语,以此来恰当地阐述声母韵母、四声连接、轻重把握等汉语发音的基本原理;又如,该节目会在剧情之中加入指路问路、问候寒暄、问价购物等日常社交环节,由外国友人使用汉语与不同社会群体进行直接对话,而中国朋友则在旁适当解释、辅助,对其中的错误之处进行说明与更正,这就有效考验了外国友人对于汉语语言听说的结合运用能力;再如,在每集节目的结尾,都会对外国友人出现的一些典型的发音缪错进行集中罗列,诱导其跟随自己纠正、重新拼读,并借助屏幕字体显示来再次强调部分重点发音的掌握技巧,这就使得《快乐汉语》这一电视节目具备充分的教学辅助性,并成为外国汉语爱好者群体进行相互交流、彼此沟通的互动平台。

一、展现外国选手汉语发音瓶颈的形式

1.借助氛围营造展示有待矫正的拼读、发音方式

在早期的汉语语言学习推广的电视节目之中,其主要采用室内形式的主持人教授、背景画面显示的表现方法,将汉语音节的拼读作为首选,固定性、流程性相对突出。而在《快乐汉语》之中,虽然也将拼读引导作为汉语语言发音阐述的两大形式之一,然而借助其贴近生活实际、充满风趣气息的情景剧情的铺展,还是让拼读运用显得更能调动国外汉语爱好者受众的学习积极性。譬如在2016年的“猴年新春篇”中,作为新主角出现的大卫就经常将前音重读、重音读轻,整体语调也显得相对生涩、别扭,其中一些常见的汉语词汇的发音令人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此也闹了不笑话,在中国朋友的善意提醒之下,大卫还是拼读得比较生涩和别扭,令观众捧腹不止。而在这种相对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也使得外国友人意识到了自己在汉语发音上的待改进之处。

2.以现场互动点出直呼过程中的易错点

汉语语言学习推广类电视节目注重示范、模拟以及引导等流程的一体化推演,力求在较短的节目时间之内,完成语言文化价值的最大化凸显。如在2016年全新改版节目开播以来,就明显增加了对于直呼法的学习难度,一些多音节、多语调的组合化词汇开始集中出现,而大卫与其美国同学罗斯则由于无法有效掌握直呼法的过程细节,每每难以让声母、韵母得到同步化的协调配合,不断出现将“chi”读成“ci”,将“si”读成“zi”,将“huang”读成“wang”等等发音错误,很容易令听者大惑不解。而通过中国朋友大伟、小伟的现场纠正与指导,大卫、罗斯也认真地进行了跟读与新词辨识,并与观众简单分享了学习心得,这就降低了电视节目的“说教性”,增强了其自然的代入感与互动性。

二、矫正外国人汉语发音的缺陷

1.整体立意新颖务实,知识传播精准、全面

语言推广类电视节目的难点在于内容固定性与对象多样化之间的协调转化、灵活衔接,需要有效调动观众群体的观赏积极性。对于不少外国友人来说,汉语的独特性及难度都是其学习、探究这一语言艺术的驱动力。而电视节目并不同于语言教学,其需要兼顾媒体呈现与文化传播,既要符合电视综艺的编排模式,又要满足受众群体的学习需求,这就要求在整体立意上做到自出新意、别出心裁。也正是基于对于电视节目综合表现力的充分凸显,《快乐汉语》在整体立意上另辟蹊径,采取了以情景剧对话、人物即时交流以及点评复述强化等递进交互的叠加形式,淡化了教条式的汉语语言发音知识的单向化灌输,借助日常的对话、聊天以及社交等形式,将常见的汉语词汇发音进行恰如其分的穿插讲解,这就使得外国汉语爱好者得以在轻松、愉悦的感官体验之下,去了解、认知这些汉语发音的相关知识。

2.环节注重寓教于乐,环境氛围愉悦、融洽

与其他偏重娱乐性的电视节目所不同的是,语言推广类栏目需要保证其教育教学内涵的集中释放,以达到文化传播与知识讲授的目的。而一味地讲求其教育教学内涵的刻意释放,又容易使得电视节目流于空洞、乏味,难以调动观众群体的观赏积极性。在《快乐汉语》之中,由于情景对话形式的引入,所有的汉语语言发音知识的介绍与讲解,都被以风趣、贴切的日常交流的模式而具体呈现,这种寓教于乐、学玩交互的全新演绎形式,也营造了融洽、愉悦的环境氛围,从而让外国汉语爱好者受众能够更为舒适、自如地学习这一语言文化。如进入2016年以来,该节目就逐步增加了“游山玩水知汉语”等户外游玩环节内容,通过男主角大卫与同学罗斯在国内景点的游玩经历,顺带讲解了常用汉语的正确发音、语气把控以及腔调拿捏,整个节目流程充满了轻松愉快而又不失知识性的鲜活气息。

3.宗旨务求实践第一,交互协作实时、高效

作为一种将语言文化的介绍、学习以及推广作为核心表现内容的电视节目类型,《快乐汉语》自诞生之初,就将“学说中国话,朋友遍天下”的知行合一的实践理念作为节目宗旨,力求为外国汉语爱好者受众打造一个了解汉语文化、学习汉语知识以及运用汉语技巧的互动平台,使国外汉语爱好者得以轻松地使用汉语,与中国友人进行日常交流。在2016年最新推出的几期节目之中可以看到:《快乐汉语》再次强调了汉语语言的“听读说”作为节目编排的重中之重,通过情景对话的形式,让男女主角在日常交流、社会活动以及学习探讨之中,去系统了解汉语词汇的发音原理与规则,并巧妙利用“音准比拼”、“语速竞赛”等环节,来锻炼外国友人对汉语的实际掌握能力,从而也让整个节目的实践性更为充分。

三、拓宽外国人汉语发音瓶颈的方法

1.添加对话情景剧情,阐述发音基本原理

自2009年8月的第一集节目开播开始,《快乐汉语》就在语言文化学习推广的电视栏目中,引入了以情景剧作为基本表现形式,通过男女主角在一些常见的社会生活场景之中的对话交流,以“边学边玩”的形式,有效阐述了汉语语言的基本发音原理。在2016年推出的几期以“中国猴年”为主题的节目之中,从美国纽约来到中国北京探访苏珊的大卫也对汉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向苏珊讨要“速成法”,而苏珊告诉他要“慢慢来,急不得”,“要在生活中去学习汉语”,并带领大卫去拜访邻居、购买食品、问候路人,然后由苏珊带领大卫学习一些日常口语的发音原理,如“你好”、“打搅”、“请问”等词汇中的轻重音发音,“我从外国来”、“谢谢”、“不用客气”等词组中的口形拼读等。这就让外国汉语爱好者受众得以更为轻松、简单地了解与认知汉语语言的发音原理。

2.设置日常社交环节,考验听说结合运用

在《快乐汉语》中,由于情景对话模式的添加,汉语语言文化知识的讲解与传播,不再局限于之前照本宣科式的背书稿,而是被灵活分配到问候寒暄、咨询答复以及邂逅问答等日常社交的流程之中,由男女主角作为引导对象,将听音辨音、对白交流融入到轻松自如的对话之中,这就能够充分考验受众对象听说读写彼此结合的运用能力。例如在2016年的“猴年新春篇”之中,已经学有小成的大卫决定单独通过环游北京知名景点,检验自己对于汉语语言的实际掌握,但他还是未能完全掌握汉语的音节拼读与表意内涵,也就无法及时听懂对方所说。而幸好苏珊和小伟及时赶到,当场帮助大卫纠正了一些不规则的发音,还通过举例子、打比方等形式讲述了听取汉语音节、语速的小技巧。这就能够让外国汉语爱好者观众在轻松观赏节目的同时,也能对汉语语言的听说读有更为全面的认知。

3.合理进行问题归纳,强调重点发音技巧

考虑到语言文化学习推广类电视节目自身的教学辅助性与社会引导性,《快乐汉语》将发现问题、剖析要点以及内化吸收进行了串联呈现,以此来集中归纳典型的发音问题,并着重通过强调一些重点词汇的发音技巧,提高外国汉语爱好者受众的综合语感与应变能力。比如在2016年2月的最新一期节目中,大卫、罗斯、小伟、大伟四人决定搭伴出行,途中大卫自告奋勇要帮大伙购买快餐、预定车票,然而由于其发音缺乏精准性、语气拿捏相对生硬,让其办事效率显得欲速则不达。而小伟则与苏珊紧跟其后,苏珊在使用正确的汉语发音、化解尴尬氛围之后,与小伟一道总结了其所出现的典型发音错误,并鼓励其再次运用正确发音重复之前的活动流程。这个节目有助于外国汉语爱好者观众在改正发音错误的基础之上,提高对于重点汉语词汇发音的掌握能力,使得其更为主动地通过这一电视节目的观赏来实现汉语的“边看边学”。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责编:刘原)

 

如何看待中国影评的洪荒之力

艺术的超越与超越的艺术

电视剧《青年霍元甲》央视首播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湄公河行动》:根据真实事件进行的艺术创作

中美电影“英雄”形象的价值观考察

何处是“江湖”:时代裂痕中的《老炮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