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展现与记录并存
乡愁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与文化艺术的结晶,是维系中华文明的根。家乡的山水、建筑、美食、习俗,都是存在于每一位中国人脑海中意义非凡的记忆,同时借助传播载体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怀念,就是当代人“记住乡愁”的方式。
2016年,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首次亮相荧屏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与好评,这部由CCTV中文国际频道承制、以季播方式推出的纪录片,是一部以古村落为载体,以通俗化的生活故事为依托,以乡愁为情感基础,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的百集大型纪录片。该片在制作初期就已被正式列入国家历史文化传承工程和历史文化纪录片工程的重点项目,这不仅是对该纪录片文化价值的高度肯定,也是对传统文化电视传播形式的高度认可。
《记住乡愁》一改我国以往纪录片单调、固有的记录方式,以迎合主流价值观、弘扬多元文化为节目制作初衷,通过长期关注古村落的发展状态,实地考察并选取100多个原始村落为拍摄点,采用纪实的手法对我国古村落的变化以及老一辈的智慧进行了详细记录,真实再现了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的默契融合,将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忠孝勤俭廉、仁义礼智信”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与中国乡土故事结合,通过电视传达给大众,使大众重温传承千年的祖训,也刷新了大众对原始村落与古代文明的片面认知。
该片兼具新闻性与艺术性,作为一种独特的影像传播形式,无论是在叙事方式还是表现手法上都能恰到好处地契合当下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也将展现与记录并存的新型纪实理念呈现在大众眼前。比如《记住乡愁—占里村》是以跟拍的方式记录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占里村村民亘古不变的“山林是主,人是客”的理念。每到春耕时节,占里村的寨老都会将村民集结起来举行缅怀祖先的重大仪式。在仪式中,寨老们会重申寨规、同饮血酒,提醒村民“山林是主,人是客”的古训,而村民也会以吹芦笙、唱大歌、盛装绕寨、杀猪祭石、喝酒盟誓这种特别的仪式,缅怀祖先迁徙的艰辛、重温古老的誓言,期盼寨子在新的一年里安宁祥和。
该片不仅展现了当代文化仪式,而且深度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源头。仍以《记住乡愁—占里村》为例,在纪录片中,占里的老人讲述着简朴的道理:现在安逸的生活不仅得益于祖先的庇佑,更是得益于千百年来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寨规约束。寨规约束来自于古时占里的人口管制。相传占里人的祖先为躲避战乱和饥荒,举家迁徙,最终决定在这个依山傍水的地方定居,并起名为占里。渐渐地,占里村人口的快速增长,增加了山林的压力,打破了村寨的祥和。到清初,乱砍滥伐、争田斗殴的事情不断发生,村里的寨老担心“崽多无田种,女多无银两”,就以起款的方式定下了每对夫妻只能生两个孩子的款约。自此,寨规传承数百年,不仅减小了山林的压力,也维持了村寨的和谐。
该片以一种全新的节目模式使我国多元文化得以集中展现,颠覆了大众对以往纪录片枯燥无趣、乏善可陈的认知,开始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全新的观念接受传统文化的电视传播。
二、多元文化的集中再现
纪录片《记住乡愁》展现多元文化的方式并非来自空洞的概念,而是来自于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反复思考。该片取材于古村落的发展变化,既是对农村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思。通过梳理中国古村落历代遵循的传统礼仪,以及在社会的变迁中逐渐形成的优良传统,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和沿袭千年的家风家规。
该片以精美的摄影技巧、精致的画面剪接艺术、宏大纪事的手法来讲述“小人物”对家乡的朴素情感,将大众依恋家乡这种普世的思想感情悄然地寄托在家乡的山水、建筑、习俗、礼仪以及美食上。这种展现既表现了当代人对历史的缅怀、对家乡故土的怀念,同时又是一种着眼未来的文化思考,也可以说是更深层次的多元文化的展现。
片中大量采用了情景再现手法,“再现”的叙事方式之所以能够成为纪录片赖以生存的土壤,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原始影像资料的匮乏。与文字记载方式相比,影像记录更为生动、形象,但也更具难度。通过记录不可再现的历史事件以及切实的现实生活,《记住乡愁》显示出独特的存在价值。在现代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其艺术审美价值与高效的传播性也得以完美体现。
该片以乡土历史与现实面貌为主要题材,每集纪录片既是一个小村落的文明沉淀史,也是中华大地历史文明的演变史,不同地区的村庄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为了一个又一个传统文化气息浓厚的历史文明的代表。比如,《记住乡愁—塘石村》以“忠义兴国”为主题,讲述了始建于唐代、坐落在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 水河边的塘石村的故事。一千多年来,这里贤良辈出,走出过一位宰相、五位将军、十七个博士及教授。最为震撼人心的是,古往今来这里涌现出无数精忠报国的仁人志士,无数村民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不畏艰险、浴血奋战。因此,塘石村也流传着“头顶方山笠,眼望凤凰村,若能石生水,贤才代代兴”的说法。塘石村自古以来就有从军习武的习惯,这跟当地群山环绕的地形有关。山地环境使它经常成为盗贼的袭扰对象,而对抗盗贼就需要周围村民守望相助,因此,生活在塘石村的村民自古就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在塘石村的族谱中,记录了一代代为保卫一方百姓而献身的英雄们的事迹,而这些忠义故事也深深影响着塘石村的子孙后代。因而,“忠义兴国”就成为了此期纪录片的主题。同时,纪录片也讲述了谢名苞等爱国人士对国家和民族的大忠、大孝。他们的故事可以说是对“移孝作忠”的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完美诠释,也提醒着当代人应时刻铭记忠心报国、崇军尚武的优良传统,使其得以传承与发展。
从纪录片创作角度看,“再现”只是我国传统文化电视传播的一种表现手段,究其目的只是为更加系统、充分地表达某种思想,强化传播效果,就如《记住乡愁》是为缅怀历史、重温古训,抒发思乡之情。纪录片以一种独特的视角重现历史,提醒大众应以多元的方式解读历史。
三、体验与记录
在传统的纪录片制作过程中,为保证纪录片的“客观”、“真实”,以获得大众对纪录片“真实性”的要求,制作人往往会将纪录片中个人化的生命体验过程弱化。而在纪录片《记住乡愁》中,为了能将“真实”直接呈现在大众眼前,记者选择直面镜头,走入拍摄地,以一个体验者的身份讲述古村落的传奇故事,而不再是隐藏在镜头的后面作为一个讲述者。
同时,制作人根据古村落的地方特色及每期纪录片的主要内容为其选择了一个恰当的标题。例如,第51集《前童村》以“以孝为本家业兴”为题,第52集《赤康村》以“民族和谐代代传”为题,第53集《捞车村》以“崇勤倡俭”为题。直观、醒目的标题能够完整地总结每期节目的内容,便于受众更好地进行选择性观看。《记住乡愁》通过记录古村落的生活习俗、文明沉淀,展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民俗民情,使受众深刻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无论是传统的文献类纪录片,亦或是以讲述历史发展为主的历史类纪录片,即使表现手法、叙事特征不尽相同,却都将“客观”、“真实”作为制作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在制作过程中,讲述者通常都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冷静地审视纪录片。但随着纪录片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越来越多的受众不仅想要看到自己熟悉的生活,还渴望了解自己无法企及的另一种生活状态,这种强烈的需求引起了纪录片制作者的关注。例如曾经红遍大江南北的纪录片《走遍中国》中有一个专题,就是记录在华的外国人亲身体验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少林功夫、各地美食等。这种记录方式巧妙地缩小了受众与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的距离感,激发大众了解历史文明的热情。因此,在纪录片的未来发展中,“体验”将会成为除展现与记录之外的又一个重要元素。
《记住乡愁》不仅记录了特定时期的历史文明,更是在重温历史的过程中使受众切实感受到先辈们为改变故土贫穷落后的面貌,艰苦奋斗、治山治水的优秀品质。祖先的辛勤付出改变了原始村落靠天吃饭的窘境,解决了当地村民的温饱问题,为了能够将这份美好代代相传,他们以身作则,制定了种种保障村落祥和发展的习俗,为后代的幸福生活作出了巨大贡献。时至今日,社会在发展进步,乡土也在悄然改变,但始终不变的是世代相传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在感受历史文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该片也引发了大众对当前生活与文明的思考,推动着社会的文明发展。片中展现了优良的传统文化,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成为后人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的强大信念。无论走多远,远行的人总是心系故乡,这就是《记住乡愁》存在的现实意义与文化价值。
基金项目:2014年河南省软科学项目“‘五七’干校遗址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编号:142400410254
(作者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责编: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