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电视

从电视剧《小别离》看中国式的家庭教育

作者:◆杨益

《小别离》剧照电视剧《小别离》是继《夫妻那些事》、《我爱男闺蜜》之后,导演汪俊再次执导并参演,演员黄磊、海清、张子枫、朱媛媛等联袂主演的一部都市家庭情感剧。该剧以现代家庭中孩子的教育问题为出发点,将叙事视角聚焦在“升学难”、“留学低龄化”等社会热点话题上,描绘了三个不同阶层的家庭在面对孩子升学、出国时的不同遭遇与冲突。整部剧凭借着浓烈的情感表达以及直击现实的冲击力、亲和力与影响力,引起了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本文将通过剖析剧中家庭教育的错位与偏差,以引起社会各界与家长的高度重视与反思。

一、错位:固守家庭教育的原始思维—“分数决定一切”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可往往有很多家长,他们对家庭教育并没有通彻的理解,只是习惯性地把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孩子,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因爱得太用力而剑走偏锋,无形中给孩子的自由套上了枷锁。在电视剧《小别离》中,海清饰演的童文洁就是最典型的一个例子。

海清一改往日的温柔形象,在剧中饰演了歇斯底里的童文洁,她是一个化妆品公司的高管,是个女强人,像极了《虎妈猫爸》中的毕胜男,剧中的第一集就把其强势、严厉、苛刻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随着女儿朵朵进入初三这个即将升学的关键时期,文洁为了女儿能进入重点高中,决定在生活与学习上采取更具强度的高压政策来控制朵朵。她对分数异常敏感,每天命令女儿早起背英文单词,聘请家教老师进行课外辅导,其间不仅抹杀了朵朵写小说的兴趣爱好,还阻挠其参加音乐剧的排练。童文洁恨不得朵朵每天24小时都用来学习、做题、备战中考,就像她所说:“朵朵马上就要中考了,每一分钟对她的生命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她简单粗暴地认为分数决定一切:“你今天要是进不了年级前100名,你就进不了重点高中,你进不了重点高中,就进不了重点大学,进不了重点大学,你等于这辈子就完了。”这绕口令式的训斥与警示,真实形象地将分数的重要性凸显出来。

在剧中有一幕令人印象极为深刻,朵朵连续考试成绩不理想,童文洁把一切都归于丈夫方圆的宠溺,因此决定收回丈夫对女儿学习、生活上的管理权,改由自己全权负责。于是她没收了朵朵房间的电脑,把客厅电视的大屏幕上贴满了“决战中考”、“爱心助考”、“重拾信心、轻松迎考”、“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等中考励志的“大字报”,满屋子的压抑、阴沉显而易见。为了不影响朵朵晚上的学习时间,就连方圆饭后看电视的权利也被剥夺,童文洁所做的一切,不仅严重影响了夫妻、母女之间的和谐,而且使得朵朵因不堪学业上的重负,整日精神恍惚、闷闷不乐,焦虑症日益加重。

童文洁爱朵朵吗?非常爱,在剧中她多次表达了自己对朵朵的爱,女儿是她在这世上唯一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为了女儿,她甚至可以放弃自己蒸蒸日上的事业。可这份爱爱得过于沉重,童文洁试图让女儿按照自己的规划去发展,看到女儿学习过程中的艰辛,她会心痛,正如她在剧中所说:“我认为这条路是最对的,大家都是这么走。如果我看到别人这么做,我不这么做,我心里慌”。这些都流露出她对女儿命运的担心与恐惧,但同时她也无意识地抹杀了孩子身上的蓬勃朝气,造成了女儿身体以及情感、人格上的多重伤害。

二、偏差:家庭教育的集体焦虑与盲目跟风—“留学低龄化”浪潮风起云涌

在电视剧《小别离》中,“留学热”成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话题,只要有子女的家庭,无不抱有送孩子出国的想法。

方朵朵因进入重点高中的几率渺茫,外加学校与家庭带给她的强大精神压力,最终使童文洁同意女儿出国。毋庸置疑,出国对部分孩子而言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它不仅可以缓解国内“升学难”、“就业难”的压力,而且使得孩子的独立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的锻炼与培养。但要因人而异,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出国,每个孩子都愿意出国。可许多家长由于担心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一意孤行、盲目跟风,也强制做主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学习,却往往忽视了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电视剧《小别离》中的吴佳妮就是这类家长的代表。

吴佳妮在社区医院当医生,工作努力勤奋,丈夫是出租车司机,每天早出晚归,这样的家庭环境使吴佳妮郁郁寡欢,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到了女儿琴琴身上。为了让女儿拥有更美好的前途,她强烈要求琴琴出国镀金。可琴琴的学习成绩在班内名列前茅,考进省重点高中有着百分之百的把握,她想留在爸妈身边在国内读书,况且出国需要的那一大笔资金也是他们这种普通家庭无法企及的。佳妮却从不咨询孩子的意见,往往以过来人的身份为琴琴做决定,于是一场“留学镀金”的事件在他们家风风火火地展开了。

为了筹备出国费用,佳妮可谓绞尽脑汁,她的第一计划是卖房,这遭到了丈夫的坚决反对。一计不成又生二计,因为张小宇家庭富裕,佳妮心生了让女儿以小宇陪读的方式出国读书的念头,怀有知足常乐心态的丈夫怕委屈了自己的闺女再次反对,这导致了夫妻二人的矛盾升级、摩擦不断。最后,被出国之事弄得走火入魔的佳妮,再次决定将琴琴过继给移民美国的姐姐,好让女儿顺利出国,致使丈夫再次崩溃,赌气离婚。而受伤害最大的是作为乖乖女的琴琴,母亲为她决定人生道路,她无能为力;看到自己的父母因自己出国问题而即将离婚,她左右为难,只能向自己的小伙伴诉说着各种委屈与痛苦。

三、成长源于尊重,还孩子一个成长自主权

通过以上对电视剧《小别离》的分析可知,不管是在国内学习还是出国读书,家长们都习惯性地以自认为对的方式去管教孩子。文洁不仅为了女儿的分数到了神经质的地步,而且她因上司的女儿被伤害的事件,彻底抹杀了女儿想要出国的心思;佳妮恰恰相反,女儿不想出国,但她却挤破脑袋想送女儿出国,以致闹出了不少笑话。这一类型的家长在中国比比皆是,他们往往以爱的名义行动,最终却在教育孩子方面成为了“杀手”。那些可怜的孩子背负着家长的要求与期许,不得不为了考取高分而拼命学习,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兴趣与梦想。

电视剧《小别离》为了迎合观众的观剧心理,最终三个家庭都以大团圆结束,家长放弃了专制,不再干涉孩子的自由:朵朵成功出国并学成归来,回来后想留在国内发展;小宇改变了以往的恶习,开始努力学习,最终如愿地进入了美国的高中;琴琴继续留在国内重点高中开启了新的学习生涯。电视剧的结局虽然归于完美,但现实生活中却依旧上演着类似的“戏码”。不能否认,这样的中国式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与学校的应试教育有关,但这不能成为家长实行专制手段的一种借口。剧中三个孩子所受的伤害,足以给家长敲响警钟,应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多进行反思。

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不同,他们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己的思想主见,同时我们的素质教育也在逐渐普及,所需的人才已不再唯分数马首是瞻,而是需要综合能力与素养高的人。因此,家长们应转换教育模式,紧随时代特点,将成长的自主权还给正在成长的主人公们,去充当引路人而不是决策人,不要再打着爱的幌子,行绑架孩子“自由”的实事,要用真正的尊重与信任去守住孩子成长中的幸福。

(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责编:胡斌毅)

 

如何看待中国影评的洪荒之力

艺术的超越与超越的艺术

电视剧《青年霍元甲》央视首播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湄公河行动》:根据真实事件进行的艺术创作

中美电影“英雄”形象的价值观考察

何处是“江湖”:时代裂痕中的《老炮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