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城市像台北那样吸引着我,心心念念地想要去看一看,去了就不想走,走了之后还想一去再去。台北究竟有什么魔力呢?为什么它有着一种奇异的熟悉感,一种疏离的亲切感,更有着一种欲说还休的乡愁。如果不是走马观花的旅游,可以在台北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去二轮院线花一百五十元台币看轮流播放的六部电影;到诚品蹭书看,消磨掉一整天;周日到天母的跳蚤市场闲逛;大半夜流浪到淡水等日出。台北是独一无二的所在,它可以属于每一个人,而每一个人的心里同样也有着一个属于自己的台北。
我是一个戏文专业的学生,一年之前,作为交换生我来到台北。于我或者是于大多数的大陆的女生而言,它是台湾的经济文化中心,它是语文课本余光中《乡愁》里所说的那头,它是初中时MP3里听不腻的流行歌曲,它是逛不完吃不腻的夜市……真正来到这里,却又觉得它是如此的亲切,让人触手可及。
那日在士林夜市随便的吃了一些以后,便一路闲逛,走到了24小时的诚品书店敦南店。晚上的23点12分,夜色深沉外面一片寂寥,但是书店里的人却不少,似乎泡书店也是台北这个从来不会寂寞城市夜生活的另外一种存在方式。
在书店总是最能消磨时光的,不知不觉间已两点多,放下书恍惚中我仿佛看到曾经看过的《一页台北》中的的场景。当男主角翻开那一页一页的法文书,他是在挽留那段已经不复存在的爱情,当幸福的天使降临之时,他牢牢地抓住了爱情的稻草让这一夜成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最值得铭记的一页,当电影开头与结尾都出现在了那个小巷子的时候我们才恍然发现,人生就像一场游戏无论你如何玩你最终还是会回到原点重新一段新的生活。书店是一个充满着浪漫气息的地方,看着似乎是一种朦胧不清的感情,但是朦胧对爱情来说却是代表的是一种纯洁、一种纯真年代的爱情。
回到现实中来,电影中故事发生的地方诚品书店,并不充分的代表着台北文艺清新的文化地标。电影里男女主人在书店里的一次次相遇,所有的情愫都是在不经意之间发生,再加上淡淡的配乐,虽然没有蓝天、白云、草地、单车、白衬衫的出现,但是导演独特的场景设计、戏中人物的对话,都将文艺展现的淋漓尽致,整个气息充满了文艺范儿。
A《一页台北》
导演:陈骏霖
主演:郭采洁,姚淳耀,张孝全,杨佑宁,柯宇纶,高凌风
类型:爱情,喜剧
片长:85分钟
地区:台湾/美国
语言:汉语普通话 / 闽南语
又名: First Page Taipei / Au revoir Taipei
出品时间:2010年4月
该影片主要讲述的是一个为爱而心碎的男孩,在台北这个属于他的城市里,一路经历重新发现原来他追寻的事物,相遇发生在书店上班的女孩和每天总是蹲在书店学法文的男孩,一个晚上在台北街头的浪漫奇遇并有着喜剧性结果的故事。影片讲述了围绕在他身边的城市爱情故事。
我喜欢油画颜料散发出的松香味儿,也喜欢诚品书店轻轻流露出纸张的气味。如果让诚品书店代表整个台北,似乎有些片面,如果说到台北的清新或是文艺,“诚品”绝对会发出它独特的声音。以前读过一句话,大意是我们这代人的成长是有缺失的,都是先看过大海的图片才看到海,先读过爱情小说,才了解爱。这句话套用在诚品书店上,再合适不过。从初中开始,看了很多部台湾电影,无论剧情是快是慢,第几人称,都一定会有三样东西,7-11,诚品书店和机车,所以诚品书店渐渐在我心中符号化,可以代表一种台湾品格。由于电子书的兴盛,现在好像除了新华书店外,几乎找不到很多品类俱全的书店,诚品书店不可说规模最大,但是密度强大,所有类目的书一一涉猎且有详细的分类。除了分类,书的摆放也有大学问,罗列的像艺术品一样漂亮或新奇,就算你在书店门口等人,也可以随手阅读以下,开卷有益。看一眼书的价格,发现诚品或者说台湾的书价,与大陆相比,不但不便宜,甚至可以说是昂贵,就算这样,在每家诚品的结账处基本都是大排长龙,可以看得出大家对书的态度,书即是民风,即是文化。除了书外,诚品书店的文创产品更是让我们这些文具控走不动路,最多的是目不暇接的明信片,有立体的,有镭射的,还有风景胶片的,每张都想买回去!看完了书,选完了纪念品,诚品门口还有咖啡店,很多人买了书就在这里点杯咖啡看至深夜十分。诚品书店,不只是书店,不只是画廊,它是一个文化平台。它不是很庞大,但却十分温馨、紧凑,却不拥挤,所以十分吸引人。
此刻已是凌晨四点,郭采洁略带娃娃音的声线在耳边环绕。瞬间觉得这样一个可爱的女孩子,甜甜的、淡淡的,干净的面孔与声音,似乎就是台北女生的缩影。在台湾的一年时间里,与台北的女生接触有时会觉得她们总给人一种很傻很天真的感觉,刚开始实在是觉得不太能适应,好像她们只会娇嗲嗲的说:“是噢”、“这样啊”。仿佛生活在台湾的偶像剧之中。女孩子也就罢了,台北的男生也是这样,再加上浓浓的台湾腔,做事让我感觉生活有种不真实的感觉。但是一个多月以后,我发现大概是我太过于矫情了,台湾的偶像剧就是发生在台湾啊,里面讲述的就是一个个生活里最最真是“他们”,这部电影是带着完完全全的台湾式文艺在给观众讲故事。有点文艺,却又很有诚意,不装腔作势。
台湾的电视剧一直在不遗余力的向我们展示一个梦幻的台湾,王子,公主,家族继承人,灰姑娘,一切的一切。似乎电视剧中的台湾是个人间天堂。而台湾的电影却似乎坚持向我们讲述一个个台湾真实的故事,小人物是所有电影的主角,导演想把一个真实的、市井的台湾展现在大荧幕上。
B《艋舺》
导演:钮承泽
主演:赵又廷,阮经天,凤小岳 ,黄镫辉,陈汉典
类型:剧情/动作/黑帮
片长:140分钟
地区:中国台湾
语言:中文
上映日期: 2010年02月05日
又名 : Báng-kah / Meng Xia / Monga
80年代,随着台湾开始解严,当地帮派势力重新洗牌。一批刚走出校园的小混混,走上了一条为老大报仇的腥风血雨之路。本片讲述了太子帮五兄弟一起闯黑道,然而后壁厝老大的死,使整个艋舺黑道局势发生了剧烈动荡,太子帮五人的友谊也因此面临挑战。在杀机四伏的情形中,五兄弟面临着黑道与友情的抉择。“台北,一座充满各种风情的魅力城市。让人深深着迷的时尚之都,也是静静听你诉说的文艺城市,是拥有蓝天白云的自然教室,也是美食汇聚的美味之都。”
《艋舺》是一部怀旧电影,透过淡淡的黄色滤镜显露的怀旧风,慢镜头打斗时的舒缓音乐,衣裳服饰道具布景的每一处细节,都展现出钮承泽导演对80年代青春时光的无限深情。听闻中的艋舺是清朝道光年间最繁华的三都市之一,可惜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原本的经济重镇地位逐渐被其它地区所取代,其间兴衰荣辱、杂陈百味,自是难以细数,据说仍保有浓重的地方色彩,也是一大幸事。
没看电影之前,我对于这种有“炒冷饭”派拿原罪做历史之嫌的片子是很不屑的。然而看过了,才知道“台北台北,艋舺艋舺”,不论暴力还是曾经的黑暗,他们都曾经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城市血脉的一部分。有一个概念叫做暴力美学,我一直不喜欢。看完电影我懂了,一个美丽的古城,承担了太多,义气、梦想、成长、黑暗与繁华。那些岁月在日趋标榜文明与经济的现社会,永不重来。今日台北已非二十余年前的台北,今日艋舺早已繁华沉淀。而艋舺留给我们的可以是剧中出现过的那些曾经承载着太多热血青春的场景。
电影中“太子帮”正式登场的地方叫龙山寺,在台北的广州街211号。龙山寺是最早万华居民活动及信仰的中心,从殿前开始,就以铜铸龙柱展现精致的工法,屋檐下的木雕与彩绘,打造出古香古色的龙山寺风貌。香火鼎盛的龙山寺是全台湾最重要的庙宇之一,无论何时前往总是充满虔诚的香客与国内外的游客。剧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情节就是艋舺“太子帮”兄弟五人结拜的地方:艋舺清水岩祖师庙。电影里的友情义气是太子帮的事情,而传统厚度是体现在Geta和Masa这辈大仔身上。庙口和后壁厝不比港片里的“扛把子”,它们背后自有一层宗教信仰和族群派系的深意。《艋舺》里的“庙口”是指代艋舺清水岩,俗称艋舺祖师庙,祀有清水祖师、妈祖、关帝等一众神祇。这个庙跟大陆泉州的安溪清水岩是一脉相承,香火正是当年渡海携来。这座庙充满了历史传奇色彩,它见证了影响台北历史的械斗事件。当时来台的泉州移民分裂为两股大的势力三邑和同安人,由于信仰神明不同和经济利益纠纷,三邑人把同安人赶出了艋舺地区,从而导致该地民风保守,族群过于封闭,难以容忍外人与新事物的介入。说道艋舺不能不提的自然还有华西街观光夜市,它位于龙山寺附近,是台湾的第一处观光夜市。入口处为传统的牌楼建筑,沿途的红色宫灯散发出浓浓的东方气息。整条也是以小吃为主,其中又以蛇肉最为有名。由于靠近龙山寺附近,又是电影《艋舺》中“太子帮”集结的地点,更让这里成为人气夜市。
《艋舺》讲的是年轻人的故事,讲的却不是青春,而是记忆,是对台湾本土文化和本土情怀的纪念。记住庙口、后壁厝、龙山寺,记住《艋舺》。
台北从来都不是一个让人惊艳的城市,机场破旧、房屋不够高大、捷运和上海的数十条地铁无法相提并论,但是台北自有它的妙处。爱看书、爱美食、爱帅哥的小编会告诉大家:超便宜的师大夜市才是王道;永康街有家咖啡店是作家舒国治定点写作的所在地,好似JK罗琳的大象咖啡馆,他还爱街上有家刀削面,每每要求面煮烂一点;文艺青年必去侯孝贤的光点电影馆,买蘑菇杂志喝咖啡吃蛋糕;阳明山就更不必说。师大旁边的水准书店:作为全台北最便宜的一手书店,老板是性情中人,给的折扣全看心情。漂亮女生最低可以5折,气质美眉多半6折,男生要长相干净最好学识渊博才能7折。她就亲眼所见一个苗条白净的女生拿到5折,一旁的胖男生只有8折。这也正是台北的可爱所在。
台北,一座充满各种风情的魅力城市。让人深深着迷的时尚之都,也是静静听你诉说的文艺城市,是拥有蓝天白云的自然教室,也是美食汇聚的美味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