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福书展上,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开始尝试全新的元素在和平与发展的大背景下,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要想发展必须融入全球化的大潮。在文化发展上也是如此。一国推进文化发展除了需要夯实本国文化基础,更重要的是积极促进本国文化走向世界,在世界文化的大花园中占有一席之地。中国是世界上资源丰富的文化大国但非文化强国,因此,积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至关重要。
经济快速崛起奠定基础
“十二五”、十三五”时期是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推动对外文化工作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世纪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快速发展。由于国内生产总值是公认的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我们从国内生产总值看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
第一,从国内生产总值的纵向发展看,刚刚进入新世纪的2000年,中国GDP总量是99776.3亿元。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时,中国的GDP是110270.4亿元。经过10年的发展,到2011年中国GDP增长到484123.5亿元,增长比例高达339%。2015年,中国的GDP达到了676708亿元。早在2010年中国GDP总量就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第二,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看,新世纪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始终在7%以上,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2005年至2007年间,年均增长率甚至达到了10.2%以上。最近两年尤其是进入2015年,中国经济进入调结构稳增长的新型增长模式时期,GDP的年增长势头虽然有所减缓,但一直保持在7.2%以上。可以预期的是未来“十三五”、“十四五”期间,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将会保持较高的增长率,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只是时间问题。
第三,从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来看,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2000年的36.3%增长到2014年的48.9%。经过15年的发展,各产业部门对GDP的贡献率发生了很大的改观。2000年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占比高达59.5%,超过了第一、第三产业贡献率之和。之后,第一产业的贡献率维持在4.5%左右,在三大产业中所占份额最少。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处于螺旋式下降中,维持50%上下浮动。与之相反,第三产业在15年中螺旋式上升,2014年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对GDP贡献率最高的产业部类。
强大的经济发展实力是文化“走出去”的物质基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人们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随之增加,这给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需求拉力。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西方人研究中国发展模式、中国创造奇迹的奥秘、中国力量和中国文化的动力增强,这对中国文化“走出去”起到了牵引作用。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夯实了国家经济基础,为文化“走出去”创造了物质支撑条件。另一方面,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赋予了中华传统文化更多的现代化气息,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完美结合。这种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传统文化,对世界各国人民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在这种国内推动力和国外牵引力的共同作用下,中国文化“走出去”已经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客观趋势。
国家提供政策支持
从2000年至今,国家多次出台政策和指导意见,全面构建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建立起强大的政策体系。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工作的意见》;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等部门发布《关于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若干政策》;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等等,这些政策的出台,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政策支持。
第一,国家政策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在国内,国家鼓励、引导国有文化单位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国家大力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发展,扩大对其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形成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合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局面。在国际上,国家鼓励文化企业通过新设、收购、合作等方式,在境外设立出版社、广播电视网、出版物营销机构,在世界范围内加强国际营销网络建设。这就在国内、国际两个平台建立起适合并能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大环境。
第二,国家政策为文化“走出去”提供人才、资金、技术支持。中国文化“走出去”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人才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关键。国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不仅号召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招收学生,而且对相关专业学生的学习、培养给予更多优先考虑和政策支持,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专业、专长的从业人员。资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基础。没有一定的资金支持,中国文化“走出去”只是一句空话。国家政策一方面在文化企业税收方面给予帮助,另一方面,国家政策鼓励银行、相关金融机构等加大对文化企业的投入和贷款,为中国文化“走出去”保障了足够的资金。技术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国家政策支持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特别是数字网络技术应用于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全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文化增长点。强调、着力培养一批参与国际竞争的文化市场主体,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扩大产品和服务出口。对企业在境外提供文化劳务获得的境外收入不征营业税;对纳税人在境外已缴纳的所得税款,按现行有关规定抵扣。加强出口渠道和国际营销网络建设,加强人员培训和人才培养。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等部门《关于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若干政策》,鼓励文化企业通过新设、收购、合作等方式,在境外设立出版社、广播电视网、出版物营销机构等。研究制定文化产品出口退税政策。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要把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纳入业务范围。充分利用出口信用保险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指出,对国家重点鼓励的文化产品出口实行增值税零税率,对国家重点鼓励的文化服务出口实行营业税免税,鼓励金融机构探索适合对外文化贸易特点的信贷产品和贷款模式,推进文化贸易投资的外汇管理便利化,尽快培育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成为海关高信用企业。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的政策。这些政策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起到引领促进、保驾护航的作用,这些政策的效应也在逐渐显现。
“中国文化热”营造环境条件
历史上,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的学术、科技、经济、军事全面领先,中国学习西方的语言、科技,使得西方文化有了最大的世界性影响。近几年,随着中国的持续发展,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再次开发,让西方人有了了解、学习中国文化的愿望。外国人学习、研究中国文化的兴趣动力会越大越强,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聚焦中国。“中国热”、“中国文化热”、“汉语热”的劲风愈吹愈烈。世界许多国家和人们的生活或多或少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世界需要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大势所趋,是历史的必然。
孔子学院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代表。从2004年中国在韩国建立第一所孔子学院始,国家汉办陆续与瑞典、美国、泰国等国签署了建立孔子学院的协议。如今,孔子学院已在世界五大洲的140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511所学院和1073个课堂,注册学员数有210万人。
世界范围的中国文化热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创造了世界环境。我们必须抓住时机,主动向翘首以盼的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走进世界文化的大花园。
“一带一路”带来辐射效应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各个国家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嵌”式关系结构。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伟大构想,这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开创了新的途径。在历史长河中,“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千年传承、历久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文化发展区域。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各国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2015年3月28日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再次深入阐述了“一路一带”合作倡议。这一伟大构想的实施,不仅能够加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更能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从一定意义上讲,“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新形势下对丝路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增进物质世界及心灵世界互联互通的最新实践。
中国文化“走出去”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在经济基础、政策支持、国际环境、科技媒介等方面都呈现出有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发展契机和条件。中国应抓住这个契机,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在国际上凝聚中国力量、发出中国声音、弘扬中国文化,展示中国文化大国的姿态。
王玉玲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
太极拳很受外国朋友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