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对外传播

推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作者:管永前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副教授
2016年12月6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协办的“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成立大会暨中华文化‘走出去’高层论坛”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成功召开。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张东刚、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彭龙、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贺耀敏、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曲木铁西、德国纽伦堡大学副校长君特·洛伊格灵(Gunter Leugering)发表了致辞。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行政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180余人出席会议。

当天上午,会议举行了“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成立仪式、“儒家经典《论语》外译与国外出版项目”启动仪式、“国际中华文化研究学会(筹)”启动仪式。北京大学教授楼宇烈、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安乐哲、北京大学教授严绍璗、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李焯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卓新平依次做了主旨发言。下午举行了“文明互鉴: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工作回顾与展望”、“国际汉学研究与展望: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纪念”、“交流·互鉴·创新·发展:文化与文明、中华优秀文化与世界文明”三个分论坛,并发布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研究丛书》。

一、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的重大意义

2016年12月6日上午,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张东刚等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揭牌。研究院由西北大学原校长张岂之担任名誉院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韩震教授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彭龙教授担任指导委员会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西平教授任院长。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彭龙在致辞中表示,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旨在推动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历史、宗教、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的发展,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发挥积极作用。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将以“文明互鉴”观为其基础,充分发挥北京外国语大学多语言的优势,展开中外文明、历史、宗教、哲学等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揭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中华文明的世界性意义。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将在中华文化“走出去”和国家人文交流机制中积极发挥作用,将其建设成国家人文交流的重要智库。

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张东刚在致辞中表示,高等学校是服务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通道,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的成立,为促进国家发展汇聚力量和智慧,为中华文化“走出去”聚力,为增加文化自信添彩,可谓恰逢其时。张东刚对研究院的建设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要有宏伟志向,坚持国家战略导向;二是要聚焦关键点,把语言能力提升为国家战略,积极开展周边和边疆地区的语言研究;三是要培养储备人才,将服务国家战略与推动“双一流”建设有机结合,培养和储备国家战略亟需的语言人才;四是要推动多维度、多层次人才交流机制建设,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奠定坚实的基础。

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阐述了对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深刻理解,希望北外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能够扎实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各项研究,创造出新的研究成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发挥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贺耀敏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北外对国家语言能力建设、国家国际交流能力提升方面的重要贡献,回顾了中国人民大学与北外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方面的合作成果。张岂之先生在发言中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关于文化自信的论述,他表示将全力支持研究院的各项工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贡献绵薄之力。

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院长张西平表示,研究院将采取以下方法和方式展开工作:一是咨政研究。紧密围绕中华文化全球发展和人文交流机制两大主题,展开服务国家的咨政研究。二是学术策划。紧紧围绕北外人文学科建设,围绕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以文明互鉴为出发点,策划相关国家历史、宗教、文化研究的重大项目。三是驻院研究。学校各院系教师凡是申请到与比较文明相关的国家或教育部研究课题,可以驻院研究。四是学术合作。围绕比较文明和人文交流研究,通过推荐国内外著名学者、学术机构等方式,积极推动国内外学术界与北外展开学术合作。五是学术培训。研究院将依据跨学科研究的特点,展开中国文化、历史学、宗教学、传播学、中译外翻译、跨文化研究等各类学术培训。六是学术出版。围绕文明互鉴和人文交流的主题,组织出版比较文明研究方面的成果,逐步形成北京外国语大学新的学术增长点。

会议同时启动了“儒家经典《论语》外译与国外出版项目”。该项目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为响应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布局,利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外语人才和汉学家资源,与国际儒联共同开展的译著合作项目。该项目将把儒家经典《论语》译为多种非通用语种,并在对象国出版。随后,由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国内外数十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国际中华文化研究学会(筹)。该学会旨在研究中华文化思想和发扬中华文化精神,并以此为基点促进全人类的自由平等、和平发展与共同繁荣。学会成立后,作为沟通海内外中华文化研究与教学的高端平台,将致力于开展以下工作:一是人文交流。促进各民族间的文明对话和民间人文交流,增进各国文明交流互鉴。二是学术研究。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出版,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促进教学人员交流互访等。三是文化教学。促进中国语言文化教学,举办中华文化讲习班,组织编写有关中国语言、历史、文化、宗教、哲学、艺术等学科教材。四是人才培养。联合培养学生,支持国外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来华攻读博士或短期访学,促进中国学生到国外留学或访学。大会为国际中华文化研究学会举行了揭牌仪式,聘任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美国夏威夷大学安乐哲教授为学会名誉会长,并向相关单位颁发了学会发起单位证书。

面对未来发展,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韩震表示,我们首先要立足中国历史文化的逻辑起点,以广博的胸襟在世界范围内探讨中国文化的世界性意义,在世界不同文明的比较和全球视野下,总结中国当代的伟大实践,阐述中国发展道路。其次,要加强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和研究,系统梳理和研究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历史,熟悉和了解海外汉学的发展和特点,积极与海外汉学家互动。再次,各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协同创新,聚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夯实学术基础,完善体制机制,把一个文化的中国、学术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介绍给世界。

二、中华文化“走出去”高层论坛主旨发言

在大会主旨发言阶段,五位著名国内外学者依次做了发言。

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发言的题目是“中华文化对世界的贡献”。他认为,中华文化对于世界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对人自身全面深入的认识,亦即中国文化传统的人文精神。第一,中国人文精神体现人的自主性。中国人文精神推崇人的主体性,既不做神的奴隶,也不做物的奴隶,人在天地万物中是独立的主体。第二,中国人文精神体现人的独特性。人是万物之灵,在天地万物之间具有独特性。中国文化并不认为人主宰一切,而是人要有自我意识,要参与天地变化之中。第三,中国人文精神体现人的能动性。当我们做任何科技创造发明的时候,我们应该认真思考这种科技发明的结果,会给人类今天、明天、后天带来什么样的效果?如果说仅仅对今天有用,对明天、后天产生很多的流弊,这样的发明创造就应该受到约束。第四,中国人文精神体现人的自律性。懂得“止”是中国人文精神重要的一点,要知止。今天世界所出现的问题,就在于人的自律精神缺失,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世界关系的紧张,造成人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紧张。我们应该把中华文化精神发扬出去,用我们自身的榜样去影响世界。

美国夏威夷大学安乐哲教授发言的题目是“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类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知识足够,但智慧缺乏。问题与困境有很大不同,问题可以解决,比如可以用科学解决世界饥饿的问题,但困境不一样,需要我们在心理上有相当大的改变。因此,问题的解决靠科技,困境的解决靠伦理。现在最重要的是对伦理的反省。

北京大学严绍璗教授发言的题目是“在多元文明语境中造就真才实学的中国学研究家”。他认为,目前我们迫切需要培养一批具有真才实学、能够在多元文明语境中从事中国文化与世界文明进程关系的研究者。首先,研究者必须具备中国经典文化的基本教养。其次,研究者必须具备研究对象所在地区、国家、族群等基本的文化史认识。第三,研究者必须把握和熟悉相应的文化学理论。最后,研究者应该具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外国语言能力,以适应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实际情况。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焯然教授发言的题目是“从走进来到‘走出去’:跨文化与比较文明研究的前景”。他认为,文化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受到外来冲击,与此同时也吸收外来养分并加以转化,形成更具活力的文化传统。文明的接触和交流促进文明对话,也促进文明融合。中国文化“走出去”恰逢其时,中国文化本身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可以促进文明互相了解、促进文明互补、消融文明冲突,使文明在交流中达到和谐共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所长卓新平研究员的发言题目是“文化教育与文明发展”。他认为,研究比较文明、文化教育对文明的发展是重要的课题,知识精英通过社会实践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了条件。

三、分论坛观点异彩纷呈

2016年12月6日下午,同时举行了中华文化“走出去”三个分论坛。

分论坛一:“文明互鉴: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工作回顾与展望”

会议围绕由北京外国语大学牵头的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如何进一步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展开研讨。文化部外联局、中国外文局、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协同单位的代表纷纷在研讨会进行发言。大家一致认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自实施以来,在新闻出版、影视、对外汉语教育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也日益增强。目前,这一重大战略已进展到了最为核心的关键环节,即以增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世界影响力为目标的中国学术“走出去”。而如何发挥高校的学术研究力量,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历史重任与高校“双一流建设”学科建设结合起来,就成为这项战略实施的重中之重。

分论坛二:“国际汉学研究与展望: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纪念”

会议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梁燕院长、顾钧副院长主持。南开大学阎国栋教授就“俄罗斯汉学研究的历史及现状”,中国社会科学院何培忠研究员就“从借鉴到互鉴——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历程回顾”,北京行政学院侯且岸教授就“对美国汉学(中国学)历史传统的思考”,北京外国语大学薛庆国教授就“阿拉伯世界的中国研究”,北京联合大学梁怡教授就“中国学研究的若干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唐磊副研究员就“国际汉学(中国学)研究展望”、中国社会科学院陈才智研究员就“中国古代文学在海外的研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刘燕教授就“拓展国际汉学与比较文学研究的视野”为题进行发言。与会学者认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成立20年来,以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中国文化研究为主要使命,以学术研究为根本,以民族文化复兴为志业,以《国际汉学》为学术阵地,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梳理域外有关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的研究,在揭示中国文化的世界意义及其深远影响,构建国内外有关中国研究平等对话的平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分论坛三:“交流·互鉴·创新·发展:文化与文明、中华优秀文化与世界文明”

会议由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林建华院长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石云涛教授以“美我之美与美人之美——比较文明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北京外国语大学李雪涛教授以“全球史与中国”,北京外国语大学戴桂菊教授以“俄罗斯宗教与社会”,北京外国语大学吴旻雁副教授以“中阿思想的互动——中庸与调和的视角”,北京外国语大学韩振华副教授以“理雅各《道德经》解读摭谈”,北京外国语大学赵冬副教授以“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唐海军研究员以“欧洲社会模式为何会陷入困境”,北京外国语大学谢辉博士以“西学汉籍与中西文化交流”,北京外国语大学祝和军老师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沟通之契机”,北京外国语大学孙磊老师以“文化比较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为题发言,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华优秀文化与世界文明的关系。

责编:朱静

 

危机时代的问题单:谈国际传播秩序的转变

新形势下中国理论的天下传播

2017年政府对外传播前瞻

对外新闻报道的实践效果与反思

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的回顾与前瞻

公共外交2.0 开启双向互动的对外传播时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