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丈夫都是天津市的80后独生子女。公婆陪着近90岁高龄的姥姥,住在隔壁的小区。我接连生下两个孩子,多亏三位老人平日照应帮忙。
失衡的家庭
老二出生后,老姥姥的脑子一日不如一日清醒。公公婆婆要照顾老的,又要看小的,难免精疲力竭。
2015年春天,姥姥在小区摔了一跤,磕到石头上。好在抢救及时保住了命,但从此卧床不起。看到公婆忙得不可开交,我悄悄跟丈夫说:“姥姥需要专业的人照顾,我闺蜜的姥姥住在一家养老院里,有专门的康复师服务,要不我打听一下?”
丈夫没说话,接连几天不搭理我,好像被冒犯到一样。丈夫之所以疙疙瘩瘩不舒服,是因他跟姥姥感情最好,不愿将她送养老院。然而,家里鸡飞狗跳的乱忙,他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
看到丈夫这里说不通,我就试探性地跟公婆说:“我好几个朋友的爷爷奶奶,都在养老院……”
婆婆很生气:“养老院有我和你爸照顾得好吗?你姥姥为我们牺牲了一辈子,我们是不会让她一个人住养老院的。我的公公婆婆都是被我们亲自照顾到辞世前最后一刻的!那时候条件困难,我们都能做到,现在更不应该把老人丢给养老院……你们这一代独生子女,就是只想自己,认为老人为自己牺牲理所应当!”
婆婆越说越伤感,公公的意见和婆婆一致,还特意对我丈夫说 :“你姥姥以前多疼你,人不能忘本啊!”
这种氛围下,丈夫出于面子,狠狠瞪了我说:“养老院,你怎么不把你妈送进去?”
我心里窝着火,嘴上没有发作。我对公婆那种“送养老院就等于不孝”的逻辑感到气愤,也对丈夫听不进去不同意见的态度感到失望。
相机而动
随着夏天的到来,公婆愈发疲惫。姥姥不能下床,洗不了澡,必须每天给她翻身擦背,否则会生褥疮。她不能吹空调,家里闲置了好几年的电扇从杂物间里请出来,可吹久了姥姥嚷嚷头痛,公婆只好轮流给她打扇。
医生叮嘱要让老人做康复训练,让她自己扶着墙走路,可姥姥走三步就喊痛,像个小孩子一样任性起来。吃药是最麻烦的事,她有各种借口逃避吃药……
日子渐渐挨下去,家人的忍耐渐渐到了底线。我听到公婆时常在客厅里小声抱怨,他们渐渐对我的建议心动了,让我暗地里查一些本地养老院的资料。他们对照顾老人已感心力交瘁,却迈不过“不孝”和“自责”这道坎。
“老了都怕自己不中用,怕被子女抛弃孤单,我们也有像姥姥一样的那天。”婆婆一边看养老院的资料一边叹气说,“人老了怎么就这么为难呢?”
儿孙们想把自己送养老院的事渐渐被姥姥察觉了,乍一听到这消息,她就失声大哭起来。她用力拍打床,死死盯着尴尬的儿子媳妇,翻来覆去只说:“我不走,我不离开自己的家!”
一天夜里,姥姥在睡梦中发作心脏病,一家人手忙脚乱把她送到医院。医生直接建议 :“这种情况,最好还是去专业的养老院,那里配备医生护士和医疗器具,也有康复训练师帮她训练。否则她受伤的这条腿肌肉会萎缩,等于偏瘫了。再说,养老院有人24小时轮班陪护,对心脏病患者来说也是最好的。”
医生的话打消了丈夫和公婆最后的纠结——不是自己偷懒,而是老人需要去专业养老院,得到更好的照顾。
心灵风暴
去养老院前几天,丈夫心情很不好,总唬个脸。丈夫从姥姥的事上看到自己的无能为力,又不能让外人看出来。他用乱发脾气的方式对我发泄。他劈头盖脸地说:“姥姥一手把我拉扯大,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什么好东西都给我,为了给我买个书包,甚至跑到外县去卖鸡蛋,我发誓说要对姥姥好,照顾她一辈子,谁知却这样……”
我没跟他顶嘴,默默烧好姥姥最爱吃的荷叶鸡,打算晚上带过去。当丈夫平静下来之后,我对他说:“老人们都担心自己老无所依,恋着家,却怕拖累后代。但是,咱们真是能力有限、精力有限,姥姥现在的情况,就是每月花个万儿八千的,也不一定能请到称职的保姆,何况爸妈还得管理保姆,老人知道咱们还有两个孩子要抚养,一定不会怪咱!”
丈夫看着我说:“为姥姥的事情,你受委屈了!”我抱住了丈夫。这个一米八五的个头、在职场上遇到事情从不畏难的大男人,此刻显得那么软弱。他需要我的理解与宽容,更需要我的肯定。
那段时间,我更多地陪伴姥姥,给她买各种需要的物品。姥姥也接受了自己被送走的事实,不停向女儿女婿嘱咐大小事务。送姥姥那天,丈夫借口工作忙没有去。我开车带大家去的时候,公婆在抱怨丈夫的缺席。我说:“他心里难受,割舍不了对姥姥的感情,人生自古伤别离,咱们要多鼓励他,肯定他!”
姥姥去养老院后,家里的药味渐渐散去。我们逐渐习惯了每周末去养老院看姥姥。
丈夫、婆婆的心态渐渐调整过来。丈夫每次去都向姥姥汇报一周工作情况,婆婆则表达老邻居对她的问候和想念,听她说养老院的趣事、伤心事。在丈夫的提醒下,我总记得在姥姥房间的小柜子里留下她最爱吃的绿豆糕和红豆饼干。
养老院的生活安排充实,每天上午看一小时电视,院方组织一些简单的活动,下午睡觉、打牌、做自己喜欢的兴趣爱好。星期天还有做义工的学生来给老人们读报纸,做一些互动游戏。
姥姥的气色比在家时好多了,也许是得到专业护理的缘故,也许是这里有同龄人聊天分散忧思。看到这些,公婆和丈夫心中的内疚感减少了许多。
经过这件事情,丈夫和我的感情越来越好,有了一种相濡以沫的感觉——在养老,特别是隔代养老这种麻烦事情上,唯有家人们互相理解,默默地给予理解和宽容,才能找到最好的办法。
(责编:孙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