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藩1937.8.8-2016.6.19
春风终究不再来
狭窄却饱含生活气息的街道上,邻里之间互相嬉笑怒骂。这种停留在电影中的浓浓港味你都可以在他的照片中找到。
2016年6月19日,这位记录香港旧时光影的摄影大师何藩,因肺炎恶化在美国加州圣荷西的医院与世长辞。何藩13岁时用父亲所赠的相机开始摄影生涯,他以新派摄影手法,打破墨守成规的传统风格,被美国摄影学会评为“世界摄影十杰”之一。他镜头下的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风景,在构图、线条几何、光影氛围等方面均非常出众,除了摄影师之外,何藩的身份还包括电影演员及导演。
彼得·马洛PeterMarlow 1952.1.19-2016.2.21他的照片就是他的自传
“他的照片就是他的自传。”同为马格南摄影师的马克·鲍威尔评价说。2016年2月21日,马格南摄影师彼得·马洛因病在伦敦去世,终年64岁。他在1980年加入玛格南图片社。此后30年,他为世界摄影史贡献了众多影像佳作。尽管马洛在新闻摄影语言上天赋异禀,但他却不算是一个新闻摄影记者,他更像是一个深入社会却能够悠闲自得、冷眼旁观的叙述者,对于自己的摄影理想,彼得未曾妥协,他一直用自己所追求的风格坚持拍摄。
鲍勃·阿德尔曼Bob Adelman 1930.10.30-2016.3.19曾近距离拍下马丁·路德·金
鲍勃·阿德尔曼曾拍摄美国民权运动的领袖肖像和1963年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在华盛顿发表《我有一个梦想》演说时的场景。
2016年3月19日,美国人权摄影师鲍勃·阿德尔曼在其迈阿密家中逝世,享年85岁。鲍勃·阿德尔曼出生于1930年。上世纪40年代末期,他开始关注非裔美国人的生活和文化,并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报道民权斗争。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成为争取种族平等大会的志愿者。
马里克·斯蒂贝Malick Sidibe 1936—2016.4.14非洲最重要的摄影师
马里克·斯蒂贝被誉为“巴马科的眼”。1935年 或1936年出生于马里(他自己并不确定出生日期)。1955年,从珠宝设计专业毕业不久的马里克被摄影师Gérard Guillat-Guignard叫去帮忙装修店铺,随后爱上摄影,并师从于他学习摄影。1962年,马里克开办了自己的摄影工作室,就此开始了他的个人摄影事业。他用镜头记录下巴马科当时的流行文化元素,并以巴马科夜生活为题材的摄影作品而闻名摄影界。马克 · 吕布1923.6.24-2016.8.30
这位拍下半个世纪中国巨变的老朋友去了
马克·吕布(Marc Riboud)1923年生于法国里昂,他或许称得上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摄影师。他是中国最好的肖像摄影师——肖全的良师益友, 是上世纪50年代首位获准进入中国拍摄的西方摄影师,后来又多次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邀请来到中国。马克·吕布从印度辗转香港来到广州,然后一路北上,第一次沿途记录中国风景,其中包括他在武汉的所见所闻及建设中的长江大桥。这位法国著名摄影师抓拍的众多黑白照片,已成为巨变中国的一份历史档案。
自1957年马克·吕布发表了他报道中国的第一张图片后,先后到中国20多次。
2016年8月3日因病去世,享年93岁。
尼古拉斯·蒂霍米罗夫Nicolas Tikhomiro 1927.3.22-2016.4.17穿梭于电影片场的光影大师
尼古拉斯·蒂霍米罗夫非常喜爱电影艺术,而这也成为了他摄影作品的灵感,他的作品有着鲜明的电影语言风格。尼古拉斯生于巴黎,父母从俄罗斯移民到巴黎。他在1958年加入玛格南图片社,并完成了非常多的关于阿尔及利亚战争、越南、柬埔寨和老挝的图片故事。他与奥尔森·威尔斯、费德里柯·费里尼、卢奇诺·维斯孔蒂等电影大师的碰面也为玛格南非常重要的World Cinema项目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享年90岁。
田中光常Bob Adelman 1924.5.11-2016.5.6日本生态摄影先驱者
2016年5月6日,日本著名生态摄影师、星野道夫的老师田中光常因患肺炎病逝,终年91岁。
田中光常, 1953 年开始成为自由摄影师,因其天生对动物的爱好而一直拍摄生态照片,半世纪以来到访的国家超过 58 个,而他也拍摄过不少稀有物种。也曾到过西伯利亚、加拿大、中美洲、南美洲和非洲等地,出版超过 100 本摄影书。而另一位传奇日本生态摄影师星野道夫,在大学毕业后亦曾担任田中光常的助手,并学习摄影技术。
比尔·坎宁汉Bill Cunningham 1929.3.13—2016.6.25他是真正的时尚街拍鼻祖
他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地出现在街头。白天,他身穿深蓝色渔夫夹克配卡其裤、踩着一辆红色老旧自行车,在57街和第五大道的街角驻守。夜晚,他穿上西装,骑着自行车,穿越全城去拍摄上流社会的夜宴。比尔·坎宁汉坚信时尚不在T台上,而在大街上。他从1966年起就开始拍摄纽约的街头时尚,堪称“街拍鼻祖”。2016年6月25日因病去世,享年87岁。他发表于《纽约时报》的专栏文章记录了纽约街道上数十年的时尚潮流演变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