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史上最受欢迎的绿色交通工具,电动自行车为何在中国屡遭禁止?
在过去的10年间,中国已成为新能源交通工具普及率最高的国家。尽管越来越多的城市涌现出以特斯拉为代表的电动汽车,以及数量众多的电动巴士,但真正遍布中国大街小巷的却是电动自行车。
由于电动自行车低价、低消耗、充电使用零排放等特性,现今中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超过2亿辆。电动自行车俨然成了一项大产业:每年卖出3 500万辆,超700个电动自行车品牌。仅中国的电动自行车产业链价值就达300亿美元。
但是,与大力提倡电动汽车和新能源相反的是,中国一些城市都在限制甚至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
中国很多城市在规模、人口及交通复杂程度上都较20年前有了极大的变化,城市中产阶级及工薪阶层需要新的交通方式通勤,而电动自行车正好满足了中国广大城镇居民的这一需求。因此,电动自行车的出现及风靡完全是市场导向、社会选择的结果,而不是源于政府的倡导支持。
美国田纳西大学教授克里斯托弗•谢里从2005年起就开始研究中国的交通问题,他认为电动自行车是把中国城市社会化和经济化连接起来的关键。他发现,电动自行车作为迅速普及的个人交通工具,低收入群体从中受益最多。谢里教授表示:“工薪阶层既不想乘坐拥挤的公共交通,又负担不起高昂的打的费,因此他们需要另一种出行选择,幸运的是,电动自行车就是最适合工薪阶层的交通工具。”
对使用者来说,电动自行车在中国如此受欢迎的原因很明显:
1.不论是购买还是后续使用,电动自行车价格都很低廉。通常只需 125~375美元一辆,每日使用仅需 21美分 (差不多只占在中国驾驶汽车所需费用的1/20)。
2.电动自行车速度相对较快,最高时速可达35~40 km(属于超标车速)。
3.电动自行车比自行车更省力。有研究表明:电动自行车扩大了个人的出行半径——这就意味着即使人们住在离工作地点较远的地方,也不会因此感到不便。这对于高速发展的中国城市来说是很关键的。
电动自行车在中国也成为了“便利”的代名词:不仅能载人,而且还能承担运输的功能——从快餐外卖到邮件包裹投递都是使用电动自行车。
世界范围内的各大城市,尤其是中国的城市都在变得越来越紧凑。这样,电动自行车体型小巧的优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辆大巴至少占用10㎡空间,而电动自行车仅占用不到2㎡的地方。如今城市中汽车越来越多,停车难问题突出,导致人行道、自行车道,甚至部分汽车道都成了停车场。与汽车相比,停放电动自行车只需要极小的空间,而且移动起来也很方便。
既然电动自行车有如此大的优势,为什么中国许多城市还要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呢?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厦门、深圳在内的10多个主要城市都限制或者禁止电动自行车的使用。
其实,电动自行车除了上述优势之外,还有一些众所周知的弊端存在。电动自行车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部分骑行者不仅在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上任意穿插变道骑行,还在人流中随意穿梭,完全不遵守交通规则,也不考虑个人安全。而且多人共乘一辆单人电动自行车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有时候你甚至能看到一家三口骑在一辆电动自行车上。
在中国,电动自行车被纳入到自行车的管理范围,这就意味着骑电动自行车者不需要上牌照、不需要培训、不需要保险,甚至不需要戴头盔,你只要去商店买一辆电动自行车回家就万事大吉了。
谢里教授说:“电动自行车骑行者在众多交通规则破坏者中是最‘恶名在外’的。有数据表明,电动自行车事故死亡率特别高,几乎赶得上电动自行车产业的增长率了。”
“对应的交通法规也很匮乏。警察没办法惩处那些破坏交通规则的电动自行车骑行者,因为骑电动自行车的人实在太多,而不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又太常见了。”
电动自行车的另一个弊病就是铅酸电池的普遍使用。在生产制造中,铅酸电池排放了大量的铅,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而且这类电池使用寿命短,仅1~2年时间就需要更换新的电池。
但谢里教授认为,电动自行车本身是没有“过错”的。他还为平衡电动自行车优势和弊端之间的关系提出建议,包括制定相关安全法规;强制佩戴头盔;规范电动自行车生产标准,如设定最高时速;规定驾驶电动自行车者需要持有专门的驾驶证;强制上保险;加强道路安全管理等。
文章最后写道:中国的电动自行车问题极其复杂,其中牵涉到中国城市拥堵、公共交通、贫富差异以及其它因素。由此在外国 “旁观者”看来,中国电动自行车管理问题也并不能简单以功与过、是与非来下判断,其牵扯之深,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分晓的。
“工薪阶层既不想乘坐拥挤的公共交通,又负担不起高昂的打的费,因此他们需要另一种出行选择,幸运的是,电动自行车就是最适合工薪阶层的交通工具。”
来源:中国电动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