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国务院和工信部等部门针对智能制造的政策推陈出新。4月初,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规划》提出大力发展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全面突破高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电机和驱动器、高性能控制器、传感器和末端执行器等五大关键零部件的要求,直指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5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6月工信部公布了61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名单,比去年的46家明显增多,这充分反映出了主管部门对智能制造试点的推广力度在增加,相信2017年这个数字还会增加。7月份首批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项目名单公布,中国制造企业在与国际领先的制造企业合作方面走向落地,成为智能制造转型的先行者。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2015年底《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的出台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2016年8月份的《中国信息化》杂志中,笔者曾经对这一标准体系进行了跟踪报道。可以这么认为,《指南》的出台使智能制造标准化拥有了明确的顶层设计蓝图,以及战略推进的方向。尽管有的环节还不够细化,且有的地方还有所“留白”,然而,有了这个框架式的大方向,意义显然已经有所不同——我们终于不用紧随德国人和美国人后面亦步亦趋了。
8月27日,中国两化融合大会再度举办,会上隆重举行了中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联盟揭牌仪式。9月份,“2016中德CPS与智能制造论坛”在北京举办,都是下半年中国智能制造发展的重要节点。
11月,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举办,工业化、产业化成为互联网行业下一个重点方向,这也是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的必然,为中国的工业互联网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12月6日,首届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在江苏南京举办,“让制造更聪明”是大会的主题,简单,清晰地传递了大会的主旨就是聚焦在智能化、数字化制造方面。就像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李东所讲,智能制造将成为决定未来制造业革命的核心焦点。会上还发布了《智能制造“十三五”发展规划》,并成立了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商联盟,成为这次会议的重要看点。
总体来看,2016年是中国智能制造政策、标准密集发布的一年,为什么产业界相对于政策有些延后?据笔者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过去国家公布的智能制造计划过分依赖欧美,让中小企业对智能制造理念的理解有些云里雾里;其次,2016年是提倡新动能的一年,一些企业将精力放在了新旧动能转换上,没有太多精力、资金投入智能制造;再次,不排除一些企业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对智能化的前景持观望态度,迟迟没有投入。
即将来临的2017年,不会再出现这种政府热情支持、企业谨慎而行的局面。2016年12月初发布的《智能制造“十三五”发展规划》,为未来五年中国智能制造明确发展思路和目标、指明推进的重点和路径》。《规划》提出2025年前,推进智能制造实施“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20年,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智能转型取得明显进展;第二步,到2025年,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基本建立,重点产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
同时,规划还重点提出了10项任务,包括加快智能制造装备发展、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建设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构筑工业互联网基础、加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广力度等。
预测2017年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会有新的变化:首先是工业互联网平台必将成为下一个必争之地,目前国外的西门子、通用电气都在工业软件平台建设方面进行了布局,已经有很多企业采用了他们的平台,接下来很快会到中国来推广他们的产品。如果中国想在该领域向国外企业看齐,势必要在工业互联网平台上发力,目前国内具备这一潜在能力的包括海尔、三一重工、徐工等企业。
其次,由于政府主管部门的持续推进,2017年有关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将得到进一步完善,目前由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工信部电子技术标准研究院推进的标准体系架构已经逐渐形成,很快将会与各领域的企业进行沟通,将标准化落实到行业应用中去。比如在工业云领域,陕西工业云已经参与了上述机构主导的标准化制定和研究工作中。
第三,随着产业链的融合和调整,智能制造离不开产业协同,一大批与智能制造有关的协同化组织将会在2017年发挥重要作用,共同推动在企业转型升级、跨界融合、制造流程方面的协同。2017年1月6日,中国智能制造百人会年会暨智能制造示范培育30强高峰论坛即将举办,会议主题基本上以规划解读、产业趋势展望、企业创新论坛为主,就此掀开了2017年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