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晏:本刊高级编辑
王晏晏:中国国际交流中心创新发展研究所咨询顾问
基因:颠覆者
TBR:企业会有不同的基因,有的企业鼓励创造性,有的企业强调纪律性,逐渐形成企业不同的基因,乐视是一种什么样的基因?
阿木:生物有基因,严格说企业没有基因概念。我理解,企业基因是企业的核心文化特征。我们花很多时间来讨论乐视文化,最后讨论出一个对企业文化的描述——只有被99%的人嘲笑过的梦想,才有资格谈那1%的成功,这句话就是乐视的基因。这是乐视留给企业、留给每个员工、留给曾加入过乐视的同路人,以及乐视对社会释放出来的精神。
如果用一个更短的词来描述,就是颠覆者——乐视生来是一个颠覆者。颠覆不是为了摧毁,是为了破除原有的规则和障碍,去重构一个更好、能够创造更大价值的新体系和新规则。这实际上是乐视本质的基因。
未来十年十五年互联网生态模式是乐视的一个重点,也许再过二三十年,生态创新是常态,那时乐视就不用再强调自己的互联网生态模式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什么会让乐视持续发展?就是这种永续尝试1%可能性去颠覆的精神。无论是从2004年创业到现在,还是现在到未来的二三十年,都是这种精神。这种精神里包含了乐视的一些追求。
第一,我们的价值观:用户价值第一,产业及社会价值第二,企业价值第三,这是乐视的价值体系,是乐视评判一件事情好坏、优劣、创新与否及有没有价值的标准。价值观是企业的灵魂。
第二,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在强调、还要继续强调生态思维。生态意味着协同,意味着跨界创新、跨界化反这些概念,意味着从这些角度去突破规则和边界的障碍,释放跨界创新的潜力,创造出新物种,乐视充满了这样的氛围,对此乐此不疲。
第三,组织的合伙文化。企业的战略是协同型的,追求的是化学反应式的创新,但是团队是分工、隔离、相互不往来的——这是不可能的。乐视人要有这样的心态和文化:团队之间是一种合伙的身份,我们在共同成就一项事业,充分共享所创造的现在和未来的价值。
TBR:乐视是在2004年创办的,创办之初做内容,十多年里快速蜕变,现在正在转向互联网生态企业,这种蜕变常常需要基因的更新和改变,我说的基因主要指企业文化,例如一个效率优先的企业要转变为创新优先的企业,就面临文化基因的改造。乐视存在基因的变化吗?
阿木:其实乐视在七八年之前,企业基因就基本固化下来了,就是“颠覆者姿态下创造全新生态型企业模式”。这个特点已经经过了多年积累和实践。在可见的未来,我们不会说,乐视不是颠覆者了,不追求成为以用户为核心的生态创新的领导者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要不断丰富已经形成的基因,去强化它,不断让它进化。如果时代背景发生重大改变,我们可能会去改变这种基因。
组织:迭代进化
TBR:乐视从做内容的网站走向一个创新的生态型企业,组织必然在变化中。可以梳理一下乐视组织形态或者组织方式的变化过程吗?
阿木:实际上,乐视的组织变化,是由好几个因素共同影响的。
第一,乐视自身的成长性。乐视从规模不大的公司,变得越来越大,快速的成长就要求组织要不断调整。
第二,乐视在尝试全产业链重构生态的模式,这种全新的、可能全世界都很少的垂直整合,并没有现成的案例或者理论可以参考,从这个角度讲,乐视在实践和探索一种全新的商业理念,一种新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乐视就要不断探索怎么让组织匹配战略追求,这是第二个叠加。
第三,乐视由于快速扩张并进入不同产业,导致很多不同产业的人才加入乐视,有的来自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的老牌公司,有的来自非常年轻的互联网公司,他们带来了多元的组织和文化风格,会对组织带来很多启发——怎么去组织业务形态,怎么去开展工作,怎么提高效率,怎么保护创新等等,会有大量的思想不断输入。这是第三个因素的叠加。
所以是由多个因素在共同推动乐视组织的变化。
这些年乐视生态型组织,在架构上形成的基本特征,就是管理型组织加项目型组织,这是一套交叉管理的体系,也是一次组织变革。因为需要协同和化反,一个人就不能只归属于单一业务,不能只有单一职能,而要充分和不同业务、不同职能进行频繁沟通,既需要相对规范的流程,也需要适应随时的动态调整。
另一方面,应对生态型组织,生态型人才培养也应运而生。乐视培养了一批了解多个产业领域、价值链不同环节的跨界生态人才。跨界人才的培养持续了很长时间,也一直在做,这些人才是乐视非常宝贵的财富。
之后,乐视提出了生态型的激励。在组织中,如何让每个成员都以一种合伙人的方式去投入生态事业中,就要有生态型的激励来支撑。激励的核心就是全员激励——引入合伙人计划,将公司未来的价值,分享给全员,让每个团队既投身于自己的业务,同时还不忘乐视生态整体的价值。
现在,我们又开始建立生态文化,生态企业文化是什么样的?应该有什么价值观和什么行为准则?通过文化的建设,在快速变大的企业中,确保“颠覆者”这个灵魂不散,这些都是创新。
综合来看,我们这几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建设一个生态型组织,而生态型组织本身,是一个创新探索,再创新再探索的过程。就像一个互联网应用产品投入市场,你很难预想到迭代四五个版本以后,这个产品会变成什么样。乐视的生态型组织也是这样,在实践中不断迭代优化,而不是制定计划分步实施。乐视组织变革的代际在哪里,并没有里程碑式的节点,而是持续将生态的概念进行组织匹配,是一点点不断进化的过程。
人才引进:理念匹配为要
TBR:在乐视快速发展过程中,有大量各种各样的新团队新人加入,那么大量新加入的团队和员工,会带来各种不同的思维和异质的文化,乐视怎么样保持新鲜血液不会冲散乐视的文化,或者新输入的文化成为活力源泉而不被乐视文化同化或者消融?
阿木:乐视从几十亿收入规模快速增长到现在几百亿规模,整个企业处于扩张期,新扩张的业务必然是新的团队承接。团队不可能全部靠内部培养,所以必然要建立充分开放、积极引入人才的氛围。
一方面,乐视生态自身有“颠覆者”的基因,有成就1%可能性勇气的文化积淀,然后有打造垂直整合开放闭环生态的思维和氛围,在这个基础上,外部团队加入以后,带来一些专业的解决方案和办法,无论是产业和专业方面,还是人力资源财务等方向,新团队能很快把专业经验融入乐视,补足乐视快速发展中所需要的各种专业性。
另外一方面,新团队可以让颠覆和生态概念进一步延展,延展到他的专业领域中,专业和乐视生态的结合点就是他的价值发挥点。汽车团队或者金融团队加入了,那颠覆和生态的思想,就可以延伸到汽车领域,延伸到金融领域,在这些领域打开新的局面。
TBR:那新团队带来的文化会与乐视原有文化产生冲突吗?
阿木:不会冲突。因为如果文化有冲突,他们就不会加入。新团队,尤其是核心高管团队,他在认可乐视理念的前提下才会加入,不会仅仅为了完成一个职业经理人的使命而加入。我们和成熟企业空降高管不太一样。
在理念的匹配,以及创业精神和勇气的匹配上,我们会很严格考察,只要新团队精神上是匹配的,那剩下的事情就是让他成长。
TBR:乐视引入关键人才的时候,对于价值观和理念是不是匹配,会采取什么方式来把关?
阿木:我们就是重视,在人才甄选过程中,我们会认真对待这个问题,不会那么容易就过了。我们会去评判他的颠覆精神,他愿意在乐视创造新未来的激情,他愿意打开心扉的程度,他愿意接受全新事物的心理准备程度。在评估这些方面的前提下,他的专业能力要足够强。因为一个人的专业能力足够强,他就不需要在专业上耗费更多精力,可以主要考虑未来的创造;如果专业能力不强,他会花很多精力在专业学习上,哪有空创造?人才培养:引进专业,培养跨界
TBR:人才除了引进,另外关键的一个方面是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在企业快速迭代的过程中,乐视的人才队伍如何培养?
阿木:乐视的人才要从专业和跨界这两个方面来看。
乐视人才体系的建设是比较开放的,在专业方面,乐视愿意引进很多外部团队,引进在专业领域非常有建树的人加入。你也应该看到,乐视这两年引入的人才,基本上背景都很强,就是他们的专业领域很强。
第二个更重要的是跨界人才的培养。跨界人才没有现成的。你能想象一个人同时从事过汽车和电视产业吗?这样的人在全世界都很难找。所以真正的跨界人才要靠组织内部培养。对于这类人才,我们鼓励他们不断参与各种各样的跨界讨论、研讨、决策,与各业务密切沟通、联合工作和创新,逐步变成跨界人才。这样,首先他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无可争议很强,同时他对跨界领域,也有足够的认识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所以他能够打开思维,进行跨界的创新思考。
跨界人才在乐视非常稳定,因为离开乐视他的价值会大幅贬值——别的企业没有跨界的文化氛围,这些人才的跨界经验无用武之地。试想,一个做乐视汽车生态的人,如果加入一个汽车公司,那他对互联网技术的认知、对体育和影视内容的了解、对金融的把握、对电视产业逻辑和产业规律的认知,基本上就都没有用了。他在乐视才能释放最大的价值。
乐视电视家居效果图激励:全员合伙
TBR:刚才您说到乐视生态型组织,有一点是关于生态型激励,能不能结合一些数据和实例,谈谈怎么做生态型激励?
阿木:生态型激励,首先是LeEcoGlobal(乐视全球)——我们新成立的全球总公司,拿出了50%的原始股权去做员工激励,这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
各个业务板块自身也在独立快速资本化,这些子公司又有30%~40%的股权留给团队全员,当然不同级别的员工激励比例不一样。
乐视所有员工,都可以拿到两级激励——乐视全球母公司的股权激励,以及所处子公司的股权激励,但他只能选择其中之一的股权去兑现,不能同时兑现两个,他有选择权。这样,员工就有充分的自由度——如果擅长做业务,那可以推动业务单元快速奔跑,提高价值,获得很高的子公司的股权激励;如果擅长做协同和整合工作,那可以在母公司级别创造更大的价值,通过提高母公司的价值来提高自己未来的收益。由于两级激励,对员工来说,公司整体和业务板块两个思维同时存在,就可以很好地解决专业和协同的平衡问题。所以专业和协同的平衡,是通过激励手段来完成的,而不是通过职责分工,通过KPI这些手段。
TBR:乐视有KPI考核吗?
阿木:KPI从来不是公司的目的,大部分公司没有更智慧的解决方案,所以就把自己的追求转化成冷冰冰的KPI指标。
我们有PI,衡量业务的指标项目,不是用作考核,是用作激励。大多数企业不区分考核和激励的本质差异,考核导向往往是避免负向行为,避免员工懒散;激励导向都是刺激正向行为,是为了释放人的潜力。所以真正引导员工行为的是激励。
那激励怎么引导行为?
一个就是通过分享股权,来引导员工去面向未来创造价值,而不要过度关注当下和历史问题。如果最终的成就是未来的股权价值,那你就不会纠结于当下的行为中,这些是不是我的事,这些是不是超过我的职责边界;为了长远的价值,你不会很计较当下的分工和职责边界。
另外一个是通过激励兑现的权利,来引导员工的行为,因为激励的授予是分步和基于一些评判标准的,由于分步授予,那创造行为就有持续性,如果做的好,还可以要求更多权利;评判标准可以引导行为,依据这些标准,员工知道该如何行动。这些是KPI做不到的。
说到激励,也不要假设激励只有股权一种,职位的升迁、赋予更大的责任、培训、海外业务拓展的机会,都是激励,乐视员工都可以靠自己去赚。
“产研”驱动生态发展
TBR:乐视成立于2004年,做网络内容起家,现在也不是技术驱动的公司;而进入汽车等等各种领域,技术竞争力是关键能力,乐视怎么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快速积累技术竞争力呢?
阿木:乐视是一家产研驱动的公司。我们不叫自己是技术驱动或者研发驱动的公司。有的企业是营销驱动的,有强的渠道关系和能力;有的企业是技术驱动的,把技术当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很强的运作技术的能力,但并不注重研发产品;有的企业是产品驱动,很会定义产品,例如苹果;有的企业是研发驱动的,华为属于这类。
而乐视的特点是产研驱动,因为我们是用户价值第一,我们要创造垂直整合的极致体验,就必须要进行生态型的研发创新,把我们定义的整合产品创造出来。无论是乐视电视还是乐视汽车,乐视体育还是乐视金融,我们不可能把几家原材料企业的东西拼一拼,因为之前没有这样的模式。所以我们必须要在产业研发上充分投入,必须要非常关注产品本身的创新,否则用户怎么会用我们的产品?
乐视产研的特点体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我们对产研人才队伍的建设可谓不遗余力,对人才的待遇上不设限。整个团队规模、发展速度,能多快就多快。在研发过程当中,积累沉淀了大量的专利,事实上乐视的专利很强,只不过以前我们不主动讲。一个企业能够持续发展,一定是因为研发上有更持续快速的发展。
第二,在研发投入保障上,我们近年的研发投入占收入比达到8%~10%。
第三,产研体系驱动乐视整个产业生态的发展。如果营销驱动,我们就会到处铺货,跟国美、苏宁等等渠道合作,但不是,我们是让产品自己直接转化成销售。事实上生态型产品的研发,是乐视很独特的特点,乐视的专利很强,我们在硬件、软件、应用、平台、内容各个方面都储备了大量的知识产权,以及创新的产品和服务。
本文责任编辑:张春晏[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