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勤奋的小学徒,从早到晚忙不停。一天,他忍不住问师父:“师父,我太累了,可也没见什么成就,是什么原因呢?”师父拿来一个碗,让他用来装核桃。小徒弟放了十来个核桃就将碗装满了。师父问:“你还能拿更多的核桃往碗里放吗?”“不能了。”“那你再捧些大米过来。”师父沿着核桃的缝隙,竟然又放了很多大米进去。徒弟明白了:“原来刚才碗还没有满。”“那现在满了吗?”“现在满了。”“你再去取些水来。”师父将水倒了进去,这次连缝隙都被填满了。师父问徒弟:“这次满了吗?”徒弟不敢回答,他不知道师父是不是还能放进去东西。师父笑着说:“你再去拿一勺盐来。”师父又把盐化在水里,水一点儿都没溢出来。
小徒弟似有所悟。师父问他:“你说,这说明了什么呢?”徒弟说:“说明时间只要挤挤总是会有的。”师父却笑着摇头,说:“这并不是我想要告诉你的。”接着,师父说:“刚才我们先放的是核桃,现在我们倒着来,看看会怎么样?”师父先放了一勺盐,再往里倒水,倒满之后,再往碗里放大米的时候,水已经开始往外溢了。而当碗里装满大米的时候,师父问徒弟:“你看,现在碗里还能放得下核桃吗?徒弟愣住了。师父说:“如果你的生命是一只碗,当碗中全都是这些大米般细小的事情时,你的那些大核桃又怎么放得进去呢?”
……生活的确如同一个“容器”。我们常常以为,不论对物质还是精神,要不断地追求、获取、积累,用加法垒起的人生才会富有。于是,我们恨不得一直把更多的东西请进那个“容器”。但每一个人,都该想一想,如何去区别生命中的“核桃”和“大米”,又怎样才能先将“核桃”装进生命当中?
人生路上,并非所有的事物都多多益善。多则有余,余则成累。人们往往走到人生某个特定阶段才顿然了悟,自己曾经执著追求过的许多东西,其实都不是真正所需的。如今,“心累”已经成了现代人的一个通病,也许正是因为人们想要的东西太多,放不下的东西也太多。
莎士比亚说过: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我获得多少,而在于一生我做了最有价值的那件事。
苏格拉底在漫步于繁华的罗马街头,看着琳琅满目的商品时曾发出惊呼:这世界上竟有这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说: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里,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的云,当我老去的时候,才发现这些都是多余的,痛快地活着才是真实的。
……很多时候,对于我们来说真正重要的,并不是一味地去获取,而是有选择地剔除掉那些多余的事物。去冗除繁,是一种人生的成长方式,也是一种大智慧。
有人问艺术大师罗丹雕塑的秘诀,罗丹答:“减去多余部分。”艺术如此,生活当中关于加与减的艺术亦无处不在。服装设计师的成功之道便是不吝惜裁掉那多余的边角料;园丁要做的是剪除植物疯长的多余枝桠;而富有经验的农民,要将麦苗变密为稀,给它们以充足的生长空间,才能有好的收成。
只有减去多余的部分,才能收获新的价值。减少争名夺利的贪念,减去尔虞我诈的辛苦,减去随波逐流的麻木……做这样的“减法”时,你会惊喜地发现,生活中增加了亲情的浸润、品格的力量、智慧的光芒,这样的人生才更加丰盈。
人的生命有限,欲望无限,既然有所为,就必然要有所不为。我们一面要不懈追求,一面要不断学会放弃。而获得幸福的秘诀便是懂得什么时候该坚持不渝地争取,什么时候该毅然决然地舍弃。加法是一种成长,减法是一种成熟。做好人生加减法,幸福才会只增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