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国民族

侗乡瓦屋小记

作者:杨国胜
□ 文/杨国胜

瓦屋是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的一个侗族乡,人口1万余人。除了侗族,这里还有土家、苗、汉族。1987年8月,瓦屋建立侗族乡。在碧江区冲刺全面小康目标的背景下,笔者先后于去年3月、10月专程探访瓦屋乡。

3月的瓦屋,是油菜花的海洋。走进瓦屋,就会被一望无际的油菜花吸引住。那五千亩油菜花黄得纯粹,黄得耀眼,微风吹拂,金浪起伏,清香扑面,蜜蜂飞舞,令人陶醉。

瓦屋的地形像个小盆地,司前大坝就是盆地中的平原,四周崇山峻岭。大坝呈椭圆形,地势平坦,五千亩良田素有“黔东第一坝”之称。常年流水淙淙的瓦屋河由南向北从坝中纵贯而过,浇灌着两岸的沃土。瓦屋籍的同学给我讲了当地流传的一种说法:历史上的瓦屋人总是说“铜仁没有瓦屋大”。史志记载,施溪长官司建于公元1372年,铜仁大小江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于公元1413年改为铜仁府。历史上铜仁的疆域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的确难以比较它与施溪的大小,但后来它的级别就比施溪高了。铜仁与瓦屋相距虽然只有30多公里,但瓦屋人居然不知两者谁大谁小,可见当时的闭塞落后程度了。

如何走出贫困呢?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基于“要想富先修路”的理念,乡里争取万山特区至湖南麻阳县公路过境,改造扩建通乡公路,组织群众修通部分通村、通组公路,全面打破交通“瓶颈”。但由于缺乏支柱产业支撑,交通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不明显。本世纪初,乡里把工作重点转向集镇建设,改造集镇街道,兴建大型农贸市场,希望通过发展边贸经济,促进经济发展。但种、养殖业未形成规模生产,农产品上市量小,集市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算不大。近几年来,通过招商引资、争取项目、流转土地等方式,瓦屋建立高山葡萄基地、发展特色养殖业。由于受市场等因素影响,这些项目对普通农户创收产生的效果不大。长期的探索,瓦屋乡虽然没有从根本上走出贫困,但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为后续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014年初,碧江区委吹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要求各乡(镇)都要因地制宜走出自己的小康路,与全区同步实现小康。

2014年2月,瓦屋乡傩戏被当地媒体和央视推出;2015年3月、5月,乡政府和铜仁网联合举办侗乡油菜花观光月、稻草人主题公园活动,共迎来10余万游客。这些活动,让瓦屋人看到了家乡历史文化的厚重、生态资源的珍贵以及司前大坝连片油菜花的魅力,也看到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发展思路明确了,当地资源优势就凸显出来。施溪土司文化、克兰寨古村落、侗家傩戏、刘氏宗祠,以及近年兴建的近万亩杉树、1100亩桃树、司前大坝省级优质粮油示范园、兰坪村2000多亩高山葡萄、38家大型养殖场等,一并成为实施农旅一体化发展的宝贵资源。从全乡角度制订农旅一体化总体规划,把可开发的景区景点、可作为产业发展的特产沼田鸡、腊肉、蔑制品等都纳入具体建设项目。去年8月,发展规划出台,乡党委立即在全乡掀起以“增进民族团结、冲刺小康目标”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要求干部群众从打破宗族观念,解放思想,增进民族团结,齐心协力建设小康社会。讨论中,村民得知每个村寨都有具体的开发建设项目时,十分高兴。

今年初,司前大坝良田全部规划为省级优质粮油示范园,群众按照项目的要求实行全程机械化耕作,围绕观光要求统一耕作方式,选择相同作物品种。高矮田村民组主动争取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村民投工投劳,修建了进寨公路,硬化了连户路,修建了寨门、休闲凉亭、文娱活动场所等……一幅幅美丽乡村画卷在瓦屋山乡铺展开来。

我第二次到瓦屋采访时,乡领导信心十足地说:“三年后看瓦屋!”意思是说在三年后瓦屋的变化将有一个质的飞跃。那时,瓦屋将成为集生态、休闲、观赏、体验、运动、美食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三月观油菜花,到古寨感受地方民族文化;四五月参观机械化耕作和农耕文化博物馆,在对比中知农时、识农具、体农事、增农知;七八月观赏希望的田野,寻找农人执着耕耘的真谛;九十月体验农人的收获,感受“粒粒皆辛苦”的滋味;冬天品尝侗家的年味,了解瓦屋的民风民俗。通过这些活动,引导游客游村寨,赏文化,品美食,采果蔬。 (责编 增林)

 

努力谱写“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新篇章 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经验交流会召开

把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持续引向深入

视窗

依法加强和改进城市民族工作

再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辉煌

奋进发展中的中央民族干部学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