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英才

“下海”的官员为何钟爱“经济学家”

作者:文|文晖
文|文晖

金融官员下海潮涌,其实不是一两天了,只是突然间“首席经济学家”成了新宠。

其实也不难理解,金融官员大都学识渊博、受教名门、功底了得,只是在监管部门中无处施展拳脚,而今,潮涨潮落,监管也好、政府也罢,不再是唯一的香饽饽了。投身商海,发挥专长、学有所用,还换个自由之身,享受人生,何乐而不为呢?

官员“下海”

央行官员“下海”又出新案例。最新的消息是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所所长姚余栋将出任大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

此前,央行原货政二司处长、青年宏观经济学家伍戈离职,出任了华融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和总经理助理。

央行金融稳定局金融体制改革处李超出任华泰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

都是首席,都是宏观,都是机构,都是能人。

有消息称,姚余栋离职后,金融所所长一职暂由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陆磊兼任。

目前,姚余栋正在进行离任审计程序,正式离职尚需时日。

大成基金也表示目前没有消息披露,有关信息以公告为准。

央行金融研究所是央行总行直属的正局级研究机构,主要从事货币政策理论、金融及经济发展战略和金融科学的研究,为总行制定货币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资料。显然,这个部门看似“不起眼”,但却是央行的智囊核心,大事小情,大小政策,都要由这里先提出研究方案。

离职的姚余栋现年45岁,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系研究生毕业,经济学博士学位。2009年底38岁时加入中国央行,一直从事货币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工作。他于2011年底担任央行货币政策司副司长,2015年1月至今担任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

央行官员大都是科班出身,姚余栋是国内最早提出“新供给经济学”理论框架的学者之一。姚余栋至今担任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显然,其经济学水平不容置疑。

“一行三会”中,央行不是个别现象,流失干部的监管部门“接踵而至”。今年6月左右,证监会就批准了包括上市部副主任陆泽峰、行政处罚委副主任张子学等两名副司局级干部在内的共5名干部离职。

姚余栋将履新的大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是中国首批获准成立的十家基金管理公司之一。有媒体报道,姚余栋履新后薪水颇丰,肯定在百万以上。

媒体指出,央行自己的招聘门槛就很高,一般都是国内外名牌大学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这些人才在央行工作多年后,不仅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还格外熟悉监管政策和宏观经济,同时拥有难得的人脉资源,自然成为市场化机构的香饽饽。而对这些人才来说,离开央行投奔市场化机构,不仅是因为高薪的诱惑,还应该有个人事业发展空间的考虑。

金融监管机构高规格人才是金融机构香饽饽。

并不好“混”

所谓首席经济学家要具备三大要素:出身名门,熟悉监管,了解政府运作;学有专长,善于沟通,最好有点儿明星效应;性格沉稳,能伸能屈,做人做事要能八面玲珑。

出身名门,熟悉监管,了解政府运作,是首席经济学家们最大的“资本”。出身名门是要有学术根基,必须是名牌大学,而且多少还要有些盘根错节的师承、学承,对于国内很多一流机构内的经济学家而言,无非那么几所大学,职业履历也大都相仿,国内名牌,负笈海外,学成进入国际机构,负责对中国或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金融研究。稍有一些人做事实务,几年后,羽翼渐丰,学识见长,经验丰富,人脉广博,毅然回国,大都去了监管或是政府部门。然后“历尽千帆”,回头登陆,寻得机构内“首席经济学家”的头衔,发表市场言论、纵横捭阖,指点江山。

学有专长,善于沟通,最好有点儿明星效应是首席经学家们“脱颖而出”的法宝,这些首席经济学家大都有自己的专长,或是在某个研究领域师从、学从、政从某个顶级翘楚,但是现实是残酷的,有些经济学家专业水平在业内有口皆碑,但是在市场上却“无人问津”,这样的人遇到一个懂行的老板或是赶上一个稳定的好时候或许还能“风平浪静”。

然而一旦市场不好,需要“眼球”,或是公司“志存高远”,颇想在某个领域或是某个敏感的时点制造点儿“一鸣惊人”,就苦了这些扎根学术、满腹经纶却“无以言表”的经济学家了,如果自身不自带“光环”,估计在机构内部和市场大环境中,自己都觉得“了然无趣”。

性格沉稳,能伸能屈,做人做事要能八面玲珑是首席经济学家们的护身宝典。这宏观研究部门或是经济研究部门在机构内部的地位很是尴尬,毕竟这是一个“花钱”的部门,比不得那些动辄赚上几百、几千万的业务部门,也比不得销售、经营部门,分分钟干的是赚钱的生意,时间以秒计算。可是这些首席经济学家坐镇的研究部门,花钱不少,赚钱不易,干起活来,投入的时间、精力、体力和压力一点儿也不比投行、资管部门的人差多少,可是得到的的确是“天壤之别”。

更重要的是,首席经济学家,背靠的是机构,说的话得对自己的老板负责,这样的情势下,真正的学院派的经济学家“鄙视”,市场的实务派有时候又“藐视”,同行之间又“敌视”,众多威胁下,这时候,除了专业,沟通能力、亲和魅力、人脉价值统统都要派上用场,看起来做好分析就成了,其实“工夫在诗外”。

受宠的“经济学家”

既然如此,为何首席经济学家突然成了“首选”。

有媒体报道,去年,一家排名行业第一的国资金融租赁公司招聘首席经济学家,开出的年薪是100万—160万。显然,经济条件要大大好于在监管机构的所得,所以高薪诱惑不言而喻。

而且,这首席经济学家具有门面和桥梁的作用。首席经济学家不仅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提供给所聘单位使用,而且还经常活跃在各种经济金融论坛上,通过媒体把自己的经济金融观点和对市场走势的分析判断传播给市场和社会。

在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许多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甚至政府的经济部门和机构都设有首席经济学家。

随着我国金融业制度与国际接轨,近年来大陆地区金融业各领域中具有实力的机构也越来越多的开始设立首席经济学家岗位。需要的人多,投身的人少,合格的人更好,监管机构的能人们自然成了争相竞争的香饽饽了。

风水轮流转,这就是市场。

姚余栋

 

民间投资乏力

扎克伯格的未来预言

谷歌联手 GSK 进军“电子药”

孙正义为何押注 ARM ?

巨亏的特斯拉继续“烧钱”

熊群力 中国电科尖端变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