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采访:崔靓
赵青Zhao Qing
《中国青年报》图片编辑组照《北京:电视机里的奥运会》曾荣获第52届荷赛体育特写类组照一等奖
“现在鸟巢附近经常播放《北京欢迎你》,每回我路过那里心里感触都很多。”
2008年的夏天,112年前的那场奥运会终于来到了中国,来到了北京。在经历了一次失败的申奥之旅后,北京在新世纪元年迎来了第29届奥运会的主办权。之后的7年时间,北京上上下下都在为这场规模宏大的赛事付出着超越常人的精力,连胡同里的大妈大爷都张罗着学起了外语。
在这样一个全民奥运的环境下,赵青,一位传统媒体的摄影记者,在日积月累的观察训练下,却跳出常规视角把镜头对准了电视,将这一视觉载体转换为视觉元素,呈现出作品《北京:电视机里的奥运会》。“它不是图片新闻,不以传递信息为主,更多融合了当代摄影以及其它形式。它更开放,更多在表达摄影师的观点和态度。”在传统体育摄影领域,瞬间之美、运动之美的视觉语言长期占据了主要位置,这一视角的打破,也吸引了荷赛评委的关注,作品荣获第52届荷赛体育特写类组照一等奖。
北京一家大商场的电视屏幕上,中国的NBA球星姚明在一场奥运比赛中
北京后海酒吧区的电视投影墙上,选手正参加2008年奥运会的柔道比赛
北京一户人家的电视里,奥运选手正参加乒乓球比赛。左边的这位女孩儿李佳薇,生长在北京,现在已经加入了新加坡国籍
北京一户外来打工者家内的电视里,一位拳击运动员正欢庆奥运比赛的胜利这组作品是如何诞生的?
记得是奥运开幕后的第三天,完成规定任务后回单位,当时部门里有台电视机正在播放奥运比赛,这个场景启发了我,觉得可以尝试拍一下。
除此之外,这组照片的诞生或许与这些因素有关。
一是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2008年那个夏天整个北京都在为奥运做很多最后的准备,我也拍了很多普通人的生活。我记得那个夏天特别的热。大中午40摄氏度的天气下,老的少的,大大小小每个人都在流汗。这个城市中的每个人,从上级领导到普通市民,都与奥运会产生了关联。现在鸟巢那里经常播放《北京欢迎你》,每回我路过心里感触都很多。这就是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体现。
二是时代在发展,媒体的传播环境在改变,摄影的理念也在发生变化。最早的体育摄影,重在还原现场、表述信息;但如今技术的革新让这些成为了基本而不是目标。在这样的传播环境,这样一个历史脉络之下,这一代的摄影师就会做一些改变。这就是这组照片形成的一个逻辑。
第三点也跟我工作平台的属性相关。这里有老一辈如贺延光老师留下的新闻摄影的优良传统,同时也是国内第一家推出摄影专题版的报纸。这里讲专业,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它鼓励你做新鲜的尝试。
这组作品拍摄场景的选择标准是什么?
这和作品最后的编辑思路是一脉相承的。好照片有的是拍出来的,有的是想出来的。所以我在拍摄时会有意去寻找构思好的场景。一是有中国元素和中国符号,二是同时又有西方符号,三是彼此的符号在发生关系,可能是冲突也可能是关联。四是不同阶层的家庭。有富裕也有普通,有年轻人喜欢的地方也有老年人常去的,有热闹的有安静的等等诸如此类。
北京一家茶叶铺的电视里,选手正参加奥运会短跑比赛我的这组作品,拍的是一个个空房子,也没有人,但你能看到人气,看到热乎劲,看到住在这里人的状况、命运、喜怒哀乐。
报选荷赛的这组作品,编辑思路是什么样的?
如果说拍摄时间是七、八天的话,那么在编辑上花的时间会更多。首先每一张照片不能有毛病,二是要有各种符号、元素的存在,三是彼此间要有关系。电视机里是一个世界,它所在的空间又是一个世界。屏幕里的小世界应该和外面的大世界产生关联,有的是冲突的,有的是接近的。每张照片之间也要有节奏来贯穿。所以这组作品更多是表达差异、冲突、融合,整体是一个并列式的结构关系。
一张好照片应该是什么样的?
这个问题虽已老生常谈,但却一直没讨论出结果。什么是一张真的好照片?过去这个“真”可能是指真实,但现在我更愿意说它是一张真诚的照片。摄影师拍照,在一定程度上会传达观点和看法。这个时候,你就要真诚地表达,不能作假,也不能虚情假意。另外,我也认为这个标准应该放在一个特定的语境里来说。过去“一张”是好照片,但现在“一组”的概念出现了。它的空间大了,不仅仅是一张照片,照片间的关系,照片编排的节奏和韵律,都是这个作品的一部分。
你在拍摄中,更多关注人、情绪、关系,还是照片背后的故事?
人、情绪、关系这些都是表象,到最后都是一体的。我们在理解一件事时是从整体上进行把关,不是一个个的碎片。比如我的这组作品,拍的是一个个空房子,也没有人,但你能看到人气,看到热乎劲,看到住在这里人的状况、命运、喜怒哀乐,看到摄影师的想法和观点。
北京一处胡同小卖铺外的电视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正在奥运跳水比赛的颁奖仪式上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