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电视

《百鸟朝凤》: 对传统文化的影视化守望

作者:未知
冯 丽

作为中国第四代电影导演领军人物吴天明的遗作,电影《百鸟朝凤》自5月6日上映以来引起了广泛关注,该片由陶泽如、郑伟、李岷城主演,讲述了在社会变革、民心浮躁的年代里,新老两代唢呐艺人为了信念的坚守而产生的真挚的师徒情、父子情,并在2013年荣获了第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奖”。作为一部情感篇、文艺片,该片由影院排片量不高的姿态与观众见面,却获得了极高的口碑。陶泽如饰演的唢呐艺人焦三爷是个外冷内热的老人,他看起来严肃古板,其实却心怀热血,唢呐是他一辈子的坚守,“唢呐一出,百鸟来朝”,一曲“百鸟朝凤”,是为绝唱。他精心挑选了做事认真严谨的游天鸣来接班,为的是将唢呐在无双镇永远地传承下去。而随着时代的变革,传统文化逐渐遭到挤压与遗忘,一支西洋乐队取代了唢呐匠在婚丧嫁娶现场的地位。影片以两代唢呐艺人的传承与坚守和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向我们展示出传统文化的时代缩影。本文将从焦三爷、游天鸣与导演的角度来分析影片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坚守。

一、焦三爷:捍卫传统文化的传道者

在少年天鸣的心中,师傅是一个需要仰望的唢呐艺人,在无双镇,婚丧嫁娶摆酒都不如焦三爷在自家院里拿手一划来得气派。黄土地的脊梁上出了个无双镇,无双镇的血脉中流淌着唢呐声,而直到师傅的离去,那一句“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时刻萦绕在天鸣的耳边,此时他才渐渐明白,师傅不仅仅是一个唢呐匠、一个民间艺人,他更是一个捍卫传统文化的传道者,一个为时代坚守的老人。陶泽如将焦三爷复杂的性格演绎得极为到位。不怒自威,是中国传统的严父形象,天鸣跟着父亲初来求艺时,因天分不高而遭到拒绝,但焦三爷注意到天鸣心疼父亲摔倒而流下眼泪,他冷眼旁观着这一切,心底却已然接受了这个品行端正的少年。在学艺的日子里,天鸣时常因吸不上河里的水而被削减伙食,因不能跟着焦家班出去见世面而暗自落泪,却在暑往秋来的年岁里逐渐获得了师傅的认可。焦三爷将“百鸟朝凤”传给天鸣时说,能吹“百鸟朝凤”的唢呐匠,最重要的不是拥有卓越的天分,而是要有优秀的品德。焦三爷心中深知,文化的传承不光要靠技能,更要有一颗坚守的心。

影片中的焦三爷很少笑,却有三次笑让人印象深刻。第一次,是少年天鸣躲在芦苇荡中学鸟叫,焦三爷藏在他身后,以鸟叫回应,此时焦三爷的笑是欣慰,因弟子的细心与认真,“百鸟朝凤”似是后继有人。第二次,是作为游家班班主的游天鸣第一次接活,给他买来了烟叶和白酒,焦三爷兴奋地拿出自己的唢呐吹到醉倒,唢呐已融入了他的生命,是他表达喜怒哀乐的工具,此时的唢呐声是焦三爷高兴自己选对了继承人,相信唢呐在无双镇还能数代传承。最后一次,是焦三爷与天鸣完成了一曲“百鸟朝凤”的绝唱,血从唢呐中流出,焦三爷已经将自己的灵魂注入到唢呐芯中,最后的一曲是他用灵魂坚守的信念。“我还能行”,人能倒下,唢呐声不能断。一曲“百鸟朝凤”,乃是大哀,焦三爷坚持只有生前品行高洁的人才配享用,唢呐匠以唢呐谋生,而“百鸟朝凤”却不是为赚钱而吹奏。焦三爷坚持着对唢呐的传承,同时也坚持着对唢呐品格的坚守。

二、游天鸣:时代“夹道”中的徘徊者

影片的最后,只剩下墓碑前两个人长久地对视,若不是亡灵仍在,竟恐怕是剩下一个人的舞台。游天鸣与焦三爷,终究是不一样的。焦三爷扎实地生活在黄土地上,在那个时代,唢呐匠出活要受接师礼,翘着二郎腿坐在太师椅上,底下黑压压跪着一片,只等那唢呐声响,好不风光。而天鸣,生活在时代的“夹道”中,面临着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文化变迁,选择是不可避免的。所谓“传承”,焦三爷的“传”,用尽了心力,而天鸣的“承”,却愈发艰难。时移世易,人力可为?当曾坐在太师椅上气派十足的焦三爷终吞下那一口鲜血敲起锣鼓,当曾将唢呐引以为傲的蓝玉无奈地摇头,当焦家班的师兄弟纷纷打包行李、眼神歉疚而迷茫,当天鸣看到西安城楼上卖艺求生的老人无助的长叹⋯⋯传承,是否还如往日般坚定?天鸣无数次地强调,“我曾答应过师傅”,而面对生活的窘境与师傅的离去,唢呐正面临着时代的淘洗。随着时代的变迁,接受传统思想教育的天鸣该如何面对这种冲击,是跟随时代的步伐将唢呐进行创新继而发扬,还是固守传统的规矩在黄土地上独自坚守?影片的最后没有给出答案,观众似乎在银幕前和天鸣一起进入到时代的洪流中,悄然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蓝玉与天鸣是同门的师兄弟,却有着鲜明的性格对比。蓝玉聪颖有悟性,且天资卓越,很早就跟着焦家班出去见世面,而天鸣只会用笨功夫,迟迟得不到师傅的认可,险些要放弃。但最后却是天鸣成为了继承人,用焦三爷的话说,继承人不光要有高超的技巧,还要有优秀的品格,要忠厚、坚韧,要在再难的环境中也不放弃唢呐。换言之,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即要有坚定的信念、坚韧的品格。在时代变革的浪潮中,村子里的年轻人开始变得焦躁、轻浮,羡慕外面的世界,厌恶朴素纯洁的乡间习俗,急着去摆脱曾养育他们的黄土地。在这种环境下,天鸣的选择不仅决定着无双镇唢呐的出路,也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在影片的最后,天鸣在师傅的坟前吹起“百鸟朝凤”,是对老一辈匠人的尊重,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无双镇的唢呐还能流传几代?我们不得而知,而天鸣的眼泪似乎在诉说他在迷茫中看到了一丝希望。

三、吴天明导演:饱经沧桑的传统文化守望者

作为中国第四代电影导演的杰出代表,吴天明用成熟的悲悯情怀与深沉的忧患意识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感激与敬畏以及现实环境下传统文化的困境与出路。他用庄重和悲悯,唤回了与乡土伦理一同消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尊严与梦想,讲述了黄土地上沉默者的卑微与坚韧,同时也将黄土地的淋漓生气灌注到了中国电影史的漫长征程。①正在消失的文化与正在产生的文化是否一定具有悲剧性的冲突?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是否可以相互融合共生?大众文化是工业文明以来出现的文化形态,它是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随并用大众媒介制作的具有商品性和消费性的市民文化形态。②在社会经济转型中,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原本以精英旨趣为主导的高雅文化渐渐丧失了主流地位,演变为高雅文化、大众文化同生共存的局面。而民间文化自古流传,具有通俗性、原创性与受众的庞大性等特征,且这些特征正在逐渐被大众文化所取代,从某种程度上说,大众文化更易融进人们的生活里。其中,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困境,民间文化在商业化、娱乐化的时代可谓举步维艰。《百鸟朝凤》正是表达了这种冲突与悲剧,吴天明导演塑造出焦三爷这样技艺高超的唢呐匠形象,并通过焦三爷表达出了他对待优秀传统民间艺术所秉持的态度,就像《百鸟朝凤》因较低的商业性与娱乐性、不符合现代电影市场生存规则而屡次与观众失之交臂一样,但它依然坚持到上映的那一刻,像一曲“百鸟朝凤”,表达出传统文化不屈的呐喊。从某种程度上说,焦三爷就是天明导演,他们共同固守着一个艺术家的良知,作为一个传承者守护着自己领域中的文化与技能。结尾处焦三爷潇洒地挥手转身,就像是吴天明导演与观众最后的告别。人会死,而文化不会。传统文化仍将在这片黄土地上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百鸟朝凤》的拍摄地是陕西的黄土塬。吴天明导演有一种根植于土地的忧患意识,他在对土地的情感中饱含着深刻的眷恋与共存的忧患,他在眷恋着哺育了他的黄土地的同时,也担忧着这片饱受风霜的土地上为生存和发展而辛苦劳作的人民。焦三爷期盼着弟子传承唢呐艺术,正如吴天明导演盼望着有人能传承他的艺术理想与美学追求,《百鸟朝凤》是一种召唤,召唤着传统文化新的出路,也召唤着更具包容力、兼容性的文化环境的出现。

在影视作品愈加注重商业化与娱乐性的今天,《百鸟朝凤》的出现告诉我们,在喧嚣浮躁的社会表象下,依然有人关注着最本真却即将被遗忘的东西背后的故事。这些故事中有根植于黄土地的质朴气息,有传统历史文化的深厚内涵。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吴天明导演运用影视化的表达传递出对传统文化土壤流逝的焦虑,以及对年轻一代所寄予的深厚希望。在吴天明导演逝世后,张艺谋、陈凯歌等第五代电影导演沉痛哀悼。没有第四代电影导演的坚守,便没有第五代电影人的辉煌,而第六代、第七代电影人正在走向光辉的未来,天明导演用这部遗作告诉世人,在往前走的同时,别忘了身后的路。

本文为2015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河南省境内世界文化遗产生态环境安全与保护对策研究”(立项编号为152400410486)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李舫:一曲冲天高,百鸟朝凤好,《国家人文历史》,2014年第6期。

②刘昕荣:《吴天明电影的西部经验》,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

(作者单位:河南广播电视大学/责编:胡斌毅)

 

网络时代历史题材剧创作的影像构建

略论晋派电视剧的“土里土气”

网络文学改编剧的受众审美分析

电视剧《芈月传》叙事策略解析

《楚汉传奇》:近年来历史剧中的力作

电视剧《三妹》的时间言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