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具有悠久历史的山西造就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民俗民风,并将其深深沁入到山西人的日常生活中。这些生活的点滴和片段,在以赵树理、马烽、孙谦、西戎、胡正等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作家笔下,化为一个个诸如小腿疼、吃不饱、赵满囤、赖大嫂等血肉丰满的形象,真实反映了朴素厚实的山西农村生活,从而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为山西的电视剧创作提供了肥沃的文学土壤。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近年来,晋派电视剧通过对三晋的文化底蕴、厚重历史,以及这片黄土地上人物、故事的充分挖掘和提炼,尤其是在荧屏上对富有山西特色的乡土风情、人物故事、语言风格的生动展现,以乡音、“土”调,牢牢抓住了观众的视听,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早年张绍林导演的《沟里人》(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电视剧“飞天奖”中篇电视剧一等奖、第四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近年来牛建荣编剧、导演的电视剧《喜耕田的故事》(获第24届中国电视“金鹰奖”长篇电视剧优秀奖、第27届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幸福生活万年长》(获2014年度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均在中国影视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综观以上主要作品,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贴近现实、贴近生活,用时下流行的话说就是“接地气”,用山西话说就是一个字—“土”。所谓“土”,既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土头土脑”上,也体现在剧中的“乡土风情”上,更体现在人物语言的“土里土气”上。
一、剧中人物形象“土头土脑”
看晋派电视剧,给观众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人物。人物角色可以说是电视剧出彩的关键,剧中情节或细节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被观众遗忘,但成功塑造的人物却会在观众的心中长存。电视剧《喜耕田的故事》中的喜耕田只是一个返乡务农的普通农民,但他在村里助人为乐,帮助村干部做了很多好事,带领群众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这个人物是中国广大农村,尤其是在山西这片黄土地上,千千万万长期以来被人们视为“土了吧唧”却朴实、善良的农民的真实写照。《幸福生活万年长》里的老万脾气不好、性子急,25岁当正科,52岁还是正科,他在大的原则问题上始终是个好干部,但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中,他易冲动,上午骂了人,下午后悔了,又要请人家吃饭;他心地好、心肠软,可始终改不了得罪人的毛病。这个老万是千千万万个农村基层干部中的典型,真实可信,非常接地气。老万的“土”,是《幸福生活万年长》这部电视剧可看可赞的关键。
二、剧中故事“本乡本土”
电视剧要对客观世界进行艺术处理,讲求故事的艺术性,同时其所反映的情况要尽量接近生活的原貌,要讲求故事内容的真实可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接地气”,即所谓的“土”。电视剧《沟里人》是根据山西省锡崖沟人开山筑路的真实事迹改编创作而成。那山、那人、那路是真实的,那吃、那坐、那走、那哭、那笑也是真实的。真实的基础就是一个“土”字,剧中村外来信了,递信的人要在山上用绳子拴了箩筐把信吊下悬崖送给沟里的收信人。这样的情节在交通不便的偏僻大山里是常有的事。再如《喜耕田的故事》,故事从2006年开年头一天喜耕田得知国家免除农业税后决定返乡种田讲起,一直到2006年的最后一天。故事跨越了一年的春夏秋冬,展现了村里人真真切切的生活和实实在在的琐事。如孩子掉洞里了、年轻媳妇不孝敬婆婆、喜耕田要种地但他的婆姨和儿子却要出租地、索赔坏种子、收秋送粮等等,使电视剧戏里戏外散发着浓浓的三晋土壤的芬芳。这一个个的小桥段看似是小事、琐事,却非常接地气,让观众感觉到了一股浓烈而又亲切的“土”味儿,土得实在、土得可信,引发了观众深深的共鸣。正是这股正宗的“土”味,令这部剧显得卓尔不群。
三、剧中语言“土里土气”
语言对白是影视剧,特别是电视剧创作的重要支柱。晋派电视剧创作向来以农村题材为主,近年来更是取得了很大成就。其中的亮点之一就是晋西北方言的平民化、通俗化。乡土语言本来就“土”味十足,山西的乡村语言更“土”,因为“土”才有了味道。这方面《喜耕田的故事》就做得很地道。主演林永健为学习山西的晋西北方言,下了很多功夫,每天都去人流量非常大的菜市场感受熏陶。导演牛建荣更是在剧组中贴出了“以山西普通话为荣,以南腔北调为耻”的标语,严格要求演员学习讲土话。这里的土语不仅是发声,其中还包含山西的俗语、歇后语,甚至还包括是抬杠、打趣等。说土语不仅诙谐幽默,还能把观众带入真切实在的生活中去。比如喜耕田对老婆调侃说:“老婆当成狗,日子越过越圪朽(萎缩);老婆当成娘,日子越过越富强。”又如对话:“原汤化原食!”“那吃了油糕把油汤也喝了?”这些土语表现了山西语言的独特魅力,让观众们回味无穷。
综上所述,贴近生活、贴近现实是晋派电视剧的亮点,“土”是晋派电视剧的优点。但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辩证地来看。一方面,从艺术角度出发,无需探讨,土得掉渣才好。正如著名作家贾平凹在散文《丑石》里谈到:“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同样,“土”到极处便是洋到极处。农村剧为城市观众喜闻乐见是因为其触动了他们的生命根性,激活了他们深藏的民族集体意识,唤醒了城里人对乡土的脉脉温情,这种可称为乡土情结的东西,引发了他们对乡村的想象和向往。但另一方面,“土”得掉渣也会影响作品的受众面,继而影响作品的收视率、点击率。大部分取材于农村的晋派电视剧存在着创作思路落后于时代观念、叙事结构简单老套、故事不深入、只是在传承中循规蹈矩地发展等问题。据调查,南方观众对北方农村剧的观看兴趣较北方观众而言要低很多,其主要原因是审美心理或欣赏习惯的差异。就像吃饭一样,南方人喜欢吃米,北方人爱吃面,这是个客观存在。而从电视剧市场发展来讲,在追求收视率、追求点击率的当下,一部剧投资收不回成本也是一种失败,我们还是应该在坚持“土”的基础上努力扩展受众面。所以,在展现正宗的“土”色、“土”香、“土”味、“土”调,提高受众认同度和忠诚度的同时,还应顺应时代、社会、市场的需求,牢牢抓住电视剧的第一属性,寻找到一个恰如其分的平衡点,这是值得山西广大影视创作者及评论家关注和研究的一个深奥课题。
本文为“山西高校创新人才项目”(晋教科[2014]7号)子成果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责编:倪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