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电视

电影《真爱》的艺术特色及人文情怀探析

作者:未知
曾 珍

《真爱》是由天山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一部民族题材电影,该片以高超的拍摄水准将一个感人至深的真实故事搬上了银幕,释放了足以洗涤灵魂的人性之光,并跨越了民族的界限,让观众真切感受到了人间至爱,在见证伟大母爱的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世界的升华。2014年,该片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优秀作品,同年底,入围第45届印度国际电影节优秀影片,2015年6月,在第7届俄罗斯国际电影节上荣获最佳外语片奖。它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观众通过影片的镜头认识和了解了新疆,更将故事所散发出来的人性光辉洒满了世界不同的角落,赢得了强烈的共鸣。本文将从真实故事影像化中的叙事框架、拍摄画面选取的地域民族特色以及影片所竭力传达的存在于人性深处的悲悯之心出发,试图深入发掘该片的艺术特质,探究其所具有的美学魅力及蕴含的人文情怀。

一、真实故事之艺术表达

这是一个发生在中国新疆的真实故事,阿尼帕·阿力马洪出生在1939年,是个食品厂的退休工人,一生收养了不同民族的10多个孤儿,共养育了19个孩子,最终聚成一个有着180多口人的多民族大家庭。在20世纪70年代,对于阿尼帕所在的家庭而言,吃饱穿暖是他们急需解决的最大问题,靠着丈夫阿比包的铁匠铺维持生计,家里再不能多收留孩子了,否则,不仅大人会垮掉,孩子也会营养不良。即便如此,阿尼帕仍然愿意留下更多的“生命”,“既然,老天爷让她来到这个世上,就有她一口吃的”,为了贴补家用,她去洗羊下水,冬天将已封冻的河面冰层敲碎后徒手洗羊杂碎,不止一次地冻僵了双手,但她无怨无悔。

在这个有着19个孩子的大家庭中,能吃一顿肉都是让孩子们觉得极度奢侈的事情,更何况换一个书包、买一双新鞋。阿尼帕的大儿子阿尔曼为了参加运动会与王云辉争要一双球鞋,这里,阿尼帕与阿尔曼在蒙古包外的一番谈话,让观众深深感受到了一位母亲在言传身教中为孩子的成长指引了向善的方向,同时打在阿尔曼脸上的那一巴掌,与阿尼帕揉搓双手不知所措的反应,都让观众切实体会到了阿尼帕的真情与真爱。

影片整体的叙事框架平实真切,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冲突,有的是对人物行为和内心活动的细致描述,一个眼神、一首歌曲,都是对电影本身最好的注释。将真实故事搬上银幕,往往比虚构的情节更为棘手,艺术化的同时更需要保留故事的真实性,尺度的拿捏也非常考验整个电影的制作团队。而在《真爱》中,影片并未刻意突显某一事件,也未设置激烈的人物矛盾,反而是在平淡叙事中彰显出艺术的张力,在将真实故事转化成电影画面的艺术表达中,糅合进民族特色,将一件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串联起来,既耐人寻味,又多了一份宁静致远的淡泊和深沉。

二、视听呈现之地域特色

一部成功的影片除了要有打动人心的故事情节,作为视觉和听觉的媒介形式,理应给观众带来与众不同的视听享受。《真爱》作为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选取了乌鲁木齐和阿勒泰青河县两地进行拍摄,并在极寒区域对秋冬两季的轮回变化进行了抢拍,同时使用了航拍技术,将北疆独特的雪山风光及春草秋叶的静谧唯美全景展现在了观众眼前,令观众仿佛置身于西北,瞬间洗涤了满身的疲惫。

首先,在画面的取景和处理上,影片采用了生活写实的方法进行叙事。它的故事发生在新疆哈萨克族聚居区的农村,《真爱》通过画面拍摄角度的选取及精良的制作,赋予了苦难生活诗意的美感。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蒙古包内外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温情和岁月打磨的光泽。影片一开始,在村庄通向外界的小路上,年迈的阿尼帕孤身一人向前走着,镜头给予了她面部的特写,深邃的眼眸中泛着回忆的波光,望向远方的山峦,平静却令人敬畏。而在时间跨度如此之大的影片中,如何将几十年的变化自然过渡,则考验着创作团队。该片通过孩子们围着大锅下面片的俯拍镜头,以七八双小手向大手的转变特写自然地向观众传递了时间的变化,观众在这一温馨的画面中并未感到突兀,反而十分地感动。而王彩霞初来青河县的那一幕,下车后站在十字路口感到迷茫、不知所措,身边的两辆马车从身边走过,她弱小的身体站在道路的中央,画面采用的是俯拍视角,孩子的渺小无助瞬间收入观众眼底,令人印象深刻。另外,大量的航拍镜头也为其要体现的人性美增添了视觉冲击下的震撼力和感受力。比如阿尼帕带着彩霞回家,走在石头墙围起的乡村小路上,看到河边的田地和白杨树的红黄叶子,一股温情油然而生,荡漾在每个观众的心头。影片不止一次地将河流与白杨的静谧画面以这种航拍的镜头推向观众。比如父母亲带着孩子们在雪地溜爬犁,尽显亲情之美。此外,把从学校回家必经的河桥作为该片的一个象征,预示着希望、爱和包容。影片里出现了大量的河桥航拍特写,孩子们会在上学前在桥上测量身高,也会在运动会后成群结队地载歌载舞回家,四季轮回,河桥依旧,它见证着这个大家庭几十年的沧桑变化。

其次,在音乐素材的选择和演员的配备上,作为一部具有新疆地域特色的影片,它融入了大量哈萨克族的音乐,可谓风格别致。比如对原生态歌曲的使用,让观众在视觉感受后更加深了听觉上的体悟,从而也更真切地感受到了故事本身所具有的净化心灵的力量。除此之外,乐器的多样化也让影片多了一份民族风情,将观众带入了北疆多民族生活中的诗意境界。同时,音乐可以洗去疲惫、淡化苦难,影片多次以音乐为主角的场景就是最好的例证。火灾后的家徒四壁,王云辉被带去劳教所,邻居们和那然为阿比包歌唱,使整个家庭又重新燃起了生活的斗志。而制作团队在音乐处理时采用的现代高科技手段,也为影片氛围的营造强化了效果。比如火灾现场,便是5.1声道设备的扩放还原让观众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紧张和痛心。另外,左右移动的声像处理也让北疆的马车牛羊、泉水叮咚的声音萦绕耳边,高保真的宽音域和音质使得影片的独特诗意、自然质朴都完美地烘托出来,这也是该片的一大亮点。

三、无疆真爱之悲悯情怀

2010年,阿尼帕·阿力马洪荣获“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她的事迹也走入了寻常百姓的家里,感动着亿万人民。影片中,看着阿尼帕站在台上领奖,躺在病床上的阿比包感慨道:“我们家上空的星星,多亮啊!”随后,他安心地与世长辞,这样一对夫妇,正如巍然屹立的天山山脉一样,纯洁高尚、宽容善良。

在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里,是父母几十年如一日的以身作则教会了孩子们以善意去对待世界。因为雪崩,学校的校舍被压垮,两个孤儿无家可回,阿尼帕毫不犹豫地收留了他们,影片中出现的阿尼帕带着孩子们从雪地走回家,整个场景以高大的雪山作为背景,正是对阿尼帕无私大爱的一种鉴证与传达。古尔邦节,也是王云辉从劳教所回家的日子,阿尼帕为孩子们准备了玉米抓饭,往日的稀粥终于换成了一次干饭,阿尼帕却把自己的饭分给了孩子们,还假装碗里有饭吃,这些都被孩子们铭记在心里。当记者问到她对哪个孩子最好的时候,她果断地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一样亲。她以一套三毛钱的价格在屠宰场洗羊下水,即使寒风凛冽,也忍着冻僵的痛苦抚养着身边的孩子,即使病倒,也绝不送走一个孩子,这样的情怀,在那样艰苦的年代,实属不易,也正因为如此,让从他们家庭走出来的孩子也常怀感恩之心。王彩霞找到工作后,需要减掉多年以来留的长头发,她望着窗外因常年劳作而弓背站立的母亲,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为了让父母过得好些,彩霞忍痛减掉了长发,阿尼帕大为惊讶,也大为感动。母女再一次相拥而泣的场面,是对当年治疗头疮的感恩,也是血浓于水的真情真爱。家里的那口大锅,虽然早已弃之不用,但爸爸从不允许往上面搁置任何东西,因为在他的心里,锅在,家就在。

发生在这个大家庭的种种事情,看似平淡,却处处充满着真情,而源头就是人性本身的无私奉献与悲悯情怀。影片结尾,阿尼帕回忆起自己当初从蒙古国回到故乡,孤身一人,是阿比包一家人收留了她,从此,在她的心里,便也有了跨越民族界限的情义之心。爱,需要传递,而阿尼帕,便是那个怀着感恩之心传递爱与温情的天使,让处于苦难中的孩子也能感受到最真的关心与幸福,这种悲悯宽容的善良之心,跨越了民族,最终成就了一个多民族大家庭。可见,是爱赋予了苦难诗意的色彩,是宽容赋予了成长向善的本能。

电影《真爱》通过高科技拍摄手段对画面的选取和效果进行了精心打磨,并将哈萨克族风格的音乐融入情节的推演之中,为故事的发展服务,最终为观众带来了心灵和视听的双重震撼与感动。爱,没有国界,更不分民族。正如20 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组委会给阿尼帕·阿力马洪的颁奖词所言:不是骨肉,但都是她的孩子,她展开羽翼,撑起他们的天空。真爱无声,胜有声。

(作者单位:《电影评介》杂志社/责编:胡斌毅)

 

网络时代历史题材剧创作的影像构建

略论晋派电视剧的“土里土气”

网络文学改编剧的受众审美分析

电视剧《芈月传》叙事策略解析

《楚汉传奇》:近年来历史剧中的力作

电视剧《三妹》的时间言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