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的概念源自贝特森(Bateson),他认为社会上的个体看待事物都是基于主观意识,因此必定拥有不同的认知社会的感官体系。之后,高夫曼(Goffman)将“框架”的概念引入至文化社会学,他认为框架就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用来处世的一套特定期望。台湾学者臧国仁则将新闻框架分层:框架的高层往往是对某一事物的界定;框架的中层包括主要事件、结果、影响、归因、评估等;框架的低层结构由语言、符号及其风格组成。本文从臧国仁所述框架理论的视角切入,选取美国情景喜剧受众聚居、话语样本量大的网络社区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豆瓣网、时光网、贴吧、天涯社区等,收集和整理各种能够体现网友对美国情景喜剧传播价值观感触的话语,在“核心价值观”的范畴内对其进行话语分析。
一、宏观框架—价值观的“文化他者”
他者,是人类学的一个概念,是西方国家了解世界其他地方的观念工具,潜含着“西方中心”的意识形态,借助于“他者”的存在而确立权威。在国际传播的视野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擅长将发展中国家作为“文化他者”,将自身置于“文化价值塑造者”、“他人价值裁定者”的地位。反映在影视作品中,就是在灌输美国社会价值观的同时,有意塑造并放大发展中国家的价值观瑕疵,从而为发展中国家的价值文化贴上“另类的标签”,反衬自身价值观的主流地位。
以青年群体为主要受众的美国情景喜剧也符合塑造发展中国家“文化他者”的传播框架,最典型的体现莫过于对别国元素的融入,如《老友记》和《生活大爆炸》中都有大量的中国元素,其中大部分是在负面的价值观传播框架中。《生活大爆炸》里“谢耳朵”因弄错计量单位而得出“伟大的发现”,然而中国的一个核物理研究所竟然“证实”了他的发现,这是明显的学术造假。又如《老友记》中罗斯的同事,一位华裔教授拿了一个梨却没有付钱,等等。诸如此类的文化表现完全迥异于中国人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友善”,是一种歪曲。
值得思考的是,从各大美剧社区的网友话语分析中可以看出,受众对此并没有过多的批判性话语,而是带着乐观的态度,单纯以“影视作品多元文化交流”的态度看待此类现象,如豆瓣网友“小姜饼冲天”认为:“四川出名了!谢尔顿和雷纳德与中国人进行视频!不过那两个四川人的中国话真烂”(《生活大爆炸》)。时光网友“零度天气”认为:“乔伊说的China那个梗太搞了,半天才反应过来,笑得我肚子疼”(《老友记》)。也有部分网友注意到了美国情景喜剧的价值负面输出,如天涯社区网友“花气袭人”认为:“(《生活大爆炸》)有间歇性的辱华情节,示范性太差,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绝对是负能量的坏榜样”。但此类反思的声音毕竟过小,不能够形成话语传播的主流。
二、中观框架—剧情主线的价值观体现与人物命运的价值观选择
1.剧情主线的价值观体现
美国情景喜剧虽然是以一个个独立的小故事来推动情节发展,但仔细梳理可以发现,每一部情景喜剧都有贯穿全剧的剧情主线,如《老友记》的友情和爱情,《摩登家庭》和《成长的烦恼》的家庭亲情,《破产姐妹》的事业、爱情,《生活大爆炸》的成长历程等,而剧情主线往往蕴含了该剧的核心价值观表达。
尽管中美两国的家庭观、爱情观有着明显区别,但在美国情景喜剧中所表现出的“美式情感”仍获得许多中国网友的支持。如《老友记》中,罗斯和瑞秋在机缘巧合中分分合合,这种恋爱观与中国传统爱情观格格不入,甚至是背道而驰的,却得到了中国观众的体谅和喜爱。这是美国社会“无限制自由”价值观在恋爱领域的体现,尽管我们不能由此判断我国青年群体的恋爱价值观是否被“西方化”,但从文化价值观的国际交流视角来看,显然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念通过情景喜剧向世界各国受众传播,并得到了我国青年群体一定程度上的认同,他们的价值观在“西方中心”的叙事视角中被内涵化。
2.人物命运的价值观选择
生动、鲜活、富有亲近感的人物塑造是美国情景喜剧的成功之处,尽管主人公们都拥有性格缺陷,但在对待大事时,其行为往往充满了人格魅力,将观众成功地带入故事的情境。在对主人公感同身受的体验中,人物命运所折射的价值观选择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如《老友记》中,钱德勒为了从事自己喜爱的广告设计师工作,放弃了高薪且稳定的数据分析师岗位。《老友记》吧网友“小日子漂流”说:“我是一名会计师,也想转广告业,像小钱钱(注:钱德勒的昵称)一样,不过没有这样的勇气,真心佩服他”。《摩登家庭》中的克莱尔在做了长期的“全职家庭主妇”之后,不仅重拾当年的热情,再次投入到工作中,承担起家庭的生计重担,而且参加社区议员竞选,追求男性与女性在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上的平等。豆瓣网友“饭团小姐”认为:“克莱尔简直帅爆了!是完美妻子的人选!”
在这方面,美国情景喜剧传播的价值观比较符合当前我国青年群体的实际,他们不像父辈那样在意工作的“稳定性”或光鲜程度,而是对工作的“自由”、“平等”、“敬业”、“诚信”有更高的要求,追求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三、微观框架—抗争式的戏谑表达
美国情景喜剧往往以话语冲突和行为冲突带动部分情节的发展,尤其以人物的话语冲突为主,通过不同个人对于文化价值观的争论来表达剧情的主题。对于主人公而言,其往往扮演“抗争者”的角色,对与其价值理念不符的人物或行为施以话语上的抗争,试图让自己处于话语权的主导地位。但由于美国社会崇尚的“个人平等”和“言论自由”,部分抗争式的话语带有一定的“攻击”色彩,这对于美国社会文化而言是一种正常的话语表达,而对于尊崇身份有别、长幼有序的中国社会传统文化而言,这种话语形式体现的则是“另类”的价值观。
如对女性社会地位的描写是美国情景喜剧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长的烦恼》中的大儿子迈克在成长的各个阶段就常以不少另类的美式幽默表达其对女性的不尊重,如当妹妹卡萝尔认为迈克只看重女孩子的相貌时,他说:“对女人的要求并不是仅仅局限于他们的美貌,她们还必须得愚蠢”。又如《摩登家庭》中的克莱尔在竞选社区议员失败时,其竞争对手讽刺她:“女人就应该老老实实在家里打扫房子,那才是你们擅长的”。《生活大爆炸》中的“谢耳朵”则认为:“女性只会给男性带来灾难和难堪,在工作上除了证明男性更正确外一无是处”,等等。但随着人物的成长和性格完善,错误的价值观也在剧中逐步得到纠正。对此,我国部分网友有着较清醒的认识,如时光网网友“无理想”认为:“克莱尔并不是女权主义者的代言,而是新时代女性的榜样”。
四、思考与建议
我国青年群体特别是大学生毫无疑问是美国情景喜剧在中国的收视主体,作为当前跨文化交流的一部分,影视作品的传播带有天然的价值观渗透属性,对我国青年群体价值观体系的形成有不小的影响,我国广电总局于2014年发布的“限外令”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在互联网资源共享机制下,完全“封杀”美剧是不现实的,对其价值观的传播唯有以引导为主,在现行教育体系下,组织大学生群体开展针对外来文化价值观的专题探讨是较为可行的。高校可以开设类似“美剧鉴赏”的公选课程,将教学内容与价值观辨析、社会文化分析、学术研究等主题联系起来,开展专题研讨,使学生在教学内容接受度方面有较强的保障。师资可以向对美剧有较多研究的年轻老师进行倾斜,他们本身是美剧的主要受众,能将兴趣爱好与自身的科研结合起来,通过美国情景喜剧与中国社会现象的对比分析,向大学生传递正能量,引导他们摒弃不当的文化价值观念。
基金项目: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生产,变迁,重构:社交媒体的抗争性话语与青年群体价值观衍变研究”(15YJC860007)阶段性成果;2016年广西中青年教师能力提升项目“新媒介素养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交范式研究”(KY2016LX33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百色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责编:倪啸)
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