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央视推出了一档全新的文化类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它成为了“泛娱乐化”风潮下的成功创新,节目兼顾娱乐性与教育性,推动了文化类节目的发展。2014年,由同一班底制作的《中国成语大会》全新启动,该节目以成语猜词作为核心内容,创新节目发展思路,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猜词”亮点,取得了不俗的口碑与收视效果。2015年,《中国成语大会》第二季播出,它在继承了第一季成功模式的基础上又拓宽了节目的深度与广度,打造出“白话灵犀”等“成语女神”,与此同时,该节目让观众在娱乐中学成语,节目的观赏性与传播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一、娱乐性设计的强化与创新
作为一档真正的“素人”真人秀节目,《中国成语大会》在两季的时间里不断创新,适应观众需要,在保持节目内涵不变的基础上,将娱乐性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考量与改革。
1.学生群体与青年作家群体之间的较量
第二季《中国成语大会》在选手组成方面进行了全新升级,变个人参赛为各高校代表队之间的对抗,还吸纳了具有网络影响力的青年作家群体参与到节目中来。来自全国高校的青春“学霸”与一群以写文为生的作家之间的对决,是本季比赛最大的看点。到底是“读书”的更懂成语,还是“写书”的更能把握其深层内涵?对于学生群体来说,其优势在于卓越的记忆力与旺盛的精力,可以全心准备比赛,“准确性”是他们获胜的法宝;而对于作家群体来说,写作过程中的知识积累与丰富的语汇是他们的胜算。导演关正文表示,“我们不是比谁的成语词汇量最丰富,也不是比谁抢答成语的速度最快,而是比选手对成语的语言描述能力,以及理解成语的不同思维角度。”节目组希望选手能够通过历史典故、现场情景带入,或者用一些与成语字面无关,却通俗易懂、幽默的语言来表述成语,因而更侧重表现选手的综合能力。①而对于青年学生与网络作家这两个不同的群体,可以为观众提供两种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观点与看法,大大增加了节目内涵的广度,也为节目带来了不同的观众群体。“雄关峻卡”组合由《回到明朝当王爷》的作者“月关”与《1911新中华》的作者“天使奥斯卡”组成,其他作家如“太一生水”、“高楼大厦”、“流浪的蛤蟆”、“不信天上掉馅饼”等都颇有名气,具备了一定数量的粉丝基础,也为节目提供了潜在的观众群体。学生群体与青年作家群体之间的较量,可谓看点十足。
2.释放主持人活跃现场的能力
第二季成语大赛娱乐性设计明显加强,其最显著的表现之一便是释放了主持人活跃现场的能力。张腾岳是CCTV-10的节目主持人,其主持风格稳健、睿智。而在《中国成语大会》第二季中,其风格有了明显的转变:毒舌、犀利、逗趣,时不时还穿插网络段子。主持人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了现场的活跃性,并通过后期制作,进一步扩大了节目的娱乐性与可看性。同时,题目的趣味编组也为主持人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与选手、嘉宾之间的互动,不仅调动了嘉宾的情绪,也提升了选手的参与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选手的紧张情绪。从某种程度上说,主持人对于现场的掌控与调动能力决定了节目整体的风格与基调,张腾岳主持风格的转变,不仅强化了知识的趣味性,把内在的文化转化为较轻松的外在形式,还让嘉宾与选手更具参与感,让观众在愉快的气氛中汲取文化营养。对于此次成语大会风格的转变,导演关正文表示,“青年观众同样是央视的受众,影响年轻人同样也是国家电视台的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要像商业电视看齐。”
3.来自不同研究与创作领域的嘉宾
第二季《中国成语大会》的嘉宾如蒋方舟、余世存、郦波和蒙曼等人,都来自不同的研究与创作领域,他们以更高、更广阔的视角,对成语进行了更为丰富的解读。面对选手们的精彩表现,他们毫不吝惜地表现出惊讶、赞赏甚至敬佩的神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学者也会有知识的盲点。当遇到不熟悉的成语时,嘉宾也会非常谦虚地向选手请教。嘉宾对于成语的解释,是综合了“观众接受度”与“节目传播度”的重要标准,他们一般会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解释成语,不仅告诉观众成语现在的意思,还会解释成语的来源,其生动形象的解说便于观众对成语的理解与记忆。《中国成语大会》作为一个文化节目,其本质是文化的传播与普及,去呼吁更多的人关注成语,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在节目中,嘉宾不再是权威的象征,他们对于同一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是争论。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郦波就具有独特的“解说风格”,被戏称为“成语大会的段子手”,他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了选手与观众的喜爱。
选手、主持人、嘉宾三方的共同努力完成了一档电视文化节目。但媒体和广告商对于“素人”参加的文化节目一直过于吝啬,而《中国成语大会》则向观众证明,没有明星的节目依然可以保持不俗的收视率,这得益于对参加节目的各方综合能力的考量与节目风格的全新打造。在这种文化传播的新模式下,不仅仅是这档节目的胜利,更是传统文化的胜利。
二、文化内核的加深与拓展
《中国成语大会》既有轻松欢乐的气氛,又从未失去一个文化节目的内核。其虽然是以竞赛的形式进行,但更重要的是向观众普及文化知识,唤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所谓中国智慧、自成语境,对一个个成语的精彩诠释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智慧的体现。
1.对成语语义来源的普及
以往例如《成语英雄》等文化类节目,其比赛项目为画图猜成语和写出含有某个字的成语。画图猜成语大多局限于对成语的字面描述,而围绕一个字写成语,没有解释成语的意思。《中国成语大会》的第一、第三环节分别是主题6词对抗赛和90秒猜词,即一人描述一人猜词,在两个环节中猜词者和描述者的身份要对调。第二个环节则是双音节描述,两组对手需轮流进行同题猜词描述,描述者只能说一个双音节词来提示搭档。这个环节对于搭档双方的默契程度有着很高的要求,也可以显示出选手深厚的文化底蕴。例如西安交大的选手“秦汉思源”,一方给出“义府”,另一方立马反应出“笑里藏刀”。因为笑里藏刀这个成语最初便是形容李义府。李义府身居高位,见到别人总是笑脸相迎,但别人只要有一点忤逆他的意思,他便会毫不留情地打压。如果逐个解释字面义,虽然也可以猜出答案,但是绝没有“义府”二字来得巧妙。第四环节则是由主持人讲述衍生成语的历史故事,最后解释成语的含义。这一环节也是对成语来源的普及,让观众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在这种比赛规则中,选手对成语的背景与寓意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梳理,不仅增加了节目的看点,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譬如“洒家”这一主题,显然是描述江湖人士的豪迈气概,它所对应的成语就包括赤膊上阵、鼻息如雷、酒酣耳热等成语;“潜伏”这一主题,对应的成语则有里应外合、以假乱真、守口如瓶等。选手运用奇思妙想解读出成语背后的深层内涵,是节目的重要看点,也体现了节目的价值内涵。
2.对成语中文化现象的探讨
在比赛开始之前,嘉宾和主持人会一起探讨一些问题。有一次主持人张腾岳问嘉宾蒋方舟,中国成语产出量较高的朝代为秦汉、隋唐,为什么当今社会很难产生新的成语了呢?这不仅仅是文化学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更是全社会要共同关注的问题,是否在不久的未来,成语也会成为文化遗产?蒋方舟的解释令人深思:人们创造了很多适应于当代社会的新词,如“醉了”,既可以表示惊讶,又可以表示无奈,还可以表示语塞,一个“醉了”可以代表很多意思,渐渐地人们会用这些词来代替原有的可以精准表现自己情绪的词,表面看起来似乎创造了很多新词,现代社会的词汇更丰富了,但实际上应用的词汇更加贫乏了。成语是几千年来中国社会自然而然传承和发展的文化精华,它是中国智慧的结晶。但是时至今日,人们对于成语的关注越来越少,《中国成语大会》通过对这些文化现象的探讨,提醒人们现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重申传统文化的价值,将电视综艺节目的深度与广度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
“电视是大众传媒的重要载体,具有传播的广泛性、及时性和形象性等特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有效利用电视传播手段,把电视传媒作为弘扬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给予充分运用,成为电视节目制作、发行、播放、推广的应有之义。”②《中国成语大会》第二季在坚持节
目本身内在价值观的基础上,通过形式的改革与创新,将中国传统文化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了传播与继承,对于当代文化传播新模式起到了重要的启发作用。
[课题]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青年课题《汉字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课题编号:201404 1701
注释:
①《中国成语大会》第二季:年度最快乐的文化节目,央视网,h t t p://1118.c c t v.c o m/2015/11/26/ ARTI1448507149326311.shtml。
②刘燕南、李翔:《中国成语大会》:模式创新与文化弘扬—兼谈节目的不足与改进,《电视研究》,2015年第1期,第61-63页。
(作者单位: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责编:胡斌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