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电视

观众向用户转变:城市广电的求变之路

作者:未知
张雅洁

“互联网+”时代,说到底是“互联网+人”的时代。不管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最终要解决的都是服务于人的问题。同一个“人”字,电视称之为观众,新媒体称为用户。观众是陌生的、未知的。用户是熟悉的、了解的。从观众到用户,就是传统广电转型融合的过程,其求变之路注定是一次苦旅。身处“四级办台”最末一层的城市广电,犹如金字塔的底座,作用大、压力大,求变之路也格外艰难。

扬州广电连续几年收视份额逆势上扬,特别是在2015年,央视索福瑞晚间平均收视份额达到48.8%,在全国城市台中位居第一。其技术先行、多渠道生根的求变模式引起业界关注。

一、观众向用户转变,城市广电别无选择

互联网产品对用户的了解与服务是精准的,除了用户的电话、微信号、QQ号,还可以通过对用户的日常阅读、搜索,分析出对方的爱好、潜在的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提供定制的产品。

电视观众流失是不争的事实,但扬州广电协会的一项问卷显示,通过手机与电脑观看电视的80、90、00后分别占比例为75%、88%、65%,这意味着年轻人虽然不在电视屏前,可电视节目依然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内容。广电的用户化过程就是希望通过种种途径,找到观众、了解观众,让自己的内容通过多渠道抵达他们,并吸引观众重新回到电视屏前。

另外,从广电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节目资源、广告资源向央视、一线卫视集中,城市广电发展受到资源条件、经济实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再沿袭“撒胡椒盐”、盲人摸象式的节目制作理念肯定不行。城市广电要想在媒介竞争中生存发展,就必须转变观念,重构新型的用户关系。

二、观众向用户转变,城市广电求变的路径

观众如何向用户转变,广电机构可谓绞尽脑汁。央视春晚连续两年推出全民抢红包,尽管专家有异议,但央视算的是另一笔账,抢红包吸引了几亿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回流,一夜之间就完成了需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用户积累。

城市广电无法复制央视、卫视的模式,唯有深挖自身优势,眼光向下,贴心、贴地,以专业化、本土化的特色抵达用户。

1.爱心与服务,以公益吸引用户

城市广电与基层观众的距离最近。曾经,各项公益服务活动为电视栏目树立品牌效应,赢得观众立下汗马功劳。如今,传递社会正能量、提供温暖贴心的服务依然是广电抵达用户的桥梁。

扬州广电的自办节目在内容设置上,服务是出发点、爱心是主旋律。《新闻女生帮你忙》是一档帮忙类节目,“新闻女生”每日奔波在街头巷尾为观众排忧;《今日生活》是一档民生类服务节目,说的是方言,做的是和事佬。此外,还有《甲方乙方》、《天天有喜》、《相亲相爱》等节目,从家庭矛盾的调解,到男女婚恋,满足了观众多层次的需求。随着帮忙行动的深入,《新闻女生帮你忙》栏目牵头成立了新闻女生帮忙基金、新闻女生志愿服务团,《今日生活》成立温暖基金,助贫困家庭度过难关;《公益星主持》推出公益系列活动“小小黄手环 照亮回家路”、“关爱环卫工人”等等,这些温情故事通过电视荧屏凝聚了大批忠实观众。

现如今,这些爱心与服务已经延伸到微博、微信平台,接受求助,落实反馈。观众通过节目关注微信平台成为用户,用户则通过参与活动关注电视节目。2016年3月11日,扬州一起煤气爆燃事故中,两个年幼的孩子成了孤儿。当天,“新闻女生微公益”微信公众平台在短短4个小时内,募集到了165023.72元的善款。这一方面得益于互联网强大、便捷的支付功能,另一方面也再次证明,不管时代如何改变,爱心与关怀永远是人与人之间最温暖的相处方式,也是城市广电在转型中必须坚守的原则。

2.传统文化与贴地内容,以本土情结凝聚用户

相同的文化、习俗会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亲切感,本土情结、故乡情怀一直是穿越时空、穿越国界的永恒主题,加上移动端越来越便捷的即时互动,便是城市广电凝聚观众和用户的优势所在。

CSM媒介研究发现,2015年方言竞技类节目、创新的地方曲艺等等,成为了地面频道、特别是城市广电创新的新领域,如杭州西湖明珠频道的《疯狂杭州话》、山东齐鲁频道的《乡音对对碰》以及上海电视台娱乐频道的《阿拉乓乓响》,节目各有特色又殊途同归,以乡情、乡音的文化认同获得用户的忠诚度。

扬州电视台近几年在传统文化方面不断深挖、创新:《皮五新传》脱胎于传统经典的扬州评话《皮五辣子》,讲述现代故事,嬉笑怒骂,发人深思。《扬州好佬》嫁接扬州谐剧等多种曲艺表现方式,再现市井生活百态,扬善贬恶。《蔷薇花开》通过普通人的故事,融入小品、歌舞、评话等多种表现形式,传递社会正能量。这些节目一方面深挖地方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强化全媒体互动,通过微信平台征集市民担任观众,在录制期间微信网友同步参与,可以提问,也可以发表感悟,播出时段获得观众信息反馈,这些措施都增强了用户的参与感和粘黏度,有效地实现了观众向用户的转变。

3.“进平台”与“建平台”,让节目多渠道抵达用户

社交应用的兴起,使互联网由内容网络进化为关系网络。信息由过去的“获取”变成了现在的“推送”和“分享”。传统的城市广电可以借力微博、微信这些成熟的互联网平台,去迎合用户的行为习惯,在社交分享中使节目内容通过多渠道抵达目标用户。

互联网的主力军是年轻人,如何赢得他们的认同和参与至关重要。扬州广电协会的问卷结果显示,80、90、0 0后大都有一到两个社交账号,有固定的论坛和朋友圈。尤其是与互联网一同成长、深受二次元文化浸润的95、00后,他们对拼盘式平台不感兴趣,他们更热衷于垂直兴趣社区以及个性化产品。针对这样的特性,扬州广电打造了自媒体矩阵:民生新闻栏目“关注”、“会生活”,方言新闻栏目“今日生活”运营的公众号,以市井百态为主打,组成关注本地民生新闻阵群;由新媒体中心运营的“扬州广电新媒体”、“扬州广电独家”、“扬州广电绝对现场”形成深度报道阵群。这些公众号像蒲公英一样,由扬州广电统一管理、推广,需要时可随时形成合力。蒲公英式的矩阵群使广电的品牌被分装成个性化的品牌,从而在垂直领域可达到提供深度服务,凝聚用户。

通过进平台与建平台,扬州广电总用户数量已经超过700万。渠道的多样化,也打破了原本制约城市广电发展的地域局限,让广电的影响力走出了一城一池,这或许是互联网带给城市广电的机遇。

4.遥控器与APP,用服务凝聚用户

用户是挑剔的,对你提供的内容不满意,或者有了更好的内容,他会毫不犹豫地取消对你的关注。因此,要增加对用户的粘性,必须在实用上下功夫,让所有的信息都附带服务功能,让移动屏与电视屏形成某种关联。

2016年,扬州广电综合服务客户端“扬帆”正式启航,这款集“信息发布、生活服务、视频直播、电子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融媒体平台,从图文直播互动,到多媒体平台互动,再到线上线下融合,真正实现了移动屏与电视屏的互动。比如,2016年4月24日扬州国际马拉松比赛盛大举行,“扬帆”客户端推出“扬马直播”专栏,全国首创150个机位同步直播,4个小时、10个频道,21公里赛道全程无死角,真正实现了电视、广播、手机的融合直播,并且用户可以上传图片,成为内容生产的主体。目前,“扬帆”正尝试连接“TV+美食”,将美食节目向线下延伸,电视呈现,APP发布,与净菜、家政企业线下互动,为小区居民提供上门做菜服务。“左手遥控器,右手APP”,以此锁定各类消费人群,特别是年轻人。

三、观众向用户转变过程中需要把握好几个关键点

1.机制保障城市广电的运作方式比较封闭,由于信息资源有限,导致各栏目资源独享,采编各自为阵。一旦有新闻事件发生,常常是多支有相同L ogo的话筒指向同一采访对象,最终呈现的报道也是大同小异。近年来,一些广电成立了独立采编的新媒体部,但与采编部门之间机制不畅,新媒体部门很难调动整体资源,持续发力。如何才能实现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五位一体化的理想模式,城市广电就必须打破原有的运行机制,重造流程。目前业内比较流行的是“中央厨房”模式,能否以全媒体内容生产流程的整体架构弥补城市广电规模小、人才少、信息资源有限的不足,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产品内容多样化,呈现同一主题同频共振的传播效果,这还有待时间检验。

2.大数据应用

城市广电的种种变化,就是希望将散落的观众变成数据化的可控用户。再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内容,使用户再次回到电视屏前。这样的理想状态一定需要基于大数据的支撑,例如美国Netflix的《纸牌屋》在节目制作过程中,所有人物、情节、设计,全部来自数据分析,就连导演、主演都是在用户调查中发现的,完全投观众所好创作这部大剧,并实现了市场热卖。但由于用户数量及技术瓶颈,城市广电的大数据运用依然是软肋。2016年年初,SMG电视新闻中心与新闻资讯客户端“今日头条”合作,将互联网基因注入传统新闻播报节目。借力新媒体的数据分析,从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成效,这似乎是城市广电值得借鉴的路径,因为互联网时代的一个特点就是合作、分享,利用新媒体成熟的资源完成自身转型,这是顺势而为。

3. IP产业链开发

城市广电经过几十年打造,拥有很多品牌栏目,如果将这些版权资源变成产业,产生经济效益,就需要专业的经营人才,需要懂得资本运作的团队,而这些都是传统媒体的软肋。如何真正实现制播分离,将产业运营剥离出来,进入资本市场,还有待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综上可见,巨变之中的城市广电虽然困难重重,但机遇与风险并存。机遇之一,是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人口增加、用户增加,这也意味着城市广电的平台影响力在扩大。机遇之二,互联网消融了地理上的地域概念,城市广电的用户也可以面向全国、全球,前提是只要你的内容足够精彩。在观众向用户的转变过程中,城市广电既要破局迎头赶上,也要把握机遇完美转身。同时,在互联网多元变幻的世界里,还要理性地坚守媒体的责任,润物无声。

(作者单位:扬州广播电视集团(总台)/责编:丁磊)

志愿者下社区做收视调查

 

网络时代历史题材剧创作的影像构建

略论晋派电视剧的“土里土气”

网络文学改编剧的受众审美分析

电视剧《芈月传》叙事策略解析

《楚汉传奇》:近年来历史剧中的力作

电视剧《三妹》的时间言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