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电视

记录的,不仅仅是传统

作者:未知
黄碧红

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端午节,在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和特色。这些习俗和特色,是一个区域文化的缩影,更是一种精神的内核。在浙江温州地区,端午节被视为一年中仅次于春节的大节日。过端午节,第一大事是拜神,第二是划龙舟,第三则是包粽子。纪录片《端午温州》对这一节日的事象进行了详细的展现。这部曾获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大奖“山花奖”的民俗专题片,以自身浓厚的区域特色,为民俗纪录片的拍摄注入了一股新的创意。

一、丰富的地域文化

从语言习惯上看。该片开头便是一段童谣:“天光早,划龙船/一阵风,一阵雾/塘河通啦天河去/蛋一个,粽一只/王母娘娘和我过重午⋯⋯”稚气的声音传递出节日的热闹与快乐。除浓郁乡音外,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诸多的戏曲诗文了。“思远楼前路,两两龙舟争竞渡,奈珠帘、暮卷西山雨。看未足,怎归去”,一曲瓯剧《贺新郎》,让人一下子穿越几百年的时空,不仅领略到前人的端午情怀,也把几千年乡域的情感串联在一起。被称为中国诗人节的端午,自然也少不了历代文人墨客的吟咏,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叶适的《后端午行》便是其中的一首:“一村一船遍一邦,处处旗脚争飞扬。祈年赛愿从其俗,禁断无益反为酷。喜公与民还旧观,楼前一笑沧波远。日昏停棹各自归,黄瓜苦菜夸肥甘”。另外,诗人们对于温州特有的端午水上台阁也有精彩的描绘,如“午日江城竞渡时,倚楼画阁望迷离,半天忽动秋千影,龙女腾空作水嬉”等,诗人们一边放舟江河,一边吟咏自己浪漫儒雅的灵性生活。正是这些生动的语言特色,让这部纪录片充满了乡域韵味。

从行为习俗上看。一位温州华侨,不论每年身在何方,再忙再累,每逢端午也一定会回家过节,吃杨梅,吃粽子。他说,“杨梅和端午节是在一起的。”平淡的话语背后彰显的是浓厚的乡土之恋、故土之情。对于当地的老人们来说,他们视这一节日为生活中的大事,一大早上山割艾草、菖蒲,并拿回家插在门上,会画画者还要亲手画一幅钟馗画像,贴在自家门上镇邪驱魔。在片中,男女老少围坐在桌旁,煮鸡蛋、包粽子、插艾草、剪窗花、抹诸窍、挂彩线,精致的画面将这些习俗详细地展示给观众。

端午节日中,最能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是赛龙舟。由于区域的独特,各地的民俗带有自身的特点,温州的龙舟竞渡也和其他地方的有着很大区别,有着自己的一整套程式。端午划龙船活动一般在四月初一子时,叫做“开殿门”,村民们将“香官”从庙里神龛中请出来祭拜。此外,离端午还有一个多月,人们开始准备节前的工作,包括借庙号的名四处筹资、修补龙船或新造龙船、拜太平经等。端午前九天,则是龙舟进河,也称上水。按照传统习俗,队员们要在主河道上悄悄划三趟,这三趟不能发出声音,俗称哑巴龙,表示对河神等神灵的礼敬。龙舟上水一路划来,参龙先生一路忙着吟唱,沿途有喜事的人家,都会得到参龙先生的祝福,他们有的是娶亲、造新房,有的是头胎生男,在古代还有中了举的。这些人家都要设祭点,龙船来时,鞭炮四起,参龙先生就唱曲祝贺,祈求平安富裕,划手们也会一起喝彩鼓劲;送了香金后,还将红布系于龙颈,叫做“挂红”,以求来年更兴旺。端午前六天,举行龙舟大赛,台阁、五色龙、龙凤舟,在河面上飘摇而过,风姿绰约,大有袅袅直上银河之势,给这个阳刚有余的激情赛增添了柔和之美。龙舟结束的仪式叫收香,划龙船结束叫“散河”或“洗巷”、“解缆”等,要把龙船翻转,次日翻正后,抬到庙中保存,再来祭香官神。最后一趟龙舟上岸前,按照习俗,划手们纷纷脱下上衣,意味着今年就不再划龙舟了。端午后的第四天,要进行龙舟活动的最后一道程序,叫做解缆酒。大家聚集在庙宇或其他公共场所举行酒宴来庆贺,并公布今年整个龙舟活动的账目。整个流程,介绍详细、画面精良,对民间习俗的表现堪称典范,让观众了解到许多民俗知识,为介绍其他民俗节日的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范本。

精细的手工制作、生龙活虎的队员和色彩斑斓、栩栩欲生的龙舟叠在一起,凸显了端午节文化的精髓,它不仅使百姓强身健体,还可以使民众团结一致,奋勇向前。对龙的崇拜各地都有,虽言语不同,其情感一致;习俗各异,但其传承相通;体现了中国人的龙崇拜,是一种积极向上、奋勇拼搏、坚毅不屈的民族精神。一家人、一座城,其乐融融;一杯酒、一腔情,世代相传。

二、隽永的画面诗意

作为电视纪录片,《端午温州》视听兼备,在向观众提供娱乐的同时,也潜隐着审美的功能与情趣。除了通过语言、音乐等强化其艺术性外,该片还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通过画面,以记叙的手段创造一种美的意境。作为一部民俗题材的电视纪录片,该片自然是以描摹民俗活动为主,但它在记录民俗事象的同时,也借机描写了温州幽闭的地理环境及瓯越文化浸染下的生活方式与文明形态;从审美的角度,多层次、全景式地展现了温州人文景观之美。在讲述温州地区的端午风俗时,所拍摄的画面深深地烙上了江南的神韵:古老的村落、江南式的庭院建筑、飘落的柳絮、波光粼粼的湖面、鲜红的杨梅、整洁的石子路等,这一个个江南独有的意象画面,体现了浓郁的地域特色,也代表了南方温婉柔和、平淡自然、含蓄内敛的审美倾向。以这些静态的画面作为端午文化的背景,与端午活动热烈场景的动态画面交触在一起,相得益彰,使人产生一种和谐的动静之美。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镜头,让观众领略了温州端午文化的演变及其生机勃勃的魅力。

除了极具特色的地方意象画面外,片中也有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传统,如吃粽子、吃鸡蛋、插艾草、划龙舟、拜祭先祖、家庭团圆、驱邪保平安等,这些活动共同的精神内核就是重视家庭、尊重先人。这也和中华民族其他节日如春节、清明、中秋等一致,家人团聚在一起,祭拜先祖,祈愿平安幸福。

三、丰富的知识传承

本片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它丰富的内容知识,主要包括端午节的起源、过程以及相关的活动。这些具体的细节介绍,为年轻人做了很好的传统知识普及。

首先,对端午节的起源做了充分的说明。本片先是详细介绍了端午节起源于介子推、伍子胥、曹娥女、屈原等传说,而后经过仔细比较,得出了另一个结论,即始于越吴人为生存而与水患水怪抗争,后来升华为对生命尊严的敬仰。应证闻一多先生所认为的:作为民间节日的端午,其起源应为春秋时期的越吴之地,后来溯江而上蔓延到荆楚流域,再北上到中原。这种考证,能增进当代人对于节日来源的了解,从而更清晰地认识到其中的内涵。

其次,对端午节的相关细节做了详细的介绍。端午习俗整体的流程,都在片中得到体现。尤其在摄制过程中,通过各个点真实记录了民间已存的各种现象。例如,记录了温州农民王学钊在端午节的早上贴好钟馗像后,就急匆匆上附近的大罗山采摘煮蛋时染色用的植物以及艾草、菖蒲等,回家后将这些植物交给老伴用来煮蛋、煮粽子等画面。片中对传统的煮粽子方法也进行了详细记录:先用早稻秆或豆秆烧成灰,然后用煮粽子的热水冲成灰汤,将包好的粽子放在灰汤中浸泡后,再放在镬内煮沸,俗称“灰汤粽”,粽香耐藏,易于消化。这种说明书般的详细介绍,很容易使人理解,对传统饮食方法的传承具有一定的作用。

最后,对端午节相关细节的内涵做了详细说明。当下,鲜有人知晓端午节吃粽子、插艾草等习俗背后的意义所在。该片通过详细说明,使人们了解了端午节各种习俗的来龙去脉。如,吃粽子起源于祭奠屈原,后引申为对祖先的敬重,明《弘治温州府志》上说:“先一日用箬叶裹米为粽,俟此日祭先”;明姜准所著的《歧海琐谈》也说:“端午,悬蒲艾于门,造角黍、黑饭以馈遗亲戚者”。其他诸如贴钟馗像是为了镇魔驱邪,划龙舟代表对龙图腾的崇拜,系五彩线、香囊等是为了避免兵器和鬼怪伤害,还可以避免瘟疫。端午节习俗的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化,如划龙舟,在温州是一种具有浓郁民俗文化色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集体性的体育运动,在当下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奋勇拼搏、坚毅不屈的精神。

(作者单位:温州电视剧制作中心/责编:马莉莎)

纪录片《端午温州》

 

网络时代历史题材剧创作的影像构建

略论晋派电视剧的“土里土气”

网络文学改编剧的受众审美分析

电视剧《芈月传》叙事策略解析

《楚汉传奇》:近年来历史剧中的力作

电视剧《三妹》的时间言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