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新疆人文地理

孕育与偏重

作者:武润生
撰文/武润生

摄影/陈辉

高昌古城风云变幻。在高昌国国君阚文泰在位时,国力最为鼎盛,铸造了形制似开元通宝,但远远大于开元通宝的高昌吉利钱。它以"国名"入铭,又将中国儒、佛思想的吉语融入其中,是为中国铸币史上的一个创举。

大历元宝中国铜钱的圆形方孔象征着中国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钱币上的文字或标明货币的重量,或为皇帝的年号。西方货币则喜用人物、禽兽、花木等图形,并时常以统治者的姓名来铭文。从制造方法看, 中国货币多用手工浇铸,而西方货币多用打压法。东西方文明不断交融而成的古代西域文明,在钱币的铸造上尽情展现着东西方文明的美丽结合,为中国对民族国家丰富独特的边疆钱币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西域是一个历史名词,也是一个相对模糊的地理名词。“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即便是在那个昂扬奋发的泱泱盛唐,在诗人笔下阳关以西依然满是荒凉与乡愁。从汉代张骞那趟其实并没有实现汉武帝心愿的出使之后,朦胧的西域才有了逐渐清晰的含义:狭义上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地区等。

当然,真实的西域并不是安土重迁的中原农耕民族眼中的那个西域,罗马史家称这里为Serindia(中国与印度之间的地方)。一条丝绸之路使这块处于欧亚大陆腹心上的土地充分吸收了古代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希腊文明、阿拉伯文明与中华文明,最终产生“ 中西合璧 ”的西域文明。

风沙吹老了岁月,却淹不没古老文明的印记。19 世纪末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浩瀚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以及东缘罗布泊西岸,分别发现了丹丹乌里克古城和楼兰古城,大量出土的古代写卷和文物震惊了世界,被遗忘的古西域文明再一次进入了世人视野。从某种意义上说,西域不但是政治名词、商业名词,更是一个文化符号。

古丝绸之路首先是商贸之路,商贸离不开货币,而货币总是承载着文化、审美和文明。作为东西方商贸集散地,西域各族人民使用过很多货币,有的是中原中央王朝的货币,有的是来自西亚和西方的货币,然而最能体现西域文明特征的莫过于那些本土的自铸币。

龟兹五铢钱

和田马钱汉代遗韵里的二体钱

100 多年前,1900 年冬季,第二次来到和田的英国探险家斯坦因不顾旅途的劳累和严冬的寒冷,匆匆赶往和田市以西10 公里处的巴格其乡艾拉曼村境内约特干(今古于阗国约特干遗址)。在穿过被当地人称作“约特干雅尔 ”的两条洪水冲刷而成黄土深沟时,了解到附近村民不时在混杂着陶器小碎片的泥土里捡到小金片,他敏锐地判断出小金片来自于庙宇中包裹佛像的金箔———碎裂后的金叶和其他遗物与泥土混杂在一起,形成了特定“文化层”。

为此,这位一心要超越《鲍尔古本》与斯文·赫定的年轻探险家,开始了他在于阗国故都遗址第一次大规模的发掘。就是这一次,沉睡 1 000多年的和田马钱被重新发现,震惊了世界。

我们不知道醉心于中亚考古、并且成为国际敦煌学开山鼻祖的斯坦因,在那个寒冷的夜晚,裹着皮大衣,浑身发冷,小心抚摸着无孔圆形文着马或骆驼图案的于阗国古钱币,并用放大镜仔细地辨认钱币上汉文和佉卢文的铭文时,内心是何等热烈与激动。

这一次斯坦因带走了后称和田马钱(汉佉二体钱)的古于阗国钱币一共 200 多枚。这位大英帝国骑士成了世界上“汉佉二体钱”的最大垄断者。目前,据统计我国国内仅存13 枚,全球范围内也不过 353 枚。这种钱币主要发现于和田地区,纹饰有马或骆驼,铭文有汉字与佉卢文组合而成,且马像图案者居多,所以称其为“汉佉二体钱”或“和田马钱”。 据考证其时代约公元 2世纪下半叶至3 世纪上半叶。

西域都护府的建立,使“汉之号令班西域矣”,标志着西域诸地自此成为我们统一多民族伟大国家的组成部分。佉卢文是当时于阗国的官方文字,它起源于古代犍陀罗,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通商语文和佛教语文。在东汉末年,伴随着贵霜王朝的日趋瓦解,贵霜难民迁入塔里木盆地,佉卢文开始在于阗、鄯善等地传播,并成为古于阗国的官方语言。

极具个性的和田马钱是目前已知古西域历史上最早的自铸货币,它采用源自古希腊的打压法铸钱。不同于中原流通币上只有文字的传统,在铸币上打印马或骆驼,反映了游牧地区早先以牲畜互市的历史。钱币上打印汉字,并以中原当时的重量单位“铢”为记重、记值单位,反映了古代西域游牧地区与中原农耕地区人员、货物相互频繁交流的事实。

和田马钱大钱和小钱按 1 比4 的比重兑换。这与当时中亚地区通行的德拉克马和四德拉克马的货币互兑一致,同时也方便和流通于西域地区的汉代“五铢”钱互兑(5 个“六铢钱”换 6 个“五铢”钱)。汉佉二体钱是东西方两大货币体系交融的产物,更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东西方人流、物流和各国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物证。

和田马钱开启了古西域自铸币的时代,西域文明开始在土生土长的钱币上开始开花结果。

大约在公元3 世纪,丝绸之路北道的龟兹人掌握了随佛教东渐而来婆罗谜文,并学会使用婆罗谜文拼写本民族的语言———龟兹语。从东汉晚期至隋唐之交,西域古龟兹国铸行了的一种通用货币———龟兹五铢钱。如果说和田马钱是东西兼顾、汉佉并重的话,那么随后古龟兹国自铸圆形方孔、浇铸、广串(钱币中间方口较大)、薄肉(钱币单薄)、有内外廓和狭缘的龟兹五铢钱,除了有的铭刻龟兹、汉两种文字外,完全就是中原钱币的西域特色版。

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 60 年),匈奴日逐王降汉,宣告匈奴势力退出西域,“北道”亦通。西汉在武帝、昭帝时设立的使者校尉领护使护鄯善以西“南道”诸国已经很难满足现实政治需要,因此汉宣帝在原使者校尉基础上设立总领南北两道的西域都护府,郑吉为首任都护,西汉中央政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行使主权,而西域都护府的驻地就在龟兹国东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策达雅乡)。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东西方贸易更加频繁,更加繁荣。与此同时,中原汉文化开始融入古龟兹国的文明,并成为其不可或缺的部分。龟兹有丰富的铜矿,并能冶炼,这给龟兹铸币创造了条件,而丝路中转贸易的发达,客观上刺激着货币需求增加,因此古西域的土地上出现了最早仿制中原王朝的钱币———龟兹五铢钱。从此,汉文化便凝结在了天圆地方龟兹五铢钱上。

龟兹国仿汉制先后自铸造了红铜、黄铜两种材质、四种版式的龟兹五铢钱。《北史》载:“龟兹赋税,准地征租,无田者则税银。”至唐朝,玄奘取经过路龟兹时,“货用金银钱,小铜钱”。这些都是对古龟兹国货币发达的真实描写。据考证,龟兹五铢钱最迟始铸于东汉末年,并极有可能一直延续到隋唐之际。

回鹘文钱币

突骑施钱大唐雄风铸就“西域元宝”高潮

“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阴山骄子汗血马,长驱东胡胡走藏。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杜甫这首诗歌中充分显示了盛唐气象。空前强盛的唐王朝,为了加强对西域诸国的有效管理,先后设立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广大地区;安西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南直至葱岭以西、阿姆河流域的辽阔地区。

唐代,中国货币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唐武德四年( 公元 621 年)开始铸开元通宝,长达700年之久的以重量命名的五铢钱被废止, 开启了“通宝”“重宝”“元宝”的历史。

在包容开放的大唐精神的感召下,古丝绸之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唐王朝对辽阔的西域进行的有效管控,使得中原地区与西域以至西方商贸联系更加紧密,此一时期,西域秉承东方精神的自铸币获得空前发展。前后涌现出汉粟二体粟特方孔圆钱、仿唐开元通宝突骑施方孔圆钱、回鹘方孔圆钱、高昌吉利钱,以及安史之乱时期西域都护府自铸的“建中通宝”钱。

粟特为中亚河中地区商贾民族。粟特铜币铸行于6 世纪至8 世纪中叶,但大部分出现于7 世纪初以后,从北周至公元 751 年唐朝与阿拉伯怛罗斯之战以前,锡尔河和阿姆河之间的河中及以东地区,即粟特地区,始终在唐王朝的控制下。粟特人先民原居祁连山下“昭武城”(即今甘肃张掖),后为匈奴人所破,被迫西迁至中亚,并建立了康安等一系列小国,即中国史书中著名的“昭武九姓”。史料记载,河中地区以“昭武”为统治氏族的绿洲城邦国家在隋唐时期已经建成。

《新唐书》卷二二一下《西域传》康国条中,把“世谓九姓,皆氏昭武”的康国、史国、安国、何国、曹国、米国等作为这些城邦国家的代表。

圆形防空的粟特铜币分为两型,一种汉粟二体钱,即正面为汉文开元通宝,背面为粟特文、族徽或素背;另一种是正面为粟特王徽、族标,背面为粟特文的王名、称号。学者以不同的粟特文和徽记分辨属哪位王铸币。

公元 7 世纪末,西突厥可汗不为诸部所服,呈现十姓无主的混乱局面。十姓部落之一——散居伊犁河流域的突骑施借机起兵,驱逐唐廷册立的阿史那斛瑟罗,控制了西突厥大部分领地。开元六年(公元718年),突骑施可汗苏禄又南下楚河流域,攻陷唐朝控制中亚七河流域的重镇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玛克西北的阿克贝西姆古城),正式建立以碎叶为大牙,以弓月(今新疆霍城县阿力麻里古城)为小牙的突骑施汗国。从公元724 至公元727 年,突骑施深深地渗入粟特国境,远至康国(撒马尔罕)本土。

当时,大食军队正不断向中亚发动进攻。唐朝为利用西突厥诸部抵御大食东侵,答应了苏禄的请求,承认其政权并册封他为新的十姓可汗,而突骑施也继续称臣于唐。乾陵六十四蕃臣石像群中就有首领“右威卫将军兼洁山都督突骑施傍勒”像。

七河地区,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又处于丝绸之路中段,因此作为经济交流中介手段的钱币,对突骑施人有着很大的重要性。突骑施人可以用武力攻破碎叶城,但不能动摇深深根植于这块土地的汉文化体系,结果反而被当地先进文化所征服。以物易物的草原游牧部落突骑施开始铸造仿唐开元通宝方孔圆钱粟特文突骑施钱。

突骑施铜币被沙皇和德国考察队于 1911 年首次发现,后为两国语言学家和突厥学家研究,在七河地区的吉尔吉斯斯坦Ak Beshim(古碎叶城)和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塔拉兹等地都有出土,在我国境内也有发现。

自苏禄定都碎叶至唐军平息突骑施内乱,突骑施汗国二世而亡,仅存在 22年。然而,突骑施人却在这短短的20 余年内建立了自己的货币体系。学者对钱面的粟特文“突骑施可汗”译意无异议,其余的词组存有不同意见,一般译读为“神圣的突骑施可汗之钱”。背面的符标,也称作弓月纹或蛇形花纹,据说为突骑施黑姓部落的族徽,也有认为是古突厥文的变体。一些制作突骑施钱的工匠巧妙地把形纹的下部设计在钱币内穿的外缘上,使之浑然一体,由于受圆形外廓的限制,其上部变成弧形,形似弓月。

突骑施钱铸行时间的上下限,贯穿于突骑施由兴起至衰亡的历史。有学者将突骑施钱概括总结为五型和三个铸行阶段:一型钱面铸有“突骑施可汗”铭文,钱背形符标,属苏禄时期,通流于公元716年至公元738 年,发现量多,分布广泛;二、三型钱面铭文一致,背面符标、铭文各异,是苏禄被莫贺达干杀后,黄、黑两姓围绕汗位继承问题开展了激烈的斗争时期,反映了当时混乱局面;四、五型分别属黄姓首领娑葛与其父乌质勒突骑施钱,背面无形纹,其中四型背文有“托克马克王公”和来自“十箭部族的族徽”,托克马克指碎叶,形纹一说为“帝”字的变形。

公元 840 年,漠北草原上的回鹘汗国遭受了黠戛斯人(今柯尔克孜族先民)毁灭性的打击,同时汗国境内爆发前所未有的饥疫,被迫西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回鹘西迁。西迁回鹘的一支以唐以西州(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为中心建立国家,称为西州回鹘或高昌回鹘。回鹘即回纥,唐贞元四年(公元 788 年),回纥可汗请唐朝改称回纥为回鹘,取“回旋轻捷如鹘”之义。

迁到西州的回鹘放弃了在漠北时期使用的突厥鲁尼文,并学会用粟特字母拼写自己的突厥语,创造出了回鹘文。虽然回鹘国以自己改制的民族文字铸钱,但所用钱制与铸法都是中国传统模式。

目前所知的西州回鹘铜币主要有两类,一为双面回鹘文钱,面文一般译意为“回鹘天可汗”,背文为“奉王命颁行”,铸币者存有不同说法:一有牟羽可汗(公元 779 年卒)、怀信可汗(公元805 年卒)或西州回鹘可汗之说;二是单面回鹘文钱,面文一般译意为“奉亦都护之圣命准予通行”,无背文,铸币者有西州回鹘可汗或亦都护之说。大抵上回鹘铸币时间最晚不迟于10 世纪中叶,最早在9 世纪初。

除了代表不同文化、文明交融的古西域钱币外,这一时期,西域区域的自铸币还包括以汉人为主体的地方政权高昌国铸造的高昌吉利钱和唐安西大都护府自铸的大历、建中两个年号钱以及中、元简字钱。

高昌国在国君阚文泰在位时,国家最为鼎盛,为加强王统,张扬国力,高昌国铸造了形制似开元通宝,但远远大于开元通宝的高昌吉利钱。该钱制作精良,隶书汉文规范大气,以“国名”入铭,又将中国儒、佛思想的吉语融入其中,是为中国铸币史上的一个创举。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 755 年),安禄山反唐,史思明附逆作乱。西北驻军东调平叛,吐蕃攻占河西和陇右,阻断了西域军民与中央王朝的联系,安西孤悬一隅,声绝十余载。为坚守南疆,安西大都护在龟兹就地取材铸造了大历、建中两个年号钱和中、元简字钱。大概到了公元768 年(大历三年)左右,西域守军又与朝廷恢复了联系,唐代宗下诏褒奖,赞扬他们“不动中国,不劳济师,横制数千里,有辅车首尾之应。以威以怀,张我右掖,凌振于绝域,烈切于昔贤。微三臣(指河西节度使周鼎、安西、北庭都护曹令忠、尔朱某)之力,则度隍逾陇,不复汉有矣”。

安西大都护府铸钱,是非常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反映了龟兹各族军民不畏强敌固守西域,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意志。

(本文钱币图片由汪海林提供)

 

孕育与偏重

哈萨克语伴您新疆寻梦

青河:开启神秘之旅

大山深处里的那座毡房

壮行西迁路

独库公路:一次心灵的旅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