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环球人文地理

洞穴灶马

作者:文 图 秦勇
文 图 秦勇

洞穴灶马属昆虫纲直翅目驼螽科,拥有强健的后腿和超长的触角,它并非“趋利避害”的虫类,相反,如果觉察到危险,它总是朝危险跳去,并试图赶走危险。

在暗无天日、条件恶劣的洞穴,动物们常常需要使出“十八般武艺”来适应生存环境,才不至于被大自然淘汰。而分布广泛的洞穴灶马,则通过不断进化,甚至不惜采取自相残杀的方式,来寻求在洞穴中的延续。

“灶马”一词最早记载于唐朝晚期的《酉阳杂俎》一书中,其形如蟋蟀,因常出没于老式灶台而得名。随着老式灶台的式微,灶马逐渐淡出家居环境,但栖身洞内的洞穴灶马,却经过长期进化,适应了洞内潮湿黑暗、缺少食物的环境,活跃于各个大陆和岛屿上。与外界的灶马相比,洞穴灶马在外部形态、内部构造、生活习性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在外形上,洞穴灶马身上的色素已部分或完全退化,身体一般呈褐色、淡黄色或白色,而外界灶马的身体颜色一般为红褐色或黑褐色。灶马是趋光性动物,但在洞穴无光的环境中,洞穴灶马的视觉已严重退化,在强手电光的照射下,几乎没有任何反应。此外,洞穴灶马的听觉也退化严重,对声音的反应十分微弱。

在听觉和视觉都有限的情况下,洞穴灶马的大多数活动依靠触觉来完成。因此,其触角进化得比一般灶马长,有的甚至可达20厘米以上,是其体长的3倍多。洞穴灶马还拥有强健的后腿,鼓槌状的长腿节让它们具备了强大的跳跃能力,使其在觅食或活动时能够到达更高、更远的地方。

洞穴灶马的食物主要来源于蝙蝠粪便、洞穴动物尸体和真菌等有机质。但由于长期生存在洞穴单调的生态系统中,洞穴灶马一直面临着营养不足的问题。所以,为了生存,洞穴灶马有时会吞食同类,甚至自己的肢体——即使其肢体并不具有再生功能。

洞穴灶马常常活动于洞内岩壁不平、凹陷或缝隙中,更喜爱潮湿、有水之处。在类洞穴的生态环境,如水井、树洞、枯木堆、建筑物缝隙中,也可见到洞穴灶马的身影,其分布广泛,在世界各地都可以找到。

洞穴灶马并无太大的经济价值,不过,作为隐秘的洞穴生态系统中的一员,洞穴灶马对洞穴生态、古气候及生物进化等方面的研究,却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由于洞穴的复杂性及危险性,我国对洞穴灶马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1995年,法国和斯洛文尼亚专家首先开始了对中国洞穴灶马的研究,在中外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洞穴灶马现已发现14个亚种。但我国对包括洞穴灶马的研究,目前还停留在形态描述、区域分布方面,在生物学、生理学、遗传学、洞穴生物及洞外同类生物进化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依然是空白。

 

中国最南端的旅游界线在曾母暗沙

真实的盛唐气象究竟什么样

动物真的会自杀吗?

真的要去摩洛哥

红白黑蓝四大皇城

从大西洋到撒哈拉 二战的黑白记忆和最美的星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