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小康·财智

终结“逢涝必瘫”该来点真刀实枪了

作者:文|王石川
当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为城市内涝所困扰时,千万别再头痛医头,也别再重面子轻里子了,必须要真刀实枪地建设海绵城市,让生态城市不再“瘸腿”

文|王石川

一场暴雨一片海,逢涝必瘫如何解?连日来,在强降雨的裹挟下,湖北武汉再次进入“逢涝必瘫”的看海局面。

其实,开启“看海模式”的岂止武汉?据住建部资料显示,2007年至2015年,全国超过360个城市遭遇内涝。媒体发现,城市内涝呈现“新老城区一起涝”“旧涝点未除,新涝点频现”“以往内涝上不了街,现在内涝出不了门”等情况。于此而言,面对被内涝所困的武汉,其他城市切勿沾沾自喜,更不能高枕无忧。

据统计,2012年至2015年,武汉在治理内涝上投入超过了200亿元,可城市为何仍逢涝必瘫?粗疏推断,不外乎这些原因:其一,所谓的200亿元治涝只是账面数字而已,实则并未真正拿出真金白银;其二,钱拿出来了,但未花在刀刃上,以至于打了水漂;其三,治涝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即便钱花在正事上了,也不可能一下子就立竿见影;其四,今年降雨量过强,超过了城市所能承受的极限。

不管怎么说,建设海绵城市已是摆在各个城市面前最要紧的事情之一。所谓海绵城市,是一种较为生动和形象的表达,指城市像海绵一样,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目前,不少发达国家都在致力于建设海绵城市,并且卓有成效。

我国建设海绵城市虽然起步较晚,但力度不小。2015年4月,财政部、住建部和水利部联合发布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名单。同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而在此之前,深圳、北京、上海等城市已在实践。这说明建设海绵城市,既有顶层设计,也不乏具体试点。

但不是所有的城市都对海绵城市感兴趣,原因出在哪里?与急功近利有关。建设高楼大厦,举办各种赛事,这种看得见的政绩最为官员喜爱,而那些虽有长远价值却不容易被瞩目的政绩,往往不入某些官员的“法眼”。

事实上,相对于“显政绩”而言,“潜政绩”虽“能见度”不高,却不可或缺。正如李克强总理所称,城市地下建设是外边看不见的“里子”工程,但“里子”做好了,城市才真正有“面子”。诚哉斯言!否则,城市建得再华丽,如果缺乏内涵,一场大雨就会让光鲜的城市原形毕露。

据说,有人问知名作家龙应台: “如果你被带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如何分辨它是否发达?”龙应台认为一场雨足矣。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三个小时。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一阵,发觉裤脚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如果发现积水没足,店家的茶壶、梳子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窝子捞鱼,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

国家如此,城市亦是如此。建设海绵城市,一大前提就是城市决策者一定改变施政思维,多做看不见的政绩,多做造福长远的功绩,多做里子工程。

建设海绵城市,离不了资金。据权威统计,建设海绵城市,每平方公里需投资1亿元至1.5亿元。光有资金还不行。海绵城市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多部门协调,需要信息共享,更需要重新设定城市的发展模式、未来规划和土地利用等等,比如必须增加绿地。一定程度上说,建设海绵城市就是建设生态城市,就是摈弃过于追逐GDP增速的发展惯性,对于一些唯GDP马首是瞻的城市决策者来说,这是不小的挑战。

有个比喻说得好,生态城市是一个多脚生物,至少有八只脚,需要包括很多的专业来实现。海绵城市和雨水的问题,就是生态城市的一只脚,没有海绵城市,生态城市就是瘸腿。其实,从古至今,有识之士就一再提出,搞城市建设要道法自然,更要想着“功在当下,利在千秋”,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当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为城市内涝所困扰时,千万别再头痛医头,也别再重面子轻里子了,必须要真刀实枪地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了。

(作者系知名时事评论员)

 

供给侧改革真正内涵亟须厘清

国乐艺术家方锦龙:多琴研习的乐者,文化传承的行者

新“三司”重构环保部

《筑梦路上》:在历史中触摸未来

如何讲好党史故事

起点陕甘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