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国商人

缙云寺妙慧住持:针尖亦是慈悲眼

作者:文\/本刊记者 侯耀晨
文/本刊记者 侯耀晨

妙慧法师告诉《中国商人》:无论工商巨子,还是工薪阶层,学佛就是学做人,人做好了,学佛修行也就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这就是太虚大师提出的“人生佛教”之精义。

5月末的一天,辗转寻到位于京城莲花桥的药师琉璃精舍。妙慧法师等待已久,他请笔者在茶室落座,示意稍待一会,随即起身离去。

正修师兄陪着闲谈良久,心中着急,去各个房间找了一圈,回来自言自语道:师父去哪儿了?

未几,妙慧法师终于回来,对我们说:中午饭没吃对,闹肚子了。正修兄与我相视一笑,方才明白为什么在各个房间里找不到师父了。

我是从章总的介绍中得知,很多工商界人士慕名拜见妙慧法师,法师常以传统中医针灸疗法为有缘人义诊,且疗效显著。但是,当自己身体微有小恙时,他并不马上去吃药,而是信任每个人都具备的自愈能力。

这一点,大约是颇令人感到意外的。我们的话题,也先从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微妙之道开始。

医者“父母心”,便是“慈悲心”

佛教认为由于众生的根基不同,佛教有八万四千的对治法门。妙慧法师在漫长的修行道路上,以一根银针大施方便法门,也是出于独特的机缘。

1970年,妙慧法师出生于山东菏泽。自小起,他便倾心致力于博大精深的医道和武术。中华传统医学和武术,本自同源,目的都是强健大众的体魄。

在中医典籍中,有一篇唐朝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其中倡导,医者首先要有精湛的医术,因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诚”,要有高尚的医德,“见彼苦恼,若已有之”,学医的人须发起大慈恻隐之心,普救含灵之苦之志,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已之长,经略名物”。

孙思邈提起的“大医精诚”,至今脍炙人口,弘传至民间,则有了“医者父母心”的说法。

妙慧法师告诉《中国商人》,所谓“医者父母心”,其发心与佛教中的“慈悲心“是一致的,都在于普度众生解脱众生身心苦恼。

由此看来,妙慧法师早年由行医习武,至趣入佛门,自然水到渠成,都是源于当初“精诚“、“慈悲“的发心。

18岁那年,法师辞别父母家人,远赴陕西大香山寺依正贤法师剃度出家。两年后,于九华山佛学院就读期间,在武汉宝通寺依道根老和尚座下受比丘“具足戒”。

1992年,法师年方22岁,在九华山佛学院的学修即告圆满,成为该学院首届毕业生。此后,法师遍参高僧大德,在学修的道路上勇猛精进:

2000年,法师得法于广东深圳弘法寺本焕长老座下,为近代禅宗高僧虚云老和尚一脉临济宗四十五代法嗣;2007年,得法于香港永惺长老座下,为天台宗四十六代法嗣;

2013年1月,得法于当代唯识学泰斗惟贤长老座下,七天后惟贤长老安详报舍,法师成为惟老最后关门法子。

妙慧法师在各地参访高僧大德期间,有感于近代高僧太虚大师名言“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缘起大悲心,趣入于大乘。”乃发起弘扬药师佛十二大愿,援佛入医,以医弘法。根据古印度大乘佛教倡导菩萨行者为普度众生而广学声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内明等五明,结合当今社会要求,组织中医义诊团队,深入缺医少药贫困地区举行慈善义诊,妙慧法师的义举影响了其他寺院和佛教团体积极的参与。

1992年,妙慧法师在福建厦门南普陀寺妙湛长老座下悉心研究佛教医学,并拜访各地名老中医,在中医针灸治疗方面,斩获甚深心得。

1995年,妙慧法师参与成立南普陀慈善义诊院,从此开始了以医僧身份为众生救治病苦的善行之路。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是太虚大师的名言。妙慧法师在医道上精进有成后,始终秉承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自2000年至今,坚持每年组织专家医疗团队深入医疗条件艰苦的偏远山区以及灾区,为医疗条件有限,或者由于各种天灾落难的民众施医济药,免费义诊。

“针尖就是我的眼睛,要在入定的心息中去感受病人的发病机理,通过针灸疏通经络,激活病人的免疫细胞,调动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和自愈机能达成治病救人的目的。“

谈到针灸过程中的心要时,妙慧法师告诉《中国商人》,医道也是菩萨道,是学修菩萨道度众生的方便法门之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佛经里说,佛是大医王,能治众生身心病苦。我们学佛者虽未能达到佛的大医王境界,也要向往和追求那一天象大医王一样医治众生一切病苦境界。无论我们是工商巨子,还是普通的员工。你的德行、气场,内在的慈悲心都会感染周遭人群。人做好了,爱心的事业做好了,学佛修行的事业也就做好了。这就是太虚大师提出的”人生佛教“之精义。

重建迦叶古佛道场

妙慧法师施救有缘,以医弘法,实践菩萨行愿数十年,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精进修持,现在终至有了回响。

2014年,受重庆缙云寺、温泉寺两序大众礼请,妙慧法师担任二寺住持。

缙云寺是中国内地唯一的迦叶古佛道场,该寺座落于已有1500多年历史的佛教胜地——缙云山中,始建于南朝刘宋景平元年(423年),后曾称“相思寺”、“崇胜寺”、“崇教寺”,曾受到历代帝王封赐。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有极高的地位。

缙云寺大殿里供奉的佛像不是本师释迦牟尼佛,而是迦叶古佛。大殿迦叶塑像里的迦叶古佛,立于康熙二十二年,高约两米,左为大梵天,代表欲界法相,右为帝释天,代表色界法相,都是清代塑像。上面的匾额也是清朝时期所造,上书“昙花蔼瑞”。

1932年秋,由中国佛学会主席太虚法师倡议,川军军长刘湘等赞助,在重庆缙云山上的缙云寺,兴办起了四川第一所高等佛学教育的学府——汉藏教理院。汉藏教理院在当时属于影响最大的佛学研究中心。太虚大师为汉藏教理院院长,教务处主任法尊法师主持院务。太虚在汉藏教理院,不仅自己主讲了《真现实论》、《中国佛学》和《我的佛教改进运动史略》等课程,还邀请了于右任、冯玉祥、孙科、孔祥熙、戴季陶、居正、田汉、马寅初、翦伯赞等五六十位中外名流到院演讲。直至抗战胜利,太虚才离开缙云寺去上海。

妙慧法师担任缙云寺住持后,把恢复缙云佛教圣地继承太虚大师遗志弘扬人间佛教作为自己的大任。在教务方面,他秉承惟贤老和尚遗愿,以人间佛教思想净化人心,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赈济贫苦,以医疗福利社会。

在寺院建设方面,除进行系列修缮工作外,还在组建文化、教育、慈善、医疗专业团队,矢志恢复佛学院,开展汉藏医学、文化交流,使缙云寺、温泉寺两寺古刹重辉,法源昌盛!

 

跟不上时代是最致命的挑战

华为为何迷茫?

选择最适合企业发展的道路,千万别套用模式!

重新定义谈判

“地王”如何摧毁中国经济

中国商人精神实质是什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