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外管理

赵成龙:随心而“行”

作者:文\/本刊记者 朱丽
到底是什么因素在造就创业能否成功,让TA做到原本不可思议的事?

供图 范德资本有一种人,总是随心而“行”,不走平常路。

他,曾经是东北农业大学走出来的工科男,阴差阳错地进入人力资源领域,短短一年成为金牌人力资源咨询师。转而,他又凭借着超强的自信与市场判断力,激情满怀投入创业,后来却扎进了与自己专长并“不匹配”的金融行业,一干就是10年。

如此另类的“跨界”,创业能成功吗?

然而,事实是如此玄妙。赵成龙的10年创业轨迹,可以印证哪些因素在造就着创业能否成功。

每每提到创业成功的原因,他总是儒雅地说出两个字:随心。而“随心”的背后,靠的是他那自信、坚定的性格和前瞻的商业预判能力。比如早在2007年,融资租赁风潮未起时,他就十分看好其中的商业潜力。

如今,年仅34岁的赵成龙早已积淀了很多创业人艳羡的“财富”:他所领衔的范德资本涵盖融资租赁公司、典当行、融资性担保公司等多种金融版块,每年业务量数十亿元,是中国领先的创新性金融服务平台。此外,范德国际、范德国际金融学院——专注于多个领域的人力资源服务也在他的掌舵之中。

而他的另一个身份,无锡金控融资租赁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更为他加分——因为三年前,赵成龙把握住了国内正“嗷嗷待哺”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与无锡产业集团成立合资公司,发力于混合所有制经营样本的探索。目前已经成为江苏国资“混改”的先锋之一。

追随目标,知道自己要什么

他的特立独行一点都不奇怪。

2005年毕业那年,赵成龙原本被东风日产录用,但由于工作地点在广州,于是推掉了这个颇有“含金量”的offer。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一眼“看中”国内知名管理咨询公司——新华信的LOGO,连犹豫一下都没有,直接敲开了这家公司的大门……

毫无悬念,他毛遂自荐成功!

10年前,一个刚走出大学校园的年轻人能进入国内知名管理咨询公司工作是很“荣耀”的事情,可是,一年之后他选择了离开——先是跳到用友软件当过短暂的渠道销售经理,后转战智联招聘从事人力资源咨询工作。

“我觉得我跟同龄人相比更突出的一点,就是知道自己要什么。”脸上写满自信的赵成龙,和他说话的语气一样,目标感极强。

直到2006年从智联招聘辞职创业,他说触发创业的动机只有一个:一直想跟别人不一样。“我喜欢做些不重复或者另类的事情,所以总是主动寻找自己的目标。”他对《中外管理》说。

2005-2006年迎来互联网创业第二波浪潮,如今的奇虎360、58同城、去哪儿网均诞生于那个时期。但赵成龙没有随大流,而是基于此前他在新华信和智联的短暂经历与资源积累,顺手做起了猎头公司,半年后业务风生水起。

然而过程一度很“悬”。第一桶金100万元,是赵成龙以自己的10万元积蓄和从父母手里拿到的20万元资金支持换来的。可是从2006年7月折腾创业开始,到年底30万差不多已经花光,于是跟同学借了15000元,给仅有的几名员工每人发了3000元过年红包。而他自己,却买不起一张机票。更要命的是,“一开年就面临那个月的工资,都不知道从哪儿来。”赵成龙回忆。

好在,第二年开春立刻有了一笔单,解了燃眉之急。用他自己的话说,“前半年收入基本是零,后半年进账100万,一整年就是从0到100万的‘传奇经历’。”而巧合的是,在上学的时候,他的人生目标就是赚到100万。

“我打小就是不安分的,属于做事比较生猛的那种。”他笑着说。于赵成龙而言,创业更离不开他敏锐的商业直觉,以及遵从内心的坚定如一。

跨界创业,踩对每一个“点”

“那时虽有一个宏大目标,但由于年轻又没有创过业,第一步真不知道干什么。”赵成龙回忆10年前的一副茫然:就像弄一条活鱼,想做糖醋鱼,却不知怎么下手。后来的一切事务,都是靠他和几个创业伙伴一点点摸索,也吃过不少苦。

赚到第一桶金后的第二年,公司收入便翻番,第三年又上了一个台阶……业绩翻滚的背后,正是赵成龙对商业规律的洞察与把握。

他创立的范德国际,致力于人力资源领域的服务,为公关、咨询、金融、IT、地产等行业的知名企业提供核心岗位的关键人才以及团队创新建设。之所以先杀入咨询,他的理由是,这个行业更多靠的是智力资本,最容易切入,而且很快能够体现商业价值。

10年前咨询业的确红火,不少五花八门的咨询公司在这个时期崛起,赚的是快钱。然而,“这种个性化的服务永远有瓶颈,不能批量复制。”赵成龙坦言,试图将服务标准化,很难!

如何进入一些产业,为公司的未来拓宽门路?幸好,创业头两年中,在金融行业的咨询、招聘、培训方面,范德国际积累了很多人脉资源——而人力资源不仅仅是资源,还可为其业务延展创造充分条件,比如将触角伸向类金融。而成功切入融资租赁的范德资本,正是在此契机下应运而生的。赵成龙觉察到,金融领域是可以将事业铺开的突破口。

他的想法很快得到验证。2007年年底,范德资本签下的第一单是给煤炭企业做资金的“搬家”,也就是从北京的银行机构给煤老板做了一笔融资,帮他们“借鸡生蛋”。因为那些年,煤炭生意火得近乎泛滥。而融资租赁早期的生意形态也十分简单,就是当“资金的搬运工”,如同早年很多人从义乌向全国各地卖小商品一样。

跨入融资租赁行业,成为赵成龙创业的重大转折点。此后公司发展突飞猛进。他不否认,这源于一个契机的存在——租赁行业以前就有,但2007、2008年出现蓬勃发展,行业增长几乎呈60度爬升,如他所说:“在一个大势里面不前进都很难。”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赵成龙认为要想做得更大就要寻求与国企合作,所以2013年无锡金控的成立,成为范德资本坐实金融服务的又一次布局。更大的意义在于,它是混合所有制模式的大胆试水。“对于国企而言,我们既带钱又带人又带业务,还懂渠道资源,是一个多赢的合作。”他强调“与狼共舞”,前提是机制要设定好。既要符合国企的“规矩”,又要能够市场化运作,这里面的火候拿捏就需要管理艺术。

创业一路走来,赵成龙的总结是:踩对每一个点,走对了就都对了。“我觉得我的每一步都是自己想到的。”他对此深信不疑。

赵成龙:我就喜欢做些不重复或者另类的事情,所以一直主动寻找自己的目标。 供图 范德资本

人才,是所有管理的核心

从人力资源服务到金融服务的跨界创业,如何很好地转换?

赵成龙的观点是:不管从事何种领域,最相通、最核心的是人才的利用。“在任何时候,把人性理解透了,或者把人的问题解决了,所有管理其实很简单。”他语气轻松地说。

这与早期的行业积累关系密切。做人力资源服务那年,赵成龙喜欢干一件事,白天忙完,晚上就开始翻看别人的履历,一个人有不同学校的变动、婚姻状况的变化,以及哪个阶段有不同的工作经历,整个人生轨迹都会浮现在脑子里,这时需要思考这个人有什么“故事”,从而判断其个性特征,适合放在什么岗位,才能得以最大化的价值发挥。

“人力资源就是要将不同特长的人放在适合他的岗位。就像刘邦带兵去打仗,将一帮厨子、家丁都捆在一个军队里,只要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没有一个是废掉的,就看怎么调配。”赵成龙形象地描述。

直到今天,100多人的范德系员工中,核心员工的流失率极低,创业初期和他一起打拼的四五个元老,现在都还留在公司。比如:有两个执行力特别强的人,一个被放在了金融培训版块当销售老大,一个被放在租赁版块当金融市场部老大,真的是实现人尽其才。

作为范德资本创办人兼董事长,同时又是无锡金控董事总经理,赵成龙现在只干两件事:一是人才的挖掘和使用,二是社会资源的对接和联系。“我就是把这两件事做好。至于管钱、资金调配,我真的不知道公司有多少钱。”他坦然说道。

责任编辑:朱冬

 

热议 实体经济的成本该如何降下来?

我们要讲究?还是将就?

视野\/本刊动态

你做好迎接95后员工的准备了吗?

法媒 别太快放弃中国消费者,消费潜力独一无二

惊心动魄的金融数据预示着什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