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外管理

私董会2.0改变了组织能力基因

作者:文\/穆胜
只有组织价值观、组织规则、组织知识全面升级,企业才能实现“转基因”。

图 东方IC

私董会2.0是一个改造老板和高管基因的绝佳“场域”,让他们从一个封闭系统转换到一个开放系统。当领头的人改变了,企业自然而然会发生变化。但如果我们说私董会2.0能改变组织能力的基因,肯定也有人质疑:“这也太夸张了吧,开一次会或者教会了企业开会,就能有这么大的效果?”

显然,这里有必要说明组织能力是怎样被改变的。当然,解释清楚了这个问题,也就说清楚了对话为什么如此重要。

组织能力基因是什么?

组织能力是一种虚拟概念,却最能够实实在在地被企业家感知到。我接触的创业老板最喜欢咨询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提高企业的组织能力”。但是,他们大多不能为组织能力给出明确定义,于是,我转而问他们为何会产生这种诉求,得到的答案大多是“我感觉我的员工不像我预期那样行动”。

如果把企业想象成一个装有组织能力的黑箱(Black box),任何资源(各类生产要素)从一端的投入都能在另一端获得可预期的产出。如果产出不可预期,那么,必然是组织能力不足!从形态上看,组织能力表现为企业在竞争中的某些专长,决定了企业在外部市场的“可能性”。比如:快速学习知识的能力,快速与外部合作者建立联系的能力,更加可靠的生产质量控制系统,更加柔性的供应链。

这些组织能力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尝试复盘一下这个过程:

企业的创始人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创业,他(们)会找到一群价值观相似的人一起组成高管层,而这群人会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找到更多的人组成企业的队伍,从中层管理人员到基层管理人员,从基层管理人员到普通员工,以此类推。创始人的价值观尽管会随着层级的推低出现耗散,但这群企业里的人至少在价值观的某些核心维度上是相似的,否则一定无法一起共事。这群人价值观里有着共同的部分,这就是“组织价值观”。随着“同类留下来,异类就离开”,大家认同的组织价值观会越来越根深蒂固,成为组织能力的“底层逻辑”。

因为一群人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大家会认为某些行为是对的,某些行为是错的。这种对于行为对错的界定,会形成组织内部的规则。有的通过制度“正式化”,就是明规则,有的大家心里都知道,就是潜规则。一旦有人的行为逾越这些规则,马上会遭遇到巨大的群体压力,包括其他人的公开抵制、消极不配合、甚至是诧异的目光……这种“纠错机制”是极其强大的,不会被任何一个人轻易改变的,除非老板亲自动手。举例来说,某个企业习惯了平均主义的分配模式,即使有个空降的职业经理人想要实施刚性的绩效管理,变革最终也会被“架空”,而变法者甚至会被群起而攻之并最终被驱逐。

在共同的行为模式下,大家做事形成了一个更微观的规矩。例如:管理体系、标准运行流程(Standard OperatingProcedure,SOP)、决策工具、分析模板……既有宏观上的管理构架,又有微观上的使能器工具。这些东西告诉你如何去理解企业的商业模式,如何理解业务流程,如何理解每个职能,甚至在每个岗位上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图表 组织能力的“三明治”模型所以,组织能力实际上是一个“三明治”:由内而外包括组织价值观、组织规则和组织知识三大维度。当然,有了这个对于组织能力的范围界定,我们也可以用其他概念来代替它,如企业文化。其实,如果将企业看作一个人,组织能力更像是他的基因,是他骨子里的东西,或者说决定了他就是他,而不是其他人,所以我们可以将其称为“组织能力基因”。再描述得直观一点,组织能力是一种“组织记忆”,形成了企业的特定“组织行为模式”。

基因不变,组织无法转型

在“互联网思维”席卷商界的今天,不少传统企业已经感觉到了寒意,已经意识到“接网”是必由之路。但是,互联网企业却不为所动,坚持认为传统企业没有“互联网基因”,事实上,的确少有传统企业能够成功转型互联网。“互联网基因”显然是一种“组织能力基因”。那么,这种神秘的“基因”究竟是什么呢?

我认为这种基因是有形的“组织模式”,包括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和岗位系统,总之是界定了“组织内,谁应该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组织模式甚至比商业模式更加重要,商业模式是一种顶层设计,组织模式却决定了企业的内在动力能否支撑,即有没有员工有机会、有意愿、有能力去做事。太多老板看得到商业模式的方向,但组织模式是笨重的科层制,让他们转型,却跨不过去。

但是,随着认识的深入,我逐渐发现有形的组织模式也许并不是“基因”,而是“基因”的表现形式。例如:你可以改变组织模式,做到形似;却无法改变员工的价值观、行动规则和组织知识,做到神似。一些企业引入了创客平台的组织模式设计,但员工不愿意变身创客,老板也不愿意将员工当作外包商或合伙人。即使在所谓的创客平台上,大家各自的角色都界定好了,创客们却依然在“等、靠、要”,不能习惯独立经营,而老板们却依然“指手画脚”,实质的财权、人权、事权无法做到下沉。这些企业形式上已经“云组织”,成为创客平台,实际上还是“科层制”或“官僚制”,他们的基因没有转变。

显然,基因是比组织模式更深层次的东西,应该是“组织能力”。要改变“组织能力基因”,要改变组织价值观、组织规则、组织知识,不能仅仅依靠为企业设计组织模式,还需要其他的影响路径。

组织转型从顶层做起

既然是基因,显然就不容易转变,私董会2.0又如何能够做到呢?

不妨看看传统企业科层制的“形”,代表一种怎样的组织能力的“神”?形象地说,科层制就是一个金字塔,所有人都是“听上级的”;而云组织就是极致扁平化、网络化,所有人都是“听市场的”。

在东方,科层制显然有其文化基础,皇权主义、父权主义、集体主义都要求人们“听上级的”。因为,在东方文化里,下级服从上级似乎就是天经地义。

在西方社会,科层制也有其文化基础,精英主义要求人们“听上级的”。因为,上级能力更强,责任更大,有义务带领团队走向成功。加上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的目标单一,层层控制的科层制更能够减少价值链各个环节的不确定性,强化大规模生产的优势。这种文化中,下级服从上级是契约精神。

无论如何,东西方组织都将自己打造成金字塔、正三角。这类组织里,信息从基层出发,层层上报、层层损耗,决策再从顶层出发,层层下发,再层层损耗。一方面,是决策在顶层,被层层的汇报层级包裹,犹如一个人穿上了厚厚的毛衣,无法感知市场的温度;另一方面,是即使感知到了市场的温度,老板的命令也出不了办公室,企业变得笨重,老态龙钟,尾大不掉。西方组织最先改变,他们是实用主义者,当精英主义面临现实难题,微软前CEO鲍尔默这样的明星CEO也会隐退。所以在2000年以后,当东方企业家们还在迷恋科层制时,西方企业的各类“云组织”已经层出不穷。2016年2月,核心竞争力理论创立者加里哈默访问中国时,我曾经与他有过深入的沟通,他无意中说:“在中国,也许像海尔这样的企业引领转型是一枝独秀,不过在西方,有很多企业也开始了尝试,只不过可能没有海尔这么彻底罢了。”

东方组织的改变却迟迟不能发生,根本还在于老板的心,他们心中的“执念”太重了——他们喜欢用皇权主义和父权主义替代平等精神,根本没有将下级看作合作伙伴,也根本没有意识到“对话”对于一个企业有多么重要!组织价值观上缺乏平等精神;组织规则上自然也是上级压到下级,缺乏对话机制,不是协同作战,而是部门墙林立,相互内耗,自扫门前雪;组织知识上自然也依赖高层灌输,高层一旦停止发力,知识迭代也自然停止,高层哪里拖得动这个时代?举例来说,你怎么可能希望一个60后告诉你如何做线上运营?如何做社会化营销?无论从哪个层面看,这种依靠英雄的单兵作战的模式,显然不适合在互联网时代找方向,做执行。互联网时代,呼唤群龙,而不是独狼。

我认为,组织转型需要英雄,需要从顶层做起,只有老板改变了,将自己的领导力转型为“平台领导力”,组织层面的改变才可能实现。

现实中有没有这种例子?有。海尔的张瑞敏、华为的任正非、苏宁的张近东、中兴的侯为贵都是自己走出来的,强势如他们者,依然观察到了时代的趋势,开始收敛自己的父爱主义情节,用平等精神将企业变成平台,让创客们起舞。但是,张瑞敏们毕竟是凤毛麟角,有多少企业家还没有战胜自己的“心魔”,他们需要“外人”来拉他们一把!

私董会2.0如何“转基因”

私董会首先希望的是改变老板的思维。事实上已经做到了。依靠在一个道场内用老板影响老板,不少老板变得更加开放,知道了尊重对话者(变得更加平等),知道了“对话”对于组织找方向、做执行来说有多么重要,所以他们才会将私董会引入企业内部。

而随后的“战略会”,我们希望进一步改变高管的思维,这也做到了。依靠在一个道场内用平等角色和固定流程来凝聚共识,帮助高管们树立信心和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有机会、有诚意在老板面前表达,让老板更加重视他们的表达。

最后又做“经营会”,希望能将这种对话机制进一步固化,融入到企业的基因中,现在也做到了。依靠在一个道场内串联起所有高管之间的协同,用“对话”梳理出各自的职责,又确保各自的职责都指向关键战略的目标。

在这三个阶段的过程中,等于将一个“思想钢印”植入了企业内部,即“对话是协同的最好方式”。科层制的企业内,大家都是各自划分地界,互不干扰,一旦需要协同,也自然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一旦有模棱两可的交叉职责(这在不确定的年代大量出现),肯定协作不起来,即使有协作,效率也极为低下。换句话说,大家的位置没有摆正,(讨论)流程没有肃清,对话肯定无效。但通过每个阶段的会议,让他们知道对话的好处,开始放平心态,与别人共情,甚至融为一体去解决问题。现在,我辅导的不少企业都开始用私董会的方法来讨论问题,甚至让我帮他们培养“教练”,这些“教练”不仅是高管,甚至有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

同时,私董会2.0用“解决专业问题”的理念,不断向各种“对话”中灌输时代的专业知识,并用流程督促“对话者”们,将专业知识结合自己本身的商业经验,整合出解决方案。一次又一次的“对话”,不仅产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且这些专业知识也早已和他们自身的商业经验融为一体,将他们的知识库迭代一新。打个比喻,私董会2.0在企业中开了若干个微创的手术口,将“最新的知识”用最潜移默化的形式注入企业,相当于长期给企业输入“营养液”。

于是,当老板、高管、甚至企业的中层、基层管理人员尝试到了对话的好处,便也开始尊重别人,并越来越习惯通过对话来获取对方的观点,以达成共识。有了对话的习惯,大家开始尊重时代的变换,也越来越习惯通过对话来获取外部的知识,实现迭代自我。如此一来,组织价值观,组织规则,组织知识全面升级,企业实现了“转基因”。

(本文作者系胜宴私董会总裁教练、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CEO)

责任编辑:庄文静

 

热议 实体经济的成本该如何降下来?

我们要讲究?还是将就?

视野\/本刊动态

你做好迎接95后员工的准备了吗?

法媒 别太快放弃中国消费者,消费潜力独一无二

惊心动魄的金融数据预示着什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