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读书文摘·经典

淘汰人的是工具而不是年龄

作者:吴晓波 \/ 文
摘自“搜狐读书”

吴晓波 / 文

不是更聪明而是接受了新工具

我们这一代人是怎样淘汰上一代人的?不是我们比他们更勤奋、更聪明,而是我们比他们更乐于接受新的工具。如同汽车淘汰马车,不是因为马匹不够健美强壮,而是因为工具的革命性迭代。

在美国,医生被认为是职业门槛最高的,要成为一个高超的医生,你起码得学习三千本医疗著作、上万篇论文和临床报告,需要你投入十年的时间,这便是所谓的“一万小时天才定律”。去年,IBM研发出一套基于认知技术的学习工具“沃森”,学习这些知识,仅需要花17秒。一家叫贝勒的医学院使用IBM“沃森”,从2300万份候选文献中选出7万篇科学文章,在仅仅几个星期内,就准确地找到了可修改p53(与许多癌症有关的一种重要蛋白质)的七种蛋白质。在使用“沃森”解决方案之前,这种发现结果通常需要整个生命科学行业花七年时间来完成。

工具革命带来价值重构

在新的工具革命面前,一切价值被重构,包括时间的意义和对能力的定义。最近这几年,我的很多同辈朋友,都开始患上了“淘汰恐惧症”。在一次EMBA的课堂上,一位从事珠宝连锁业的70后学生哀叹生意不好做,消费者越来越不可捉摸。我问他,你有客户管理工具吗?没有。你知道国外新的珠宝服务DIY模式吗?不知道。你有鼓励公司里的年轻人内部创业吗?没有。你用过网银和在网上购过物吗?我为什么要搞这些,那都是秘书的事。我说,你把学费退了吧,快点回家洗洗睡觉。

有一次去一个中学讲课,一位教师站起来与我辩论。他说,不能用80后、90后来断代,根据他十多年的教学经验,95后才是“新新一代”,他们与90后的区别远远大于90后与85后的区别。这样的讨论,时时听到。在60后一代,大家觉得老三届与之后的“统考一代”是两类人;在70后,大家觉得1976年是个分水岭;在80后,大家觉得第一批七位数的QQ用户才是互联网原住民的标志。这样的断代永远不会有定论。一代人对一代人的淘汰,从来不因为年龄。有没有使用同样的工具,比年龄的差异更具有断代的意义。

工具衰老快于年龄衰老

工具的改变,只与两个要素有关,一是速度,二是效率。速度可以击穿原有的成本逻辑,效率则改变利益的分配模式。库兹威尔的《奇点临近》一书提出过“加速回报定律”,据他的计算,整个20世纪一百年的进步幅度,在21世纪只要20年就能达成,以此计算,人类在21世纪的科技进步将是20世纪的一千倍。

这一千倍的进步速度,显然是非线性的,其核心的动力,必来自于工具的快速迭代。在这个意义上,21世纪的工具衰老速度一定快于人的年龄的衰老。每一次工具革命发生的时候,原有生态中的既得利益者往往无法适应,他们的思维和运作体系已在原有的工具系统中形成惯性,那太让人舒服了,改变则意味着砸烂一切,在犹豫和恐惧中,新的竞争者已经刀逼颈部。所以,转型升级的成功率十分低,非有大勇气者,不能背叛自己过去的成功。

 

司马迁笔下的“饭局”

马歇尔的悄悄话

年轻一代的恐慌

汶阳之田与大国威信

李庆萍:第二位大中型银行女董事长

赚钱只是副产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