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鲁民 / 文
据说,非洲鸵鸟遇到危险时,往往会把头埋入草堆里,以为自己眼睛看不见就是安全的。后来,心理学家将这种逃避现实、不敢面对问题的消极心态称之为“鸵鸟心态”。
“鸵鸟心态”固然可笑、可悲,但笑完后再细想想,其实“鸵鸟心态”也不无可取之处。古人说,世上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许多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有辱自己的言语,如果看见、听见了也没有办法,自己又不是那种心胸豁达的人,那就只能让自己生闷气,瞎操心,还不如不知道为好,索性就当他一回“鸵鸟”。所谓“眼不见为净”,就是这个道理。
眼不见,首先可以“心净”。宋代大臣富弼第一次出使契丹时,路上接到家书,说女儿夭折,心中悲痛,却无法回家;第二次出使契丹时,家书说夫人生了一个男孩儿,心里非常高兴,但也不能回家庆贺。以后,他只要出使在外,收到家书一律不拆就烧掉。左右问其何意,他说:“徒乱人意。”也就是说,家书固然重要,但如果看了,平白又增添许多忧虑,还是不看为好。
吕蒙正,北宋人,刚调到朝廷做官,就有人在背后说他坏话。吕的部下替他不平,一定要去查个水落石出。他赶忙阻拦说:如果知道了这个人是谁,我就会一辈子记住他的不是,那就可能会少了一个朋友,多了一个敌人,还是不知道的好。所以,那些在我们面前拨弄他人是非的人,不管他是出于好意还是别有用心,我们都要格外警惕,如果脑子里装了太多他人的不是的话,我们就不会有几个朋友了,还是前贤说得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眼不见,还可以“手净”。米芾,曾任校书郎、礼部员外郎,为官清廉,自律甚严。他又酷爱古人字画,有人为托他办事,特拿来一幅珍贵字画相求。画在他家里放了三天,他连看都没看,命仆人归还。仆人不解:您至少也得打开看看呀。米芾说:不看,我还可以当它是赝品来自我安慰,如果一打开,让我爱不释手,忍不住要收下,那岂不是要坏我名声了,还是不看的好。米芾立志要做个好官,但他深知自己拒腐蚀的定力不够,所以,干脆也当一回“鸵鸟”,眼不见就不动贪念。他的拒贪办法实在不算高明,但也不能说不无作用。
京剧《打金枝》里,唐代宗李豫,与自己的儿女亲家、大功臣郭子仪拉家常时,有一句语重心长的经验之谈: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其实,也是说的眼不见为净的意思。现实生活中,那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消息灵通,无所不知的人,往往活得很累,因为他们看了太多不该看的事,听了太多不该知道的话,也操了太多不该操的心,结果“徒乱人意”,自寻烦恼。反倒是那些不理闲事,不操闲心,眼耳“闭塞”,心无挂碍的人,生活得轻松愉快,幸福指数颇高。因为,他们都多少有些“鸵鸟心态”,不去理会那些“徒乱人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