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消费电子

望闻问切可穿戴

随着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产品问题也浮出水面。有个机器人不甘忍受寂寞,跳到火炉中自杀了;有的智能手环体温过高,灼烧了主人的手臂;有的心率测量仪喜欢玩“狼来了”的游戏,总是对主人说“你的心率太高了!”当主人真的心率过高时却不再相信它了......诸如此类的问题有很多,尤其是在新兴的智能可穿戴设备领域,不少产品还没真正流入市场时便有一身毛病,幸好,在这个世界上不少病只要对症下药,总是可以医好的。《消费电子》记者针对这些问题采访了TÜV莱茵大中华区电子电气产品服务部副总裁杨佳 先生,跟着他我们可以了解智能可穿戴设备有哪些“病”,以及应该怎样“治疗”。

“找出病灶”

在著名的扁鹊与蔡桓公的故事中我们知道,人最怕讳疾忌医。蔡桓公最初的病在皮肤表面,随后到了肠胃之中,最后却病入膏肓。直到病入膏肓之前蔡桓公都是可以救治的,只是他无视自己的小病症,却白白送了性命。

与人一样,电子产品也最怕讳疾忌医,如果能够尽早发现自己的问题,日后的很多麻烦都可以避免。杨佳 对《消费电子》的记者说,智能可穿戴设备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用户友好度不够,就拿我们的用户体验测试和产品痛点分析所反映的问题来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是很大的问题,例如在阳光下内容难以辨识,手环操控不够方便,APP兼容性不佳,都暴露出用户友好度不够,粘性低等问题;功能众多但是精准度不高,心率,记步等普遍误差现阶段仍然较大等等。”

顿了一顿,杨佳 继续说:“还有,信息安全令人担忧;互连互通性有待提高,设备间的无线配对失败频率高,脱线情况时有发生;续航与充电速度不理想;优秀的工业设计作品并不多见;标准缺失,目前,国内外尚无专门针对智能可穿戴的国家或地区标准,尤其是强制性标准。”

在这些问题中,有些问题比较突出,对用户的影响比较大。杨佳 解释道:“在这些比较严重的问题中,其中一个是产品材料的致敏性。智能可穿戴设备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会长时间佩戴并与人体皮肤直接接触,材料的致敏性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之前就有厂商因为此类问题引起过媒体的广泛关注;同时,一旦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发热严重,也可能会给人体带来低温灼伤的风险。另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信息安全问题。智能可穿戴设备随时采集人体及周边环境问题,配合手机APP一起使用,重要的个人信息泄漏将有可能给用户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再有就是之前报道的辐射值超标,以及TÜV莱茵一直很重视的精准度的问题。如果一个智能可穿戴设备测量用户的心率总是偏差特别大,比如说经常心率报警,但实际上用户心率正常,那么久而久之,用户可能成为‘惊弓之鸟’,也有可能采取冷漠对待的态度,但是一旦哪天真的出现心率异常,那么势必影响用户诊治的时间。”

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都是难免的,但重要的是厂家不去掩饰问题,而是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才会真正获得消费者的信赖,也会使该行业获得长足的发展。“对症下药”

找出了智能可穿戴设备存在的问题其实还不够,还需要找到一个“名医”检查出病症所在,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解决问题。作为一家第三方检测和认证机构,德国TÜV莱茵在这方面正是一名有发言权的“医生”。

针对智能可穿戴设备中出现的问题,杨佳 给出了一些对策,他说:“在过去的2年间,智能可穿戴行业其实发展迅速,各方都为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在努力。从认证行业的角度出发,首先是要在质量和安全上下功夫;其次是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因为终端用户才是检验设备易用性的裁判,市场和消费者认可的产品都会有不错的销量。TÜV莱茵这几年也在设备的用户体验上下功夫,包括TÜV莱茵有专门的易用性测试,用户体验测试和产品痛点评价与分析,都是为了帮助厂商不断改进,让消费者购买到货真价实的、性价比高的可穿戴产品所作出的尝试。”如果有了这些检测,就会促使智能可穿戴产品变得更安全、更易用了。

幸运的是,我们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厂家大都不是蔡桓公,不管有没有问题,越来越多的厂家都在寻求第三方机构的检测和认证。杨佳 介绍道:“来第三方寻求证明的厂商每年都在增长,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也认识到了第三方的重要性。首先,经过第三方评测的产品在安全、性能、质量等方面得到了保证;其次,厂商一方面可以凭借标准和第三方试验室保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厂商也可以凭借第三方的专业技术,避免潜在的技术风险,轻松突破贸易壁垒;最后,标准的实施和第三方的评测管控也能为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的有序发展提供管控手段。”

智能可穿戴设备具有各式各样的产品,每一种产品的检测和认证标准都不一样,检测和认证机构除了要“对症下药”之外,还要注意合理的“药量”。杨佳解释道:“TÜV莱茵智能可穿戴设备标准针对设备特性的每一个条款都有相对应的量化指标。以一款智能手表为例,首先评估安全性,我们将其划分为’安规’、’电磁兼容’、‘内置电池安全’、‘无线传输’、‘危险性物质’、‘废旧设备回收与再利用’以及‘一致性检查’这七大块来进行评估,根据产品目的地的法律法规要求进行考核。对于其可穿戴性,我们的评估包括并不限于‘外观特征与穿戴便利性’、‘与皮肤接触材料的致敏性’、‘表带弯折的耐久度与环境适应性’和‘电池续航性能’等;最后是智能性,假设手表有记步,心率,蓝牙功能,那么我们要评估加速传感器,PPG所侦测的信号在手表中经过算法反映出来的数据精准度,数据交互与传输过程的信息安全等等。”

仅是为一款智能手表“体检”,就有这么多程序要走,比起扁鹊的“望闻问切”来有过之而无不及。难怪杨佳 说:“凡通过TÜV莱茵智能可穿戴设备标准认证的产品,都会被授予智能可穿戴设备认证证书和相关的目的地市场准入证书,与此同时,厂商还会得到设备专属的ID号码和二维码。消费者只要掏出手机,扫描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就可以直接链接到TÜV莱茵的官方网站,产品特征,所承受的测试等信息均可以轻松查询到。”“体检”合格之后,产品也会让消费者们更加放心、舒心。

“药到病除”

在检测产品的过程中,如果没有问题,当然是皆大欢喜,厂家可以顺利拿到相关认证证书,为进入各方市场做好充足的准备。万一有一些问题,也没有关系,TÜV莱茵的检测结果会指导厂家找到“药方”,让产品“药到病除”。

智能可穿戴产品如果出现问题,一般会集中在安全性、可穿戴性、智能性等方面,TÜV莱茵也着重针对这几个方面对产品进行评估。杨佳 对记者说:“之所以从这三方面进行评估,主要是根据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发展现状,终端用户的体验,买方的需求,国家/地区的法律法规要求以及TÜV莱茵自身的认证规则,并且按照金字塔原则,对这三个部分进行层次性、结构性的归纳得出的。安全是产品进入市场的基本要求和立足之本,安全出现问题,其他两个部分再出色,对消费者来说也是没有意义。其次才是以评估设备性能为主的可穿戴性,以及评估设备精准度,周边软件为主的智能性。智能性要求位于金字塔的最顶端,它是智能穿戴有别于传统穿戴设备的准绳,对它的检测和评估对技术要求更高,更需要从用户体验出发。我们相信,通过对这三个方面不断的探索和深耕细作,可以帮助进入市场的可穿戴设备,让它们不仅仅能用,还好用、耐用。”

据杨佳 介绍,早在2014年初,TÜV莱茵电子电气服务部就决定开发智能可穿戴设备检测业务,是业内最早可提供智能硬件检测的第三方认证公司之一。杨佳说:“2014年6月,我们发布了第一版TÜV莱茵智能手环产品标准。同年11月,联想集团成为全球首张TÜV莱茵智能可穿戴认证证书的持有者。此期间,我们着手开展了大量有关智能可穿戴设备标准开发的准备工作,包括市场情报的搜集,产品缺陷的统计与分析,技术专家库的建立,参考资料、标准与测试设备的准备等等。TÜV莱茵对新兴市场的反应速度和内部资源整合能力,在智能可穿戴设备检测认证服务的开发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正是因为有相应的专业素养,TÜV莱茵才成为了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业的检测和认证专家。

智能可穿戴虽然是一个新兴行业,但其发展前途却不可限量。杨佳 说:“根据IDC公司预计,到2016年底,全球智能可穿戴的出货量将达到1.019亿台,较2015年增长29%。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智能可穿戴市场还会经历一个长足的发展过程。”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智能可穿戴设备也许还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但是有第三方检测和认证机构把关,这些问题的影响会被尽量减小,相信将来智能可穿戴设备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对自由的追逐

以信仰之名 修行在生活

望闻问切可穿戴

随走随拍,用心感受,传递美好

听觉盛宴——叫醒你的耳朵

10TB超大容量驾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