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太空探索

不该被遗忘的老港

作者:□游本凤
□游本凤

老纪念碑的碑文

老港,对许多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很陌生的名字。如果摊开全国地图,可能还找不到这一地名。而其周边的浦东机场、洋山港,乃至刚建成的浦东迪士尼乐园,一个个名声大噪、如雷贯耳、游人如织。

老港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虽然其名不扬,也上不了名胜古迹、人杰地灵之榜,但别轻看了默默无闻的老港,这里曾经石破天惊,这里曾经箭逐苍穹。由于行业保密和年代久远等原因,这一发射地一直鲜为人知。后来由于发射场建在大城市有诸多不便,探空火箭发射地于上世纪 60 年代初移师安徽广德。从此,该发射地便偃旗息鼓,淹没在历史沧海中,很少有人再提起它。

尽管如此,老港创造的奇迹却不容忽视 :1960 年 2 月 19 日,我国第一枚 T -7M 探空火箭在这里发射成功。同年 5 月 28 日,毛泽东主席在上海视察了该火箭。这些,都已被中国航天历史所记载。据《钱学森年谱》记载 :1960 年 4 月 17日和 4 月 29 日,钱学森曾先后两次踏上老港这片土地,前往探空火箭发射现场观看 T -7M 探空火箭的点火飞行试验,并对科技人员进行具体指导。

老港地处上海南汇区(原南汇县)的东海之滨,在杭州湾凹形的一处滩涂旁,从市区开车去那里,一个多小时即可抵达。一路上我们感叹,老港离我们并不远,或者说就在我们身边,为什么许多人却不知道它,使得这一航天早期探空火箭的发祥地有点冷僻,有点孤单。除了老航天人还记得它,对它念念不忘、充满感情,社会上一般人根本不晓得上海还有个曾经发射过探空火箭的老港。老港在我们航天人的眼里属于很“小众”的地方,它曾经创造的一段探空火箭“辉煌史”似乎正在被历史遗忘。想想,一个浦东迪士尼乐园的历史才刚刚书写,全国人民都已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各个媒体把它炒得天翻地覆,要它不出名都难。也难怪,这就是当下市场经济时代人们追逐热点和行为趋同的特征,也是泛娱乐化时代社会较为普遍的价值取向和审美需求使然。而老港却永远也不会成为热门的景点,也不会成为人们追逐的地方,其吸引力毕竟有限。也不是媒体没有报道宣传过,只不过是偶尔为之,如同蜻蜓点水、不起波澜罢了。一个曾经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科技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地方,一个中国航天之父曾经两次亲临过的地方,如今这般冷落,不由让人感到很无奈。新纪念碑我们那天是专程陪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的讲解员王菲一行前往老港探空火箭发射地的。因为她要参加一个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演大赛,其演讲的题目是《探空火箭,从东海之滨腾飞》。为了让这位 90 后的年轻人能够进一步感受当年老一代航天人研制探空火箭的创业历史和艰难历程,对演讲稿融入更深的感情,钱馆领导专门安排了这次老港之行。此行还特地邀请了当年曾参与过探空火箭研制的老航天人、原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副总经济师戚南强老人一同前往。

值得一提的是,老戚对老港的感情特别深厚,他去过老港的次数少说也有十多次了。照理,以他 80多岁的高龄,又去了那么多次,这次完全可以找个理由婉言谢绝。但当钱馆发出邀请时,他二话没说,欣然同意。老当益壮、精神矍铄的老戚,还是一位“现身说法”的航天历史掌故导游呢。

笔者已经有好几年未去老港了,眼前整修一新的老港发射地,让我们眼前一亮,精神也为之一振。原先的那座很不起眼的老纪念碑已被眼前这座“高大上”的新纪念碑所替代。新建的中国首枚试验探空火箭发射成功纪念碑为大理石材质,有 20 多米高,纪念碑顶端竖立着一枚乳白色的探空火箭模型,直刺蓝天,很是醒目。纪念碑上的碑文记录了当年探空火箭的研制历史。

其实,对于那座不怎么起眼的老纪念碑我们也不能忘记。1997年,著名火箭发动机专家孙敬良院士等航天人向上海市政协八届五次会议提出议案,呼吁建立老港探空火箭发射地纪念碑。笔者当时与诸多航天人也曾在那份议案上签过名。后又经过媒体数次对此进行宣传报道,包括解放日报一位女记者专程到老港发射地遗址深入采访,并写成整版报道。这些具有一定力度的宣传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将此列入议事日程,予以逐步推进实施。1998 年,正是在地方政府的积极牵引和热心促成下,由南汇某企业集团慷慨捐资,才建成了第一座纪念碑。纪念碑揭幕那天,不仅当时上海市主管科技的副市长左焕琛出席,而且当年抓总研制探空火箭的上海机电设计院总工程师王希季院士也从北京专程前来参加这一仪式。笔者还记得,不久前荣获全国航天特色学校荣誉的上海市黄浦区光明小学(前身为上海市南市区福佑路第一小学)红领巾火箭协会的 860 名少先队员积极响应建碑建议,每人捐出一元钱。钱虽不多,但却表达了少先队员对航天前辈无比崇敬的心情和推动建碑步伐的心愿。对福佑路第一小学小朋友的这一义举,曾有一段文字镌刻在那座纪念碑上。

老记念碑如今,环顾新纪念碑四周,占地面积明显比原先扩大了许多。围绕纪念碑广场一圈制作了十多块长方形的大理石,上面雕刻着各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航天历史记录 :有两弹一星的研制历程,有长征系列火箭创造的辉煌,有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成就,有嫦娥探月工程竖起的里程碑,有气象卫星导航卫星为社会民生发挥的重要作用……另外我们还发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变迁,当年发射场的原样和发射架早已不复存在。后来发掘出来的只是一些固定发射架的方形水泥墩和几颗大螺栓,以及栓住发射架的数根钢索和水泥桩。为了保护好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贝”,防止它们风化和损坏,老港人细心地为它们安装上了厚实的玻璃盖板。留住历史文物、延续历史文脉,老港人可谓把保护工作做到了家。

据两位陪同的老港地方村委会的同志告诉我们,当地镇政府对探空火箭发射地这一不可再生资源非常重视。为了保存这块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发射场,供人们瞻仰和缅怀,当地村委会支部书记杨正明积极奔走和呼吁,不仅组织人员进行现场勘察,而且拿出了纪念碑设计方案及周边的综合改造工程整体规划,得到了上级的支持。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大力推进,终于为工程建设筹集到资金数百万元,并于 2 0 1 1 年重建了这座纪念碑。与此同时,为扩大场地,他们还下决心拆除动迁了周围一大片破旧的农舍。另外,为方便游人参观,他们还扩建了周边马路,增加了周围绿化。

老港,不该被遗忘。这是两位老港人多次表述的心愿。

站在纪念碑前,面对那些80后、90 后年轻人,老戚拿出了随身携带的一张张当年机电设计院的老照片,给这群没有任何航天经历的年轻人进行讲解:在那荒芜人烟的海滩边,一位年轻人站立在发射架下的工作台上,手持着自行车打气筒,用力地把燃料加注到探空火箭里;用一包包砂袋堆成的地堡,就作为当年指挥发射探空火箭的十分简陋的控制室;钱学森坐在一间茅草屋前的桌子旁,与一群年轻人谈笑风生;在一次探空火箭发射成功后,钱老满面春风地与一群衣着简朴的年轻人在发射架前合影留念;在上海江湾五角场一座国民党战争年代遗留的碉堡内,钱老陪同聂帅一同观看火箭发动机点火试验……看着如此简陋的发射设施和工作条件,却创造了我国首枚探空火箭飞向蓝天的奇迹,从而揭开了上海航天起步和发展的序幕;望着那些泛黄的老照片,感受艰难创业和航天报国的浓浓味道,钱馆的年轻人发出一连串的惊叹声:“哇,简直太不容易了!航天人实在太牛了!”他们对老航天人能创造出探空火箭飞向蓝天的奇迹,无不感到惊讶和敬佩。老戚“现身说法”的讲授,以及那些鲜为人知的创业故事,无疑为这群年轻人上了一堂生动的航天传统精神教育课。

站在纪念碑下,远远望去,往日的海滩滩涂早已不见踪影。老港人告诉我们,经过几十年来不断地填海造地,老滩涂早已变成了新良田,而新滩涂离这里又有好几千米远。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除了那些水泥桩和螺钉能见证历史,还有就是那条缓缓流淌的无名小河。老戚说,当年老港交通闭塞,附近没有公路,探空火箭和配套实施都是通过这一水路用小船驳运进来的,然后他们再用人拉肩扛的原始办法,将产品和设备逐步安装就位。小河依旧缓缓流淌着,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一个久远的、被历史沉淀的故事。

“喝水不忘挖井人。今天,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当我们站在老港这片热土上,回顾中国航天那一段艰难创业的厚重历史,我们会愈发感到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的伟大与崇高,愈发感到老一辈航天人热血报国的难能与可贵。”这是王菲演讲稿结尾的一段。

老港,不该被遗忘。这是大家一致的心声。

戚南强老人在老港纪念碑前,向年轻一代讲述当年研制探空火箭艰苦创业时的情景

T-7M探空火箭模型

1997年发行的中国首枚探空火箭纪念碑奠基纪念封

1998年发行的中国首枚探空火箭纪念碑落成揭幕纪念封

老纪念碑上记录的福佑路第一小学等单位捐款的碑文

发射场遗址被设立为南汇区文物保护单位

 

我眼中的“观天巨眼 ”

古有“嫦娥”奔月 今朝“朱诺”寻夫

不该被遗忘的老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