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农民科技培训

依托产业优势 强化创新驱动 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新高地

作者:未知

平泉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冀辽蒙三省区交界处,全县耕地面积73万亩,人口48万,其中农业人口34.2万,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中国食用菌之乡、中国山杏之乡、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和河北省蔬菜生产基地县。县委、县政府历来重视农业工作,始终如一地推进科教兴农、人才强农和农业立县发展战略。自2013年平泉县被列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试点县后,县委、县政府将其做为农业一号工程来抓,确立了一把县长抓模式、主管县长抓组织、部门协同抓落实的工作推进举措,形成了政府强力扶持、部门狠抓落实、农民广泛参与的良好态势。

经过两年来的不懈努力,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244人,种养大户780人,创建合作社75个,申报家庭农场151个,参与土地流转面积达1.5万亩,10人获得了团中央、农业部等省部级荣誉,5人被推荐为河北省农村实用人才拔尖人才,2个家庭农场荣获市级青年农场称号,20人获县级荣誉奖励,1人获得“风鹏行动·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奖励基金,对促进全县农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到2015年底全县农业总产值96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000元,农业产业对农民增收贡献率达到了71.6%。主要经验和做法是:

一、强化措施推动,让培育工作“有位有为”

一是政策推动。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财政、发改、人社、农牧、金融等18个相关单位为成员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细化了职责分工和目标任务,并明确政府办综合协调、农牧部门牵头组织、各部门协同推进试点工作。政府出台了《平泉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意见》《平泉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平泉县新型职业农民奖励扶持若干政策》等。二是资金扶持。由县支农资金整合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财政部门牵头组织,集聚各类支农资金,将设施建设、精深加工、示范村、合作社、三园两场创建、各类补贴及相关产业化资金等5000万元优先安排给新型职业农民。同时县农业小额贷款担保中心安排担保资金500万元,专门作为新型职业农民扩大生产和再创业资金,并明确贷款额度为担保基金的5倍。对于在扶贫村发展产业、带动贫困户的新型职业农民在现有产业扶持政策的基础上给予叠加政策扶持。对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新发展和扩大生产经营的给予产业政策上浮20%的特惠政策。三是搭建平台。整合组织、人事、科技及农口等部门教育培训资源,搭建了“1+3+10”教育培训平台,形成以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统筹协调,以农广校为主体,农、林、菌技术推广中心互补共担,以及延伸覆盖各农业产业链的实践基地为补充的社会资源大联合、大协作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目前全县新型职业农民师资库拥有各类专兼职教师、专家和拔尖人才119人,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指导员65人,村级分校80所,建设高科技集成实训基地4个,优势产业示范基地18个。四是规范管理。通过积极创新培育模式,成立课题组编制全县培训规范;构建“一班一案,一班一档”教学管理体系;采取“456式”办学形式;建立职业农民离校不断线跟踪服务制度;建立强化职业导向继续教育等制度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全面提升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能力。

二、强化示范带动,给产业带头人“强筋健骨”

农业产业带头人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及解决“三农”问题的骨干,举足轻重。为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建设工作,平泉县秉承“科技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理念,选择180名生产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负责人等产业带头人进行全产业链式特训,确保达到“先期开好花,后续结好果”效果。对这部分新型职业农民除必需的培训环节外,还带领他们参观了北京、秦皇岛等多个高科技示范园区及休闲产业园区,引导他们发展现代农业,走一二三产业融合之路。聘请著名电商专家讲授“互联网+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创新农产品流通及物联网应用等,提高其用互联网思维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识。通过参观考察、聘请专家等系列强筋健骨举措,培育工作既充满了魅力,又收到了很好效果。三类农民骨干通过实施强筋健骨培育,大展作为,可圈可点,为进一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起了好步、开了好头,打下了坚实的培育基础。

三、强化同步联动,促产业农民“脱胎换骨”

产业农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对加快土地流转、催生适度规模经营,意义重大。重点选择了一批从事规模种养业,并有着强烈产业发展意愿的产业农民列入第二批培育对象,围绕“菌菜果牧”四大主导产业,以特色产业村、示范园区、示范农社为基点,通过“一村一校、一园一校、一社一校”的“校村园社”模式,加以培育。一是在16个村开展“一村一校”模式,培养“两新一高”(即新身份、新作用、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640人。通过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促进整村产业提档升级。如吕泉子村教学班25名新型职业农民,采取“三户联保+五户联营”的方式筹资600万元,通过自愿结组、合作生产、分户经营的运营机制,建200亩食用菌园区,年生产架式香菇120万棒,收入720万元。二是在8个示范社开展“一社一校”模式,吸引合作社骨干参加教育培训,专注培养乡村优势产业人才320人。全县惠众合作社有37人被认定为新型职业农民,新建高标准日光温室118个,按照“五统一分”的模式生产的黄瓜远销十余个省市。三是在10个产业园区按照“抓大户、引小户”的原则,优先把想入住园区的农民列为培育对象,重点对园区所种植品种的各项技术标准、生产流程、疫病防控及适用技术等进行系统培训,使得培育对象尽快熟悉掌握各项生产要领。在此带动下,平东食用菌合作社有15户职业农民在园区内创建了家庭农场,探索建立了“产业园区+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新模式,得到政府产业扶持资金100万元,同时还解决了150人就业,带动周边100户家庭从事食用菌生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但出活力,也出凝聚力。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带动和引导,在品牌建设上做大了“绿之源”黄瓜、“杨杖子”红薯等品牌,而且还培育了“金椤美”富硒苹果、“泉和祥”羊肉等品牌。

四、强化扶贫扶技,为贫困农民“造血塑骨”

平泉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为如期实现精准脱贫目标,县委、县政府确立了产业脱贫发展战略,将脱贫与长远致富相结合,近抓食用菌和设施菜产业,远抓林果和畜牧产业,实现“长短结合、互补共促”。实现精准脱贫,必须由扶贫变为扶智,变输血为造血。因此,全县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为载体,对300名流转出土地并进入园区打工就业的贫困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型培育,使他们熟悉生产环境,掌握一定生产技术,“带技术、零投入、零风险”轻轻松松地入园就业。园区以自愿入股的方式,吸纳贫困农户入股进驻园区,并按照“五统一分”方式组织生产,即统一采购备料、统一菌袋供应、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销售、分户生产管理,这类贫困农户通过入股分红和务工薪金实现双重收入。如中润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最先探索并取得成功,入股农户当年收回入股成本。目前这种造血塑骨的园区已达到15家,每年能够带动300户、900人实现脱贫。这也激发了广大贫困户争取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热情,营造了广大农民学知识、学技术的浓厚氛围。

河北省平泉县人民政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