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农民科技培训

由“精准扶贫”引发的探讨

作者:未知
编者按:“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打好扶贫攻坚战,深入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如何让精准扶贫更见效,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我们来听听来自基层的声音。

准确识别因户施策

准确识别贫困人口是精准扶贫的第一步。去年是国家精准扶贫的启动之年,从全国层面看,通过建立精准扶贫机制,制定贫困识别建档立卡工作方案,共识别贫困村12.8万个、贫困人口8862万人。

作为全国惟一的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西藏采取“靶向疗法”精准划定扶贫对象。西藏山南地委副书记、行署常务副专员云丹介绍说,“山南地区把建档立卡作为精准扶持、精准管理的重要抓手,要求识别扶贫对象的全过程都要有群众参与,做到民主评议和集中决策相结合,公开、公平、公正合理确定扶贫对象,确保真正的扶贫对象进入帮扶范围。”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既要找准贫困对象,还要找准致贫原因。陕西省安康市委书记郭青指出,“安康属于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我们通过逐村逐户摸底调查,梳理出五大类主要的致贫原因,包括因基础设施落后致贫、因生存环境制约和自然灾害致贫、因上学致贫、因地方病和突发重病致贫、因残疾和智障致贫等。”

对贫困对象和致贫原因的精准识别,有利于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江西省赣县五云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明经华说,“我们会根据贫困户的不同情况,因户施策,有针对性地进行扶贫。比如,对于孤寡老人或因病致贫失去劳动能力的,就帮助其申请低保;对于家里有劳动力、因就业信息不通畅致贫的,就为其提供就业信息,并组织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对于因教育致贫的,就通过镇里成立的教育基金会,对贫困学子进行帮扶。”

产业扶贫是核心

近年来,国家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投入很大,但贫困地区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产业发展问题。甘肃定西市委书记张令平说:“加大产业扶贫开发力度,扶贫的核心问题是产业扶贫,产业发展不上去,扶贫成果也不会巩固。”

“给钱给粮,都不如引来脱贫致富带头人实在!”贵州省平坝县高峰镇麻郎村党支部书记刘乔英感慨地说,“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实现农民多种渠道创收增收,更有利于激发大家脱贫致富的积极性。”

麻郎村曾经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2014年,贵州省在建设贵安新区的过程中,将麻郎村划入了贵安新区。几家专业化农业公司的引入,为麻郎村带来了脱贫致富的良机。刘乔英代表介绍说,“农业公司进驻后,农民把土地流转给公司,每亩地每年可以获得700元流转金,土地租金每3年递增50元。农民还可以到公司上班,每天获得70元劳务收入。一些青壮年劳动力参与到新区建设中,有的搞起了运输,有的到附近工厂上班,每个月还能有两三千元的收入。”

“农村发展离不开土地,精准扶贫一定要做好土地文章。通过移民式扶贫和产业扶贫对接,一方面把分散在高山上的村民搬迁集中居住,另一方面利用好土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使他们移得出、稳得住,这是我们村脱贫的秘诀。”湖北省英山县百丈河村党支部书记王金初说。

关键在于转变观念

“很多贫困地区穷就穷在观念上,扶贫的关键是改变贫困地区的发展观念,这样才能使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出‘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王岗村党支部书记花全说,“扶贫资金不是救济款,不能搞平均主义,扶贫方式也要从‘大水漫灌’转向‘喷灌滴灌’,精准扶贫要让扶贫对象真正有收获,增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花全认为,中西部地区扶贫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大量劳动力外流,留在村里的都是四五十岁以上的老人。这些留守的人文化程度有限,也缺乏致富思路,只能等着政府“输血”。要真正带动老百姓造血式脱贫,关键要让有能力、有意愿脱贫致富的人先发展起来,再把其他农户带动起来。

江西省九江市委书记殷美根表示,扶贫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适应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自身发展的问题,还要适应当前社会形势的发展,让困难群众破除诸多壁垒,更多地享受改革成果。要开拓思路,用改革的办法统筹住房、就业、户籍、教育、医疗、保障和发展等问题,解决边远困难群众的长远生计。

对于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多位代表建议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力度。陕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江泽林指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于集中连片扶贫意义非常重大,要积极推进。明经华代表说,“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脱贫的前提,有些地方路都不通,农产品卖不出去,难以实现脱贫致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也应适当提高一些,才能满足现阶段的发展需求。”

治贫先治愚 加大教育投入

作为“十三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过去,一些地方对扶贫投入力度不小,但成效却不大,主要原因是扶贫方式过于粗放,特别是只注重通过送钱送物改善短期物质生活,没有在根本上形成消除贫困的长效机制。

安徽省六安市市长毕小彬分析认为,六安是安徽贫困人口最多、分布面积最大、扶贫任务最重的地区。老区发展最怕的就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经济上去了,教育、医疗、社保水平却依然较低,不是真正的脱贫;发展加快了,但生态破坏了,摘下了“穷帽子”,却戴上了“黑帽子”,同样不是真正的脱贫。他认为,要突出精准扶贫,切实提升扶贫针对性。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用发展产业带动扶贫,特别还提出“要富口袋先富脑袋”,扶智立本,提高贫困群众能力素质,将政府、企业、社会力量等资源整合起来,凝聚成扶贫攻坚强大合力。

六盘水市委书记李再勇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通过改革创新,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这一个“活”还有三个“变”的做法,最早起源于六盘水。最难攻克的难关,一个是老百姓改革的意识,和他们对这项改革未来愿景的意识。由于我们地处乌蒙山区,意识相对比较封闭。在这种情况下,要适应与外界市场需求相同步的改革,对老百姓来说是一种阵痛。我们要从意识的贫困看待目前的贫困问题。所以我们要通过解决老百姓在意识上的贫困、意识上的阻力来克服“三变”改革的阻力。要加强教育培训,加大教育投入,还要请进来送出去,让老百姓转变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必扶智。”给钱给物资,是一种扶贫,但真正让人脱贫致富的是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精准扶贫,扶贫扶智,文化都不能缺席。精准扶贫的对象是广大农村贫困户,长期奋战在一线的乡镇干部最了解村情民情,也是群众的知心人,与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对贫困户一定要摸清底、识得准、帮到位、跟得紧,一定要转变他们的思想,改变他们的经营理念,扶持一定的项目,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穷。

 

农民田间学校教学模式案例 :季节历在产业中的应用

镇安县:探索职业农民培育固化模式

由“精准扶贫”引发的探讨

敢教荒山变美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