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法国地理经济学家提出“都市经济圈”概念,此后城市经济圈逐步发展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能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这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由“顶层设计”阶段转向“全面实施”阶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
信息化无一不是各大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关键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面临着一个很重要的时代背景,那就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生产力质的飞跃,引发生产关系重大变革,成为重塑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发展新格局的主导力量。全球信息化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谁在信息化上占据制高点,谁就能够掌握先机、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与信息化建设相互交融成为水到渠成也是必然而然的事情。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来促进京津冀协同战略的落地是三地政府面临的一个大课题。
随着城镇化进程带来的城市人口的不断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安全隐患等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病”成为困扰京津冀三地城市建设与管理的难题。而信息技术和信息化可成为有效化解“城市病”问题的有力工具。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能使整个区域变得更易于被感知,区域资源更易于被充分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区域的精细化和智能化管理。通过多技术的结合,可实现对区域内一切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与管理,及时传递、整合、交流、使用京津冀经济、文化、公共资源、管理服务、市民生活、生态环境等各类信息,提高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互联互通、全面感知和利用信息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能力。
正如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相关部门在接受本刊采访时所指出的:“随着信息化逐步成为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支撑力量,无论是从落实国家整体发展战略,还是从京津冀自身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层面看,都对三地信息化协同发展都提出了迫切需求。可以说京津冀信息化协同发展不仅正逢其时,更是箭在弦上。大力推进京津冀区域信息化协同发展,不仅有利于实现京津冀三地优势互补,增强区域整体优势,而且通过京津冀地区的快速崛起,还将进一步激活和带动环渤海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
事实上,纵观全球,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无一不是各大城市群协同联动发展的关键。
作为全球城市群之首,纽约城市群在遵从共同的发展战略的前提下普遍开展了智慧城市建设,在信息基础设施普及、电子政务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智能交通优化城市管理,信息化改善公共服务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美国行政体系相对松散,为了更好地开展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纽约城市群成立了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负责相应的信息化工程的实施以保证城市圈信息一体化的高效有序推进。
伦敦城市群的各个城市也均将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看作发展的机遇,重视自有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以此明确信息化建设方向,刺激城市经济发展,将信息化红利惠及个人。伦敦的“首都雄心”计划中,仅信息化项目便有8个。伯明翰发布了“智慧城市愿景声明”,确立了伯明翰未来的城市发展路线图;而利物浦也发布了“连接利物浦计划”以实现整个城市的数字化转型。日本政府从大局出发,着眼未来对东京都市圈进行全方位的统一规划,并出台“东京泛在计划”,在大规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全面推动信息技术广泛深入应用。首尔城市群通过制定统一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在信息基础设施、智能交通、城市管理、政府服务等方面开展信息化大平台建设与应用,促进整个城市群无障碍、一体化发展。
虽然与世界其他的城市群相比,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有一定特殊性,其基本出发点是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的问题,但这毫无影响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的价值所在,国外城市群的经验也同样值得学习和借鉴。
目前工作只是开头,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的三地信息化建设,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市石景山区工委副主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对外合作研究部主任汪礼俊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做的事情千头万绪,中央确定交通、环保、产业为三大突破口,并率先开展工作。经验表明,这三大领域工作均与信息化息息相关。如京津冀及周边交通规划需要把地理、人口、产业等信息融合支撑科学编制交通路网,正在开展的智能交通管理、一卡通交通服务、物流联运等等都需要加快信息化;京津冀环保从监测、应急联动、会商决策、监督治理、生产改进等方面都离不开信息化,北京、河北已经全面部署监测全覆盖、环保信息共享联动;正在开展的产业转移对接工作,把京津冀产业链和生产要素禀赋资源等信息拿到一个平台,让企业和产业按照市场规和政府导向有序转移,同时正在推进京津冀钢铁、装备、智能终端、食品、医药等产业协同创新和生产都基于信息作为基础,目前各项工作只是开头,还有许多事情要去做,包括正在推进的旅游产业协同、农业产品协同、物流协同等都在同步规划信息化工作。”
对京津冀信息化协同工作,汪礼俊结合国外城市群的信息化建设经验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机制组织协同方面,京津冀信息化主管部门统筹协调本省市信息化工作的基础上,要增加在中央网信办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协调的新机制,由中央网信办和协同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下,统筹相关国家部委制定推进京津冀信息化协同发展的任务和工作计划,统筹组织国家部委与京津冀三地政府衔接,加强督导和协调,可以按照“1+N”模式组织对接协调,“1”就是落实《信息化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方案》的总体对接方案,“N”就是不同部位承担的任务分别形成对接方案,要求京津冀三地政府做好落实和配合。此外,将京津冀信息化协调发展任务分成三个层次,一是国家部委牵头负责推进的工作,京津冀三地配合,二是京津冀三地联合推进的工作任务,三是京津冀自身补短板的任务,第一个层次任务纳入中央国家层面督导考核,第二个层次任务纳入京津冀三地政府联合考核,第三层次任务纳入本地政府考核。
产业协同发展方面,要支撑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协同。针对重点行业共同提升并推广“互联网+”及两化融合整体解决方案。共同推广工业云应用,促进京津冀联网协同制造,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合作,推进创新创业服务,加强电子商务领域合作,提高区域资源共享和流动效率。同时,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京津冀产业转移地图,将全球、中国、京津冀的产业链、产业相关要素资源呈现出来,促进京津冀政府决策精准转移和承接,引导相关要素聚集,引导相关企业有序转移,提高转移的针对性和效果。此外,还要加强信息消费环境保障协作。共同构建安全可信的信息消费基础环境,促进新型信息消费终端的普及。联合推动数据交易服务,建立数据资源的资产化和数据流通交换体系,促进形成京津冀一体化的数据资产交易市场。
协同联动管理方面。配合京津冀城市群定位和建设,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交流合作,推动城市空间规划、地下管廊建设、立体交通智能管理、生态环境监测和管理、人口动态管理、社会综合治理、宜居小区布局和建设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在城市群内部集约建设,城市群间相互借鉴。以交通和环境为例。建设京津冀交通运输公共管理和信息服务平台,推进三地交通出行信息共享;实现京津冀统一的交通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建设,促进三地交通运输安全畅通与应急处置联动;推动PM2.5监测、区域空气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管等专项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区域内信息共享等。同时服务中央工作联动。河北承担首都护城河作用,做出巨大努力,需要应信息化提高护城河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在信息获取上,京津冀和中央建立联动信息平台,在应急管理上通过智能化平台提高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在网上网下舆情研判上,京津冀建立联合工作平台,提高准确性和针对性。
共建服务平台方面,要实现民生服务一体化。随着产业的布局,京津冀三地工作人口交三地互性更多,北京、天津养老人口都在向河北流动,加快发展互联网环境下的公安、民政、医疗、教育、食品安全、交通服务、养老等应用创新和平台建设,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协同发展。以医疗和教育为例。推动区域医疗领域信息化设施无障碍连接,推进区域医疗系统互联互通;推动区域医疗电子信息的互信互认,包括建设互认电子病历及居民健康档案;大力发展远程医疗,提高区域医疗整体发展水平;推动区域社保无差异化服务,异地报销。积极利用远程教育,加快推进京津冀教育资源互联互通,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京津冀之间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
网络空间是现实社会关系的虚拟映射,现实中尚无法实现的一体化治理可通过信息手段在虚拟空间中得以突破,并推动现实工作顺畅行进。然而,由于传统的政府组织结构、缺少统一便捷的操作平台,安全保密成为共享壁垒等问题,直接导致京津冀信息公开不充分,办事流程难以共享,很多办事事项一旦跨地域就需要重复办理,如汽车属地管理资质、高新企业认证资质、生产过程资质互认等。因此,在信息深度共享方面要不断促进区域信息资源开发、共享与利用。探索建立三地政务数据共享目录、信息资源共享业务数据库和集群管理平台,推进政务信息共享,办事流程互通,审批结果异地互认。推动行业大数据应用,联合共建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推动数据开放对接,提高公共大数据开发利用程度。
信息基础设施方面,要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共同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布局区域性大型数据中心,提高省际电子政务外网互通性,支持建设大数据云计算中心跨省直连光纤通道,共同推动三地信息通信提速降费,提高服务质量。加强信息网络安全防护协作。推动京津冀电子认证体系实现认证结果、认证证书的信息共享和互认。支持信息安全容灾备份资源三地互换合作。推动信息网络安全应急联动体系建设,提高区域信息安全防护水平。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三地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目前,京津冀信息化协同发展面临人才不足、不均衡的问题,一是可以加快实施京津冀信息化人才交流机制,从管理人才、实施技术人才、运营人才多个层面交流挂职,加快管理能力和经验提升。二是组织相关IT企业和研发机构人才到京津冀工业企业、园区、信息化管理部门挂职,把企业和科研机构新理念、新技术带到京津冀园区、产业一线。三是按照总书记讲话精神研究提高信息化骨干人才成长、待遇举措,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培养自身队伍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