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干点无聊又无用的小事,让资本主义的逻辑被人性的逻辑微微超越。
在《一段“无聊”鲜活史》中,作者彼得·图海提到“无聊是一个非常‘有产能的情绪’”,因为,“无聊”不只让人休息,还可以神奇地诱发创意,排山倒海、源源不绝。很可惜,多数人都把无聊的时光用在了刷手机、玩游戏上,最后反而更加感到无趣又疲惫。
本期三位主角,在打发无聊上可都是一把好手。河井美咲宅在家也能给自己编出一个布鲁克林奇幻剧;西蒙·吉尔兹做出了一堆搞笑的废柴机器人;托马斯·斯维茨更是花了九个月整出台有自熔功能的烤面包机。嗯,看上去是挺幼稚还没什么实际意义,可你又不能否认,其中又有种难以抵御的游戏感。就像童年的我们,对玩具屋、变形金刚、星辰大海的征途幻想无从抗拒一样。所以,即便这是个理性主义至上的时代,也请允许我们每天抽取片刻时光,干点无聊又无用的小事,让资本主义的逻辑被人性的逻辑微微超越,从理论上的理性经济人,成为撒欢儿的熊孩子。
在贫乏的现实里创造光怪陆离的世界,她最擅长干这个。
河井美咲:欢迎来到幼稚力世界
4 月 29 日起,有“杂货界宜家”之称的丹麦品牌 Tiger,将在全球 27 个国家发售与日本艺术家河井美咲(Misaki Kawai)合作设计的杂货系列。没听说过她的名字?没关系。如果你也曾被村上隆的“幼稚力宣言”所打动,亦或欣赏草间弥生“精分”般的魔幻表达,那么这位新生代艺术大顽童,可能也会给你带来似曾相识的共鸣。
微笑的树和打架的菠萝刀
日本是一个对“Kawaii”(可爱)主题痴迷不已的国度,从药品包装盒到电视广告“Kawaii”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这种讨喜的风格容易获得好感,但很难动人。被誉为“新生代日籍艺术新星”的河井美咲,就喜欢在可爱中添加些古怪的元素,使其拥有更独特的艺术冲击力。在河井的世界里,香蕉可以引吭高歌、小房子惊慌起来圆瞪着眼、粉红的大胸妹无时无刻不在送出秋波……看上去鲜亮又“俗里俗气”的材料,到了河井手里都有了种“一本正经的游戏感”。
比较知名的例子是 2011 年她在瑞典马尔默美术馆举办的“Big Bubble”装置艺术展,当时河井用了许多在旅行途中淘来的无用杂货,譬如中国地摊专用的整张游戏牌、印度学校的草纸、尼泊尔大米袋子或是瑞典旧货市场上一些说不出用途的小玩意儿,再把它们做成稀奇古怪的宇宙空间站、打架的菠萝刀、被漂浮的牛头犬啃咬的花生等立体画面,组成了个类似于幻想中的儿童房间小世界。从异国搜集来的原本无用的材料,以独特的色彩、形状、纹理质地赋予了这个空间万花筒般的绚丽效果,让人们难以抵挡诱惑。原本打算参观一场严肃艺术展览的成年人,意外重温了场童年在游乐场才有的纯粹欢欣。
孩童般演绎成人世界的话题
在贫乏的现实里创造光怪陆离的世界,河井最擅长干的就是这个。无论是搞创作,还是平日生活,这也恰好契合了“艺术无处不在”的理念。比如河井居住的地方——电影里经常看到的布鲁克林,常常是街道清冷路人冷峻的典型“高冷范”街区,但在河井的世界中,布鲁克林却是另外一个鲜活明亮的地方。
河井住在一座五层的白色公寓中,工业风格的建筑看上去已有些年月。从起重机一样的大电梯上到五楼,一进门,就看到占满整面墙的落地窗,阳光肆无忌惮地倾泻进来,这间屋子让她觉得“仿佛置身于海边”。除了海边,她还会幻想正在和熊猫一起待在中国,或是已经在冲绳的某个洞穴里和骆驼一起生活了好几个月。做着白日梦,手底下也没停,她把想象中的人/动物画出来,再给它们一一取名字,顺道编上条生平故事,“只要我有速写本和铅笔,我就能和它们一起玩耍。”宅在家还能玩出花样来,也算是河井艺术天赋的外在体现吧。
这种“游戏精神”也是被艺术评论家、商业合作伙伴所屡屡提及的特质。她在英国记者佛朗西斯卡·加文所著的《影响我们时代的100位新锐艺术家》中回忆说,这可能与自己出生于大阪相关,在那儿“即便发生了某种不幸的或坏的事情,人们也能把它转化为有趣的故事来消化,现实就不会显得那么沉重”。
以日本传统喜剧相声闻名的大阪,就连当地人喜欢的职业棒球队阪神队获得冠军,都一定会有狂喜的球迷伴随着喝彩声从心斋桥上往道顿堀河里跳的著名景观。这种“不端着”的民风,被她直接用到了创作当中,在著名的《哭泣中的蓝皮肤胖女人》《从砖墙中突破而出的男孩》等作品里,人们在明亮的外观下能明确地捕捉到其中复杂的情感——不安、希望、渴求、逢场作戏和善解人意等。用艺术评论家的话来说,“河井坦然接受生命中所有的裂缝和面对十字路口的艰辛,并且以天真的、积极向上的方式呈现出来,让看到它的人心情立即变得明亮起来”。
这就是为何村上隆说,“‘幼稚’的力量也很强大”:以孩童般的演绎来触及成人世界的话题,即使现实有不完美之处,这种温柔的语言,依然会打动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在这个匆忙的世界里,她愿意当一根废柴。
西蒙·吉尔兹:船屋里的废柴机器人女王
再理性的人都难免有非理性的时刻,每当那时我就会想,啊,世界最好能分成两半,一半卖给实用主义资本家,另一半就留给爱做梦的人搞乌托邦。如果真有这么一天,乌托邦一定要给瑞典“废柴机器人女王”——西蒙·吉尔兹(Simone Giertz)留张通行证,因为她“并不脚踏实地”的人生,就是为理性都市人打开新世界大门的。
促进懒惰文明发展
网红走红的姿势有很多种,但西蒙红起来却是靠捣鼓些“促进懒惰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实用小发明,所以外国网友送她了个称号:“废柴机器人女王”(the queen of shitty robots)。“女王”有过很多著名的作品,比如:
直戳全天下赖床党的痛点的“打脸闹钟”:由万圣节玩具改装的打脸假手,可以对赖床症患者的面部进行360度回旋式拍(ou)击(da),不把人叫(da)醒绝不罢休。
为爱美的懒人独家定制的“烈焰唇膏机”:和“喂食机”相似的全自动机械手臂配置,堪称智能时代的时尚新主张,你先别管是不是涂成了小丑嘴,反正在西蒙看来,不用自己动手的就是好机器人。
人类有时懒得连鼓掌都想找人代劳,作为接地气儿的民间发明家,西蒙还发明了自动鼓掌机——老板的冷笑话随便讲,再也不怕没人捧场,人生需要鼓掌机,给自己一点爱。这也是她最满意的作品,集搞怪惊悚和正能量于一体。
除了发明家以外,西蒙还是一个Twitter段子手,“我的早餐机器人被评为2015年最没用的机器人之一,太棒啦~啦~啦~”“很自豪能被评为瑞典2016的超级天才(Sweden's 101 Super Talent)之一”,这句话下面她还亮出了自己小时候在马桶畅泳的照片,然后再自黑一句“其实小时候我就有这个潜质”。值得一提的是,西蒙和中国也是颇有渊源,她16岁的时候来合肥做过交换生,不仅会说中文,还曾在视频里秀了一下“吃葡萄不吐葡萄皮”。走上发明创造之路后,西蒙为了省钱经常来深圳华强北采购电子组件。
未来一切都会成真
西蒙的每个创作都散发出不正经的气息,但其实她也有严谨的一面。所有实验机器人视频发布后,西蒙都会公布自己的发明构思、原理、材料,最后还要总结产品的优缺点,甚至连失败的实验视频也被上传用来和有兴趣的技术宅们讨论——人家可是正经八百搞研究的,而不仅仅是做个搞笑网红。而且人家大学时,也是正经八百地在瑞典皇家理工学院专攻技术物理学的。本来照着这路子走下去,西蒙现在都该长成第二个《生活大爆炸》里的Amy(科学高材生)了。没想读到中途时,她嫌学的东西太无聊就辍学了。转而去了所名为“超岛”(Hyper Island)的创造性学校,这所教学形式非常自由的学校凿开了西蒙的脑洞,不但让她迷上了编程,还让她得以加入美国洛杉矶一家科技公司工程师团队。在这两处的学习经验,使得西蒙的动手能力非常强,而真正让她开始做“废柴机器人”的契机则很偶然。
西蒙有次接到个制作儿童电视节目的企划,目的是帮助小朋友了解电子的基本常识。可生硬的电路板并不能吸引小朋友们的注意力,在绞尽脑汁后西蒙想出一个点子:做个搞笑的机器人,或许是个生动的案例。后来的教学效果当然很好,西蒙也因此走上了民间发明家的“不归路”。而且她所有的机器人都有个特点──基本没用。不过即使不能真正派上用场,在制作过程中普通人也能从中窥见人工智能的有趣之处,所以西蒙乐在其中。
如今,为了专注于“废柴”机器人的研发,她辞掉在旧金山的工作,回到家乡斯德哥尔摩的一艘船屋上全职继续做研发,并且过上了“每月流量只有 500M 的日子”。偶尔“出山”参加一些Discovery、Ted等媒体的录制邀请,告诉大家如何把奇妙的想法实现出来。虽然很多西蒙的机器人还不能普及,但是就像概念派艺术家比尔·贝克(Bill Barker)说的,“未来这一切都会成真”,也许若干年后,西蒙的奇思妙想真的会改变我们的生活。
连个面包机都做不出来,征服星球的野心简直无处安放。
托马斯·斯维茨:写份银河系烤面包机制造指南
科幻小说《银河系漫游指南》中有个奇妙的情节:一位20世纪生人发现了一颗未开发星球,当地土著过着最原始的生活。这人想用科技来改变这个社会,然后自己做国王。然而很快发现,没有成熟社会资源的支撑,他连三明治都做不出来,更别提什么烤面包机等先进机器了。很多人都看过这段故事,然后一笑而过。只有英国设计师托马斯·斯维茨(Thomas Thwaites)读过后却产生出一个“无聊而疯狂”的念头,“主角虽然失败了,可生活在地球上的我有‘维基百科’,上网搜点资料做台最简单的面包机总能搞定吧。”于是他花了九个月时间,从炼钢起步DIY了一台。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托马斯的思路是:拆分一台只有基础功能的机器,以反向工程的方式倒推出制造的步骤。于是他买了市面上最便宜的烤面包机,结果发现只花了3.94英镑(约37元人民币)的机器,拆开后竟然有400多种不同的零件,由100多种材料制成。托马斯被这庞大的零件数量搞得有点懵,冷静下来后他决定采取折中的办法,他对记者回忆,“我意识到假如要完全从头开始制造一台机器,可能要花一辈子。”于是他决定精简下,只用钢、铜、云母、镍和塑料五种材料,做出最主要的部分。
那么第一个难题来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托马斯首先打电话给英国皇家矿业学院力拓集团,向高级矿物提炼部门的主席请教了炼钢的整个过程。又联系了一个铁矿厂,经过一番游说后,他从那儿拖了箱铁矿石回家。
第二个难题接着来了:怎么炼呢?无论是维基百科还是图书馆的冶金术教科书,都没有教现代人如何在没有冶炼厂的情况下炼铁。最后托马斯在某个历史科学博物馆里,找到了西方冶金学的首本教科书,照搬书中的方法炼出一堆无用的炉渣。眼看着实验就要夭折,搜资料小能手托马斯意外在网上找到了个奇葩的专利——其中提到可用微波炉代替工业熔炉,在开至最大火力熔30分钟后,托马斯终于得到了钢。
接下来是铜,托马斯跟着一位退休的地质学教授去铜矿场挖矿。听闻托马斯的“宏愿”后,惊呆的教授给了他个省事儿的建议,“还是装瓶这里的水回去吧,里面已经溶解了足够多的铜离子。”于是托马斯用这些水浇铸出了三个金属插头。
他还去了苏格兰某座山上采到云母(很好的绝缘体矿物质);镍更难获得,托马斯想方设法得到了几枚含有镍的昂贵纪念币,用一支焊炬熔化了它们。
最难的大概要数得到塑料的过程。托马斯打了大半个小时电话请求英国石油公司给他一罐原油,结果没得到任何回应。没办法,他又想到了用马铃薯淀粉做塑料,刚开始提炼工作挺成功,但等他把塑料倒进模子,放在屋子外面晒干的当口,马铃薯壳被野外的蜗牛几乎吃了个精光。几乎前功尽弃的托马斯只好找了家废电器回收站,从中“开采”到了一些废弃塑料,打碎、熔化、铸形,最终给他的面包机做出了外壳。
有自熔功能的烤面包机
就这样,一台外表磕碜的烤面包机终于做出来了,更“了不起”的是这台机器的电线还没有绝缘皮,因为伦敦皇家植物园的人态度强硬,坚决不让托马斯从橡胶树上割胶。所以当240伏特普通电流通过这些自制的铜线、插头超过五秒后,运作中的烤面包机原件就会开始熔化,“它的外壳不断渗出可疑液体,就像蛋糕上的糖霜出了差错。”不过,余温还是能把面包烤熟,所以托马斯还是觉得自己成功了。
花了九个月做了台拥有“自融”功能的烤面包机,听上去有够没用的。但托马斯在这个过程中证明,现代生活中越是简单的东西,背景越是复杂。英国《金融时报》更从中窥见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给人类带来巨大福音的明证,“我们只要掏一点点钱,就可以享受全球劳动大军的努力成果,以及一台烤面包机上累积的数个世纪的知识,这不是很美妙吗?生逢在物质如此丰富的时代何其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