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28 日至 5 月 5 日,由澳门中华民族团结促进会主办的“2016年中华民族文化周系列活动”在澳门特别行政区举行,该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七年。
澳门,这个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的都市,已经成为宣传中国多民族文化的窗口,作为两岸三地相依相连的交流平台并发挥着积极作用。
澳门中华民族团结促进会会长黄永谦说:在澳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正是我们热爱祖国的具体体现。
不一样的澳门
在澳门特别行政区,行人过马路时,车辆会远远地慢慢地停下来让你先过;走进路边摊位小吃店,摊主发自心底的热情会让你忍不住要尝一尝;最吸引你的,是这里商品的质量与价格是成正比的。整洁的环境、谦让的礼仪会让你乐在其中,达到全身心的释放……这天下午,就在这样的氛围中,三位充满艺术气息的歌手边走边唱,吸引了游客的眼球,随之出场的是穿着中国各民族服装的一群青年男女。他们手拉着手,围成一圈,边唱边跳,不时有游客参与进来一起唱一起跳……原来,这是中华民族团结促进会在向国内外游客推介中国的多民族文化。
这是正在举行的中华民族文化周系列活动之一的“各族青年手拉手·闪亮澳门”的活动现场。在中华民族团结促进会的主持下,澳门已经连续7年举办中华民族文化周系列活动(以下简称文化周)。今年有来自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大连民族大学等6所内地民族高校和台湾大仁科技大学近30个民族逾80名大学生聚集澳门,参加为期7天的文化交流活动。
活动期间,各族青年学子身着民族服装,走上澳门街头、走进澳门校园进行交流,参观基本法纪念馆、国父纪念馆和澳门科技馆,参加澳门学界五四青年节升旗仪式,同澳门市民郊游——丰富多样的活动,给这座多元文化并存的城市增添了一道别样的风景。与往年不同的是,本届文化周活动结合国家战略,以“认识澳门与国家发展的相依相连”为主题,把推动两岸三地各族青年学子加深对国家发展的责任、增进对祖国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放在了重要位置。
在4月30日“我们眼中的澳门·结伴社区”活动中,来自两岸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澳门当地学生结伴,分成多个小组走街串巷,与澳门来了个“亲密接触”。他们走进大三巴、来到新马路,感受澳门历史与现代共存、中西文化交相辉映的城市魅力。
2015年从澳门大学毕业的澳门青年何镇东,现在澳门一家律师事务所实习。他从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中华民族文化周“结伴社区”活动招募志愿者,就与其他三个朋友一起报了名。这也是他们第二次作为志愿者参加“结伴社区”活动。何镇东热情洋溢地向来自内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介绍澳门,每到一个景点,他都会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尽可能详细地为大家讲解。当大家谈起澳门回归时,何镇东说,虽然当时他在上小学,但澳门市民纷纷涌上街头热情迎接驻澳部队的画面,至今仍历历在目。
“澳门回归时我还小,不懂得回归是什么意思,只知道澳门过去是由葡萄牙统治的。但有一点我深有体会,回归前澳门的社会治安比较乱,现在已经好多了。”何镇东说。
自从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以来,澳门的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特区政府派发红包的消息经常见诸媒体。2005年“澳门历史城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这个以博彩业闻名的地区顺利实现了向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过渡。这一切,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澳门的青年一代:26岁的澳门青年余俊诗,从内地的华侨大学毕业后正在着手创业;还在读高三的石家乐,今年9月就要到位于南京的东南大学攻读工程管理专业;何镇东的哥们陆健威,锲而不舍地追逐着音乐梦想……这些年轻人亲切热情、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澳门的发展进步始终与祖国发展相依相连。来自中南民族大学的土家族学生王元先,做梦也没有想到有机会来澳门看看。曾经他去过的最远的地方,就是离家乡湖北恩施有600多公里的武汉。这次,王元先所在的中南民族大学团队是从武汉乘坐高铁抵达广州,再乘轻轨辗转珠海来到澳门的。带队老师徐其涛表示,没想到现在的高铁如此方便,上午出发下午就到达澳门了。在澳门的这些天,王元先瞪大眼睛希望多看一些与家乡不同的地方。坐在大巴车上,他的眼睛始终注视着窗外,因为他要把在澳门所看到的一切,带回去与同学和家人分享。
我们都是一家人
来自西南民族大学的伊力都斯·热合木江是维吾尔族。作为音乐专业的大三学生,在本次文化周活动中他多次为大家表演。他的演出激情四射,总能带动现场气氛。4月28日晚上的“破冰”活动中,黄永谦会长特意将他和另外一名来自西北民族大学的维吾尔族同学阿力木江·艾莎请到台上,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
阿力木江、伊力都斯的家乡分别在新疆和田、伊犁,为更好地与大家交流,到澳门之前,他们专门从书本上了解了澳门的历史。“这个地方被葡萄牙人统治将近450年,回归祖国还不到20年,但澳门同胞仍然坚守着中华文化的命脉。我和澳门朋友可以互相学习对方的优点,这也是我此行的最大收获。”伊力都斯如是说。
这次,伊力都斯不仅认识了澳门朋友,而且还结交了很多台湾朋友,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台湾朋友用普通话就能交流,非常方便。4月30日的“中华大学堂”活动中,大家来到位于澳门文第士街的国父纪念馆,站在孙中山铜像面前认真听取“孙中山先生与澳门”的故事。随后,两岸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了交流。即便触及到较为“敏感”的话题,他们也能够做到互相表达各自观点,畅谈自己的真实看法,而不存在丝毫的尴尬——这样的交流总是坦诚的。
台湾大仁科技大学大二学生简冠晖是台湾地区少数民族排湾人。他的家乡位于台湾最南端的屏东县,据他介绍那里的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人们仍然保留着较为传统的生活习俗。这次活动中,简冠晖身着约有6公斤重的民族服饰,跳起舞来有些吃力,但他那别具一格的服装总能吸引大家的眼球。他还向大家介绍,排湾人服饰上的装饰品如琉璃珠、兽骨、兽牙和贝壳等,都是一针一线手工缝制的。这些不同的装饰品,象征不同的意义。
经过几天的交流,简冠晖也结识了很多来自祖国大陆的少数民族朋友。“我至少交了10个朋友,他们分别是蒙古族、土家族、回族、维吾尔族、苗族、壮族、藏族等不同的民族。”至今尚未去过内地的简冠晖表示,希望有机会去这些少数民族朋友家做客。
30个民族、7个地方,只为在同一时间相聚在同一个地方。7天的朝夕相处,让这些少数民族青年学子互相建立了友谊,加深了对祖国的认同感。或许,唯有交流才是阻断隔阂的最有效途径。正如伊力都斯所感言:“别看我们穿着不同的民族服装,但我们都是一家人。”
青年要增强对国家发展的责任与担当
每天的日程结束后,文化周的志愿者服务团队都要聚集在一起,开一个例行的工作会议。有时,会议要进行到半夜一两点才会结束,但第二天他们一大早起床就开始继续为大家服务。
吴颖去年参加了文化周的志愿者服务工作,今年作为中华民族团结促进会的秘书,第二次投入到文化周服务工作当中。从筹备到对接以及活动方案的落实,为了使活动日程尽可能顺利进行,不出差错,文化周开始之前,她都会一遍又一遍地确认和对接,如“树木树人·绿悠游”和“民族文化满校园”等活动需要向澳门社会公开招募参与者,她根据搜集到的信息一个个打电话确认。尽管这些繁琐的工作令人身心疲惫,但她依然觉得收获大于付出。她说,参加文化周活动的学生们给她的每一个微笑、每一句肯定的话语,都是她坚持下来的动力。
5月2日下午,在“闪亮澳门”民族歌曲快闪上演之前,出现了令人十分感动的一幕:本次活动的民族交流大使施朗明是个失去双臂的澳门青年,维吾尔族同学伊力都斯亲手将烙饼喂给施朗明,场面十分温馨。这一画面也恰好被吴颖看到,并深深地感染了她。她说:“在中西文化汇聚的澳门,除了别样的文化,你还能看到人与人之间爱的传递。这是我值得为他们付出的最好的理由吧。”
同吴颖一样,正在澳门大学攻读法学硕士的赵星也是第二次参与文化周的服务工作。她是一名来自内地的学生。为更好地服务大家,她把有关55个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全都了解了一遍。这使她很快与各族学生们打成一片,并且在同他们相处的过程中,赵星对少数民族又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有次我去一个澳门人家里做客,他们家的小孩问我什么是民族?我回答,民族就是在文化、语言、历史或宗教方面与其他人群在客观上有所区分的人,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我还把各个民族的图片拿给小孩看,他感到十分好奇。当时,我觉得这就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赵星对记者说。
黄永谦会长也是个十分忙碌的人。文化周活动期间,他经常到深夜还在与工作人员电话沟通工作。把促进民族团结的事业嫁接到澳门,让它在这里落地生根,黄永谦会长的努力功不可没。而这正源于他发自内心的家国情怀。他曾经多次来内地民族地区考察,对民族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情况有了真实的了解和认识。
黄永谦表示,通过举办文化周活动,可以让各族青年增强对国家发展的责任与担当! (责编 增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