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国民族

悠然自得地 享受艺术

作者:未知

“可能你看起来我们不火了,但是无所谓。做艺术要对得起良心,对真正本土、民族的东西负责,不能乱来。”——曲比哈布

文/本刊记者 金向德

2015年岁末,曲比哈布在北京举办了个人油画展,这是他继2014年在家乡大凉山举办油画展以来的第二次个展。观展后的著名彝族诗人吉狄马加评论说:他是“我们诺苏彝人生命灵魂高地的重要艺术家之一”。

从音乐到绘画,曲比哈布作为知名音乐组合彝人制造的主创,无疑是个有着强大梦想的理想主义者。如今的他,已经剪掉过去的长发,竖起一头酷酷的短发,仍然穿着时尚、活力十足,并且多了一份成熟。

曾经的光环,曾经的失落,都已经飘散如烟。按曲比哈布的话说,人生的经历也不过如此,没有必要总是站在风口浪尖,但是对艺术真谛的渴望与追求,是永远不能放弃的。

如今,他谈到的不只是音乐,还有绘画等艺术形式以及它们背后的艺术信念。

让世界看见中国艺术的魅力

2003年,彝人制造获得第九届全球华语音乐榜中榜最受欢迎媒体推荐奖组合奖。虽然过去多年,但曲比哈布仍然清楚地记得自己当时发表的获奖感言:“中国是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国家,56个民族和谐相处,百花齐放的艺术永远挖掘不尽。我们应当注重挖掘自己的东西,可能很多年以后外国人会向我们学习。让世界听见中国的声音,让世界感受中国艺术的魅力。”曲比哈布说,感言不仅代表了他个人的内心意愿,而且也是彝人制造这么多年始终坚持和努力的方向。

彝人制造的音乐一开始就立足于原始而纯朴的民族文化,他们的歌声中透着源自大凉山彝族的基因。美国MTV音乐台的国际总裁曾评价他们的歌声是“中国最美的声音”,这绝对不是虚张声势。在唱片业并不景气的2000年代初期,彝人制造的音乐受人追捧,连续多年保持了每年推出一张新专辑的纪录,并且逐步占据唱片业的主角地位。在那个港台音乐充斥乐坛的年代,彝人制造能够做到独树一帜,依靠的正是那融入他们血液里的民族气质。

“我从小喜欢唱歌。在我的家乡四川凉山,走到哪里都能听到彝族人的歌声。他们在田野里劳作时要唱歌,婚丧嫁娶时要唱歌,没事闲时也要哼上两曲,音乐布满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曲比哈布说。

曲比哈布的家乡是四川凉山的美姑县,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大凉山高耸连绵,世居于此的彝族人以山为根,养成了桀骜不驯的民族性格。同时,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滋养了有着本民族语言文字和原始宗教信仰的彝族文化。群山环抱的美姑县,据说因盛产美女而得名。多年来,从这里走出了彝人制造、山鹰乐队、曲比阿乌等声名远扬的彝族音乐家。他们展现的不仅是彝族人的形象,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最本真的中国符号。

近年来的中国流行音乐界风起云涌,变幻莫测。“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新的偶像、新的组合诞生,但真正能够代表中国本土音乐风格的作品甚少。”如何让大家认识到中国本土音乐艺术的真谛,这是曲比哈布最关心的。

正式出道前,酷爱音乐的曲比哈布就曾和自己的弟弟曲比哈日以及另一位彝族兄弟组成乐队,在家乡走街串巷进行表演。当时,曲比哈布刚接触港台流行音乐,按耐不住内心的冲动,将其中的流行元素嫁接到彝族音乐当中,创作出多首脍炙人口的彝语歌曲。当他们的音乐作品在彝族地区小有名气之时,这些彝族男孩的第一位伯乐——时任凉山彝族自治州副州长的巴莫尔哈出现了。在这位热爱民族文化的彝族长者帮助下,他们于1997年推出首张专辑《传说中的英雄》。这张纯彝语录制的专辑很快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三个彝族小伙子天籁般的无伴奏和声,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少数民族原创音乐的魅力。

此后,他们来到北京寻求音乐梦想,经历无数坎坷,最终功成名就。从2000年代初期开始,彝人制造陆续出现在各大舞台上,逐渐成为公众视线的焦点,他们陆续推出的《乞爱者》、《我要你》、《妈妈》等曲目渐渐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

为创造具有真正艺术价值的音乐,彝人制造以深厚的彝族文化为根基,不断吸收各种现代流行音乐的元素,走出了一条民族与时尚完美融合的道路。曲比哈布说,他们的音乐可以用“民族与流行、古典与现代、原始与前卫”来概括。的确,无论彝人制造在2000年代发表的几张专辑,还是经过沉淀后于2011年推出的专辑《回归》,都保持了一贯的民族与时尚风格。尤其是专辑《回归》当中充满了回归原始与质朴的情愫。这是曲比哈布内心中想要实现返璞归真的极致表现,也是他最希望世人看到的中国艺术的真正魅力。“可能你看起来我们不火了,但是无所谓。做艺术要对得起良心,对真正本土、民族的东西负责,不能乱来。”曲比哈布说。

从真情实感中寻找艺术真谛

作为生活再现的音乐,必须承载创作者心中有感而发的情感。独特的视角、细腻的情感、恰当的表达、优美的旋律,这是能够打动人心的音乐所必须具备的特质。如今,彝人制造已经足足打拼了20个年头,曾经年少轻狂的男孩也已成长为积累相当阅历的中年人。对亲情、友情、爱情等各种情感,他们已经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再加上,彝族人天生具有的艺术敏感性,让他们越来越接近艺术的真谛。

从上一张专辑《回归》推出至今,彝人制造将近有5年的沉淀。曲比哈布说,这期间他们除了参加一些大型文

艺演出外,几乎没怎么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这为他们恢复平静、感悟真情提供了难得的契机。5年中,曲比哈布、曲比哈日和吉里日曰都各自组建了家庭。曲比哈布还娶了个温柔贤惠且精明能干的朝鲜族姑娘。她从事话剧编导工作,在生活上是曲比哈布的伴侣,在事业上是能够与他探讨艺术创作的伙伴。

最近,曲比哈布打算推出一张诠释人生感悟的音乐专辑,专辑的名称定为《简单活“哲”》。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奇特的名字?曲比哈布说:“我希望用音乐表达一种人生境界,简简单单、平平淡淡,那才是最为纯净的生活哲理。”

可以看出,无论是筹备当中的《简单活“哲”》,还是过去的代表作品,彝人制造的音乐始终把吐露真情实感放在了第一位。曾经红遍大江南北的那一首《妈妈》,就唱出了远在他乡的游子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之情:“……妈妈,耶,永远慈祥美丽的妈妈。你是我心中永远不灭的火把,黑夜里我不会迷失方向。妈妈,我真的不想让你失望妈妈,因为我的梦想在远方啊……”朴实无华的歌词流淌着引起人类共鸣的真情实感,其中同样蕴含着曲比哈布所要表达的艺术之魂。

除了忙音乐,这几年曲比哈布又多了一个涉足的领域,那就是绘画。毕业于四川美院的他,很多年以前就开始拿起画笔“重操旧业”,并颇有一番成就。2014年和2015年,曲比哈布分别在家乡凉山和北京举办个人油画作品展,社会反响强烈。

与他的音乐一样,曲比哈布的油画作品同样流露着最为真挚的艺术情感:以代表彝族传统文化符号的红、黑、黄色为主基调,描绘儿时记忆中彝族人的喜怒哀乐。在《火塘·温暖》和《火塘印象》等系列作品当中,围坐在火塘旁流露出悲喜表情的人们,其实都是曲比哈布的“家人”。至于为何能将画面当中的人物表现得如此真实,曲比哈布说他的每首歌都是一幅画,每幅画都是一首歌。这,就是艺术之间的通感。

“我希望做出来的东西像拳头一样有轮廓,多年以后依然挺立。所以,我宁愿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地方,给自己找一片净土,把艺术的生命力延长下去。”当下的曲比哈布,没有像从前彝人制造最火时那般受人追捧与关注,也正因此,他可以不慌不忙、悠然自得地享受艺术。 (责编 增林)


 

悠然自得地 享受艺术

有一种庄稼叫文学

能为牧民办点实在事,真的很有意义

做民族工作的人就是爱较真

裕固家园的全域旅游

答好牧民出的“作业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