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国民族

丝路上的骏马传奇

作者:未知

马,既是人类必不可少的交通运输工具,也是人类的忠实朋友。古往今来,丝绸之路上关于骏马的话题,说不完,道不尽,绵绵延续。

文/马新芳 马元丽

汗血宝马和龙马精神

中国对汗血马的最早记录是在2100年前的西汉。汉初白登之战时,汉高祖刘邦率30万大军被凶悍勇猛的匈奴骑兵所困。这给汉高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当时,汗血宝马正是匈奴骑兵的主要坐骑。

汉武帝刘彻继承了文景之治的帝国大业,16岁登基当皇帝,雄心勃勃励精图治,立志再创大汉王朝辉煌。然而,他却面临着西北边境上匈奴的侵扰。由于匈奴骑兵的快速机动性以及马背上娴熟的弓箭技术,使汉帝国在常年的战争中屡战屡败。

对此,汉代御史大夫晁错这样分析:匈奴地形、战术与中原不同。上坡下山,跨越溪流,平原上的马不适应;道路险峻,而且要在奔驰中射击,大汉的骑兵也不适应。而匈奴这个马背上的民族,依仗着对戈壁大漠草原的适应性,可快速出击,可迅速撤退。匈奴全民皆骑兵,从孩提起就骑马驰骋于大漠草原。对此,汉武帝登基后,一方面实施移民戍边、寓兵于农的政策,从内地移民10万到西北边疆,建设防御屏障;另一方面,从草原牧区征集选调战马,大力强化骑兵队伍建设。然而,要想组建与匈奴相抗衡的骑兵部队,还需英勇善战的西域骏马。而西域汗血马,就成为最为理想的宝马良驹。

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时,就把寻求宝马良驹作为重要的使命之一。“大宛在匈奴西南……多善马,马汗血。”这是史书中关于汗血宝马最早的记录。历史上的大宛国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境内,历来以出产良马闻名。土库曼斯坦的阿哈尔捷金马驯养历史最久,被视为汗血宝马的发源地。阿哈尔捷金马属热血马,彪悍威强,体态优美,具有惊人的速度和耐力。因此,历史上许多国家都将其作为御用马匹,成吉思汗等许多帝王也曾以这种马为坐骑。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的关于西域大宛国汗血宝马的信息,使汉武帝渴望得到宝马的欲望更加强烈了。

根据张骞的报告,汉武帝派出大规模使团,携黄金两千斤和一匹纯金制作的马前往西域大宛国都城,欲重金购买汗血宝马。然而,大宛国王不但拒绝了汉王朝的要求,还令军队追杀汉朝使团,抢走了金马。汉武帝接报后大怒,宣称“敢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发誓要得到汗血马,并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8月派李广利率军队远征大宛国。由于战线太长,后勤供给困难,远征军人困马乏,最后彻底溃败。

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汉武帝再次组织远征军讨伐大宛,以得到汗血马,重振大汉王朝雄风。终于,汉朝军队长驱直入内外交困的大宛国,获得大宛良马几十匹。大宛俯首称臣与汉朝结盟并约定每年进贡汗血马两匹。于是,长安城里修建起了御马厩,精心饲养汗血宝马。

汉武帝如愿获得汗血马,格外欣喜,特命司马相如等创作诗赋《天马歌》。

《天马歌》以豪迈雄健的笔法和流畅灵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想像中的天马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大汉王朝经过六七十年休养生息之后的强盛和腾飞。最后一句“谁能匹敌啊以龙为友”点明了主题,也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龙马精神”的传承。

龙马是古代传说中像龙一样的骏马,“龙马精神”则象征着豪迈的民族气节。中华民族一直自诩“龙的传人”,素以“龙马精神”体现中国人的泱泱气节。

引进了西域汗血宝马的汉朝骑兵,快速作战能力也得到了大大提升,战斗力大增,为彻底击溃匈奴的入侵发挥了重要作用。

汉文帝退还千里马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杜甫诗中的“胡马”,便是2000多年奔驰在丝绸之路上的西域大宛汗血宝马。它也一直是中国人的珍爱,谱写了数不清的传奇。其中,就有汉文帝退还千里马的故事。

文景之治是我国历史上汉唐盛世的第一个巅峰,而汉文帝刘桓就是其开创者。以德治国、节俭倡廉的汉文帝,对外维护睦邻友好关系,对内倡导廉洁反对腐败。据说,当时皇宫内的生活十分节俭,太后及宫内所有人员衣服没有增添;公务车也没有添置;叫停楼堂馆所建设,帷帐不施文绣;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禁止收受礼品。由此,国家兴起廉洁之风,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净化了社会风气。汉文帝倡导德政,率先垂范:在给自己修建位于西安白鹿原的霸陵时,下令全用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 反对厚葬,不起坟;在母亲薄太后患病卧床不起的三年中,每天都看望母亲,常常不眠不休地陪伴,凡是御医送来的汤药都要亲口尝过,冷热相宜才放心让母亲服用,成为中华民族孝道的表率—— “二十四孝”中的第二孝;推广大孝大爱于天下,登基后发的第二道圣旨“就是赈穷、养老”,“8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赐给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必须由县官亲自送达。”对此,司马迁盛赞“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

《资治通鉴·汉纪五》记载了汉文帝退还进贡的宝马的故事:有人向汉文帝进献一匹可以日行千里、飞驰如电的千里马,这样漂亮的宝马他自然十分喜爱。但是,他又对臣子们说:我出行的时候,有仪仗队在前面引导,后边又跟着负责保卫的武士车队。即便是出去巡视的时候,不过一天走50里就歇息;出征行军,一天也不过走30里就停下来了。我骑着这样的千里马,独自一人跑在前面,将要往哪儿跑呢?于是,他很快下了诏令,拒绝接受这匹宝贵的千里马。

这道诏书被誉为“中国历史上倡廉第一诏”,多为后世人称颂。故钱时在《两汉笔记》中赞道:“人主之好恶,风俗之枢机也。文帝始即位而却千里马,天下闻之,孰敢有不正伺吾便者哉。” 汉文帝昭示廉洁于天下,这匹千里马退得好!

也正因为如此,国泰民安的文景之治才得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如今,古都西安的龙首塬上、渭河之滨,分布着西安经济开发区、西安农业科技开发区、西安国际港务区等,乃西安现代化发展的重点区域。这里的街道,分别被命名为“文景路”、“文景一路”至“文景十二路”。

前秦皇帝苻坚的《止马诗》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时期。当时的东晋王朝偏安一隅,匈奴、鲜卑、氐、羌、羯等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建立政权。苻坚在长安城建立前秦王朝,成为思想开放、胸襟开阔的一代明君。

苻坚统一北部中国后,一方面全力安定四方、恢复民生和生产,另一方面积极准备灭晋,力求统一全中国。中原出现了自东汉后近200年未曾有过的和平繁荣景象,关陇地区社会安定,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长安也成为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从长安到各州的道路两旁都种上了槐树、柳树,每20里设一个亭子,每40里设一个驿站,沿途有饮食供应,行商走贩络绎不绝。期间,西域十几个国家向苻坚朝贡。其中,大宛国献上的天马千里驹都是汗血、朱鬣、五色、凤膺、麟身等名贵品种。为此,苻坚告诉文武百官:“我想起汉文帝时退回大宛所献的千里马,被后世所称道。现在大宛所献的千里马,也要全部退回。我这样做,是怀念前代贤王,效法古人之举!以表示我没有索取的欲望。”

苻坚效仿汉文帝返还西域大宛使臣贡献的汗血天马,且令百官做《止马诗》。使者将汗血马连同《止马诗》送到西域大宛等国,体现了苻坚的高瞻远瞩。

由于苻坚秉承开明开放的政策,前秦版图“东极沧海,西并龟兹,南包襄阳,北尽沙漠”,并与西域各国建立了良好的睦邻关系,“三年一贡,九年一朝”。

歌舞升平中的西域骏马

马曾大量用于宫廷贵族的社交和娱乐活动中,舞马就是最为精彩的项目之一。舞马活动兴起于汉末的三国时期,兴盛于唐代天宝年,唐玄宗年间最为兴盛。

舞马是指经过驯练的马按照音乐节拍舞蹈,也指能舞蹈的马。其流畅洒脱的表演,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艺术性。舞马难以从体质较弱的中原土产马中选出,而主要来自于西域出产良马的草原地区。宋膺 《异物志》描绘道:“大宛马,有肉角数寸,或有解人语及知音舞与鼓节相应者。”西域大宛马具有健美的体型、较高的协调性、较强的耐力,并且善解人意,音乐感强,可被驯为优秀的舞马。

在唐代,驯马舞蹈已达到了较高水平。唐人郑处诲写的笔记《明皇杂录》中记载,玄宗曾经命人训练舞马“四百蹄”,即一百匹。这些舞马用绣花的绸缎、金银络头和珠玉装饰。当舞马的表演到达高潮时,他命壮士举一榻,让马在榻上起舞,而穿淡黄衫、系玉带的少年乐工则立于左右前后。唐玄宗时,宫中养了好几百匹舞马,汗血马是其中的佼佼者。李隆基经常观看舞马表演并亲自驯马,每逢农历八月五日玄宗生日时兴庆宫都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并以舞马助兴。此时的舞马披金戴银,在《倾杯乐》的乐曲中,翩翩起舞。一曲结束之后,舞马会衔着地上乘满酒的酒杯到皇帝面前祝寿。唐朝文人也曾写下许多有关舞马的诗词:“屈膝衔杯赴节,倾心献寿无疆”、“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掉尾醉如泥”……

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村唐代窑藏出土了舞马衔杯纹银壶,其舞马衔杯造型正是当时祝寿情景的真实再现。这是以中亚揲捶工艺制作、具有西域游牧民族风格的银壶,腹部两侧以模压手法各锤出一幅凸起的骏马图像,身躯健硕,长鬃披颈,前肢蹦直,后肢弯曲下蹲,其上扬的马尾和颈部飘动的绶带显示出十足的动感。这应该是一匹正在舞蹈的大宛马。

中国古代舞马的初衷纯粹是娱乐性的。然而,却也有过意想不到的效果:作战中,一支由汗血马组成的汉朝骑兵部队上阵,久经训练的汗血马以为这是表演的舞台,潇洒地跑起了舞步。对方骑兵胯下矮小的蒙古马,见高大挺拔的汗血马迈着欢快、整齐的步伐迎面扑来,一下子全懵了,不知如何迎敌,阵脚大乱不战自溃。

“昭陵六骏”

说起西域骏马,最有名的莫过于唐代的“昭陵六骏”,即陕西礼泉县九嵕山上唐太宗昭陵北阙前的6块骏马浮雕石刻。这组石刻立于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分别表现了唐太宗在开创唐帝国重大战役中的6匹乘骑雄姿。

西北大学葛承雍教授从1996年开始研究昭陵六骏的来源,他以突厥语作为突破口,分析了贞观年间唐帝国外域贡马、俘获战马、互市买马和隋宫厩马等四条不同途径进入中原的“胡马”,从马种学上分析了昭陵六骏的产地,在骏马类型、体质结构、杂交特点及外观造型诸方面缜密论证。他认为,昭陵六骏大都来自西域大宛等诸国。

骏马“特勒骠”,是武德二年十一月至次年四月李世民消灭割据马邑(今山西朔县境)的刘武周势力收复河东失地时的坐骑。骑着“特勒骠”,他曾一天急追二百多里地,交战数十次,一天连打八次硬仗。“特勒骠”载着李世民驰骋汾晋,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 李世民称赞它:“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入险摧敌,乘危济难。”

石刻“特勒骠”体形健壮,腹小腿长,属西域名马。“特勒”是突厥汗国的高级官号之一, 唐太宗以突厥“特勒”来命名自己的坐骑,不仅仅是赞扬骏马,更重要的是以此赞美英雄、炫耀战绩。

“飒露紫”是李世民东征洛阳时的坐骑。唐武德三年,在洛阳邙山的一次交战中,战马“飒露紫”被一箭射中而毙命。李世民为表彰“飒露紫”的英勇行为,特命将其倒毙的瞬间刻于石屏上。石刻上的“飒露紫”垂首偎人,眼神低沉,臀部稍微后坐,显得疲倦无力,箭伤剧烈的疼痛全身抽搐。在它身旁的丘行恭,右手拔箭,左手抚摸着“飒露紫”, 依依不舍的情感跃然石上,使观者无不动容。

“什伐赤”是李世民在洛阳城外、武牢关前作战时的坐骑。激烈战斗中,“什伐赤”身中五箭,而且都在臀部。所以,石刻“什伐赤”呈带箭飞奔的形象。

来自西域的骏马“青骓”苍白杂色,是李世民和窦建德在洛阳武牢关交战时的坐骑。武牢关大战,载着李世民的“青骓”虽身中五箭而不停蹄。石刻“青骓”飞奔的状态,显示出枪林弹雨中驰骋的英姿。武牢关之战,是唐朝统一战争中的关键性战役。

“拳毛騧”是李世民武德四年十二月至次年三月平定河北时所乘的一匹战马,在初唐平乱中立下大功。武德四年十二月,李世民又一次出征,坐骑“拳毛騧”身中九箭战死阵前。

“白蹄乌”是武德元年李世民与薛仁杲在浅水原(今陕西长武县东北)作战时的坐骑,也曾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马功劳。

诗情画意中的汗血马

到了唐代,人们对于骏马尤其是优良大宛汗血马的追求,已达到了狂热与痴迷的程度。对骏马驰骋之神速、挺拔之俊美的喜爱,在诗词绘画等文学艺术作品表现甚多。唐以后,开始有独立的骏马画,并渐渐自成体系。

宋代著名画家李公麟的《五马图》,描绘的是五匹西域进贡给北宋朝廷的骏马和牵马的西域少数民族人物形象。《五马图》依次为凤头骢、锦膊骢、好头赤、照夜白、满川花,皆为雄马,各由一名奚官(养马官,多由胡人充当)牵引。每匹马后有宋黄庭坚题字,谓马之年龄、进贡时间、马名等。

“祗残邺城不日得,独任朔方无限功。京师皆骑汗血马,回纥喂肉蒲萄宫。”杜甫在《洗兵马》中,描述了唐长安城处处可见汗血马的景象,肯定和赞扬了当时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会同西域回纥、大食军队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的功绩。

历代的诗词、绘画、石刻等以不同的艺术形式,使西域骏马威武、神奇的形象流传千古,不断巩固了其在中华文化中的特殊地位,留下了西域与中华民族经济文化交融的光辉篇章。西域骏马奔驰在丝绸之路上,印证着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灿烂多姿文化的辉煌。

茶马互市

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源源不断,西域骏马也随之进入中原,深受历代朝廷和民间的喜爱。

唐开元以后,天下安定太平。各国的名马因为边关重新开放而不断输入。宫内御马圈内集聚着“飞黄”、“照夜”、“浮云”等各地宝马。这些御马筋骨健壮,毛色奇特,长相特殊,都有厚厚的蹄甲。骑着它们逾隘跨险,可以随着你的心意奔跑跳跃,就像奏乐一样有节奏。

西域骏马通过丝绸之路大批进入中原,有个逐步演变的过程。起初,以西域诸国向中原朝廷进贡为主,随后双边贸易与进贡并举。进贡大多为上等精品马匹,贸易为不同档次的马匹;进贡侧重品质,贸易突出批量。贸易又分为官办贸易和民间贸易,简称“官市”和“民市”。唐朝回鹘与朝廷每年以大量的马匹换取唐绢,多达数十万匹。唐玄宗开元年间,长安官府曾经“发使及典缣等,大赉缯锦,将于石国和市犬马”。同期,突厥突骑施可汗苏禄,就曾经派遣牙官送马1000匹到中原进行互市贸易。

互市的形式是以西域的马匹换取唐朝的绢帛,当时绢马贸易的比价是马一匹易绢四十匹。马价明显高于市场价格,而官府不得不以较高代价进行绢马贸易,这已成为唐代后期财政上的负担。唐德宗曾经以帛10万匹、金银10万两偿还回鹘马价;唐文宗太和元年(公元827年),中央政府支付回鹘马价绢达20万匹;太和三年(公元829年)正月,唐朝又支付回鹘马价绢23万匹。史称回鹘“岁送马十万匹,(唐)酬以缣帛百余万匹”,使唐朝“财力屈竭,岁负马价”。

明朝马市极盛,曾向西北少数民族颁发经营许可证—— “茶马金牌”,作为茶马贸易牌照。明政府以布帛、茶叶与“西蕃”诸部交换马,实行“以茶易马”的戍边制夷政策。茶马互市的主要目的是维护西部边境和西域的稳定,促进中原与诸蕃之间的经济交流。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总结道:“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西北地区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是历朝历代的共识。

茶马互市的“民市”是通过民间经纪人进行。古时称经纪人为“牙人”、“牙家”,如马匹交易的经纪人被称为 “马牙家”。《太平广纪》记载:唐懿宗想购买良马,特派人联系马牙家,很快买到两匹价值昂贵的骏马。

西安作为大西北的物资集散地、连接西北少数民族与内地的桥梁,马市自明代洪武年以后,已形成为回族传统经营行业,回族马牙家达三百多名。每逢马市开场之日,“蛮马之来,他货亦至”, 熙熙攘攘有“马牙家”专门引导进行贸易,“平价交市”。每次上市的马匹三四万头,其中以藏马、蒙古马为主,蒙古马每次一来就是七八百匹。马市成为沟通内地与西北生产生活资料交流的重要渠道,对促进各族人民的共同繁荣发展发挥过很大作用。 (责编 增林)




李公麟《五马图》之一


韩斡画作《 圉人呈马图》


石刻“什伐赤”骏马

 

悠然自得地 享受艺术

有一种庄稼叫文学

能为牧民办点实在事,真的很有意义

做民族工作的人就是爱较真

裕固家园的全域旅游

答好牧民出的“作业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