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国民族

一段援疆路 永世民族情

作者:未知

文 /本刊记者 许鑫 

千里葡萄长廊,串串珍珠般的葡萄,令人垂涎欲滴;亚克西嘛,声声热情而羞涩的召唤,从扇扇敞开的大门里传出……

艾提卡大巴扎,玫瑰花和烤包子的香味,四处弥漫。激扬的麦西来甫乐曲响起,一瞬之间,不知从哪里就冒出来一群长须飘飘的维吾尔族老人,像年轻的巴郎子一样,欢唱着,欢舞着,周围是一群身着绚丽艾德莱斯绸长裙的“古丽”……

陈锐军也随之手舞足蹈,下意识猛一蹬脚醒过来。灯亮了,身旁的妻子睁着惺忪的睡眼望着他。床头的时钟显示:2016年2月27日,凌晨5点。“2月26日,十四师昆玉市揭牌成立,成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县级城市。作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行师市合一管理的第九座城市,昆玉市的成立标志着兵团城镇化进程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头天晚上,一条关于南疆和兵团十四师建市的新闻,让陈锐军再次梦回和田。

自从2010年援疆结束回京,陈锐军的梦,常常与新疆、与和田、与兵团相关。天山雪松、绿洲白杨、戈壁红柳、大漠胡杨,边地团场、高原哨所、葡萄长廊、和田美玉……在离开新疆后的几年里,这些熟悉的人或风物常在暗夜里悄然入梦。这种感觉,令人温暖而又伤感。

陈锐军知道,和田、兵团总让他魂牵梦萦。二月,春色还在京城的树梢上孕育。阳光和煦,风清云舒,正是一年最好的时节。而在和田,陈锐军曾工作生活一年半的南疆地区,艰苦的日子才刚刚拉开帷幕。和田每年浮尘扬尘天气达220天,其中60天有沙尘暴。沙尘暴,俨然已演绎成当地另一个春天的象征。

人,已经回到京城;心,却时常牵挂着和田——这片他曾经用心抚摸过的地方。陈锐军的人生阅历,因为曾经援疆兵团,而变得更加厚重,与众不同。

结缘新疆

陈锐军和新疆,注定有缘。父亲陈长林是个有着浓重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当年,高中毕业已经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他,因为家境贫寒,没钱上学。身为长子的他,只能忍痛放弃学业,打些零工贴补家用。街道办事处知道后,主动联系帮着推荐工作,第一份工作就是去新疆自治区公安厅工作。父亲非常高兴,可是爷爷奶奶却强烈反对,一家人好不容易刚刚团聚,就让儿子跑到四千公里以外的新疆,真的放心不下。这一次,身为孝子的父亲,与新疆擦肩而过,而是在街道办推荐的西安昆仑机械厂工作了一辈子。儿子陈锐军也就成了“昆仑子弟”。锐军的弟弟名叫铭军,一听兄弟俩的名字,就知道父母对他们寄予了什么样的期望。光荣从军、保家卫国——那个年代,是很多人的梦想和追求。父母也多次提及,希望兄弟俩有机会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广阔天地有一番作为。

多年以后,当长子“昆仑子弟”锐军援疆来到昆仑山下,父亲方才顿悟,原来自己的新疆梦、昆仑缘,当年其实早已埋下了伏笔。如今,梦终成真。

所以,当得知时任中建发展公司纪委书记的儿子锐军,被组织上选派到兵团参加援疆的时候,父亲在电话那头激动地说:“好啊好啊,终于有机会,为全家圆梦了!”

2008年9月11日,陈锐军与中央组织部第六批320多名援疆干部一起,在鲜花、笑脸和掌声中,从首都北京出发,直飞乌鲁木齐。

出发前一晚,陈锐军兴奋得没有睡好觉。虽然援疆是他梦寐以求的工作愿望,但是,家里很多事情,让他放不下心。两个女儿,一个即将高考,一个即将小升初,正是关键时期。长期与他们共同生活的岳父腿有残疾,也需要人照顾。想想援疆一年半的时间,全部家务的重担,都要落在妻子一个人肩上,陈锐军感到深深的歉疚。

妻子在帮他做最后的行李检查,忙碌了一天的她,脸上没有带出丝毫让他为难的表情。妻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听说组织上安排丈夫去援疆,非常坚定地支持他:“放心去吧,家里有我呢。”

两个懂事的女儿晚饭后还特意帮助妈妈洗碗扫地,干些家务,用实际行动告诉爸爸:“放心,我们会帮妈妈看好家”。

看着多年来相濡以沫的妻子和两个可爱的女儿,陈锐军的心情非常复杂。但心中的梦想、肩负的使命,又容不得他有丝毫的犹豫。

“如今回想起来,我还是要非常非常感谢自己的家人。正是因为她们默默的、坚强的支持,才让我鼓足勇气,义无反顾地走上援疆之路!”

那个夜晚,陈锐军在援疆日记上写下了这么一段文字:出发!向着西域,向着南疆,向着使命召唤的方向!

援疆干部的壮志豪情

按照中组部和兵团党委的统一安排,陈锐军被安排去兵团十四师,担任师党委常委、副师长,分工负责基本建设、环保、房产、招商引资、旅游、安全生产、外事、民政、社区、教育、中建总公司对口支援十四师的协调工作;分管建设局、环保局、房产管理局、设计院、质量监督站、旅游局、安全生产办公室、外事办、侨办、民政局等。

初到兵团的陈锐军,看到自己的分工,着实吓了一跳。198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无机材料专业的他,虽然从事过建材设计、党群管理、纪检监察和企业文化建设等工作,可是要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一下子分管这么多从未涉及过领域的工作,心里还真没底,一连几天都没能睡个踏实觉。

陈锐军没有退缩:这段经历是心灵的洗礼,是丰富人生、奉献边疆的一次难得机遇。他努力思考着,如何加强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实际,尽快在实践中学习,尽快进入和适应角色。他要求自己“牢记职责,投入真情,摆正心态,找准定位,扎实工作,不辱使命。”只有深入基层,投入真情,虚心学习,认真实践,团结依靠广大干部群众, 才有可能胜任工作,不辱使命。

援疆干部初到和田,都得先过气候关。当地有句谚语:和田人民真辛苦,每天要吃半斤土。白天要是没吃够,晚上还要接着补。

援疆干部初到和田,绝大多数会在一周后开始出现身体不适:嗓子充血干痛、鼻腔干燥出血、感冒、咳嗽、腹泻等等,严重的甚至要被“放倒”几天,需要输液治疗。陈锐军也没能幸免。

到和田两个月之后,在经历了一场感冒和腹泻之后,陈锐军开始适应这里的气候。援疆的时间短暂,他要求自己必须尽快进入角色。十四师只有4个农场,但非常分散、偏远。从师部到团场,最远的有200多公里,最近的也有70多公里。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陈锐军穿大漠、越戈壁、战黑风、斗严寒,跑遍了十四师的团场和连队,深入老兵村和困难职工家庭慰问和调研,结合实际积极建言献策。

高原和沙漠道路崎岖坎坷,来回颠簸,倒也让陈锐军心情澎湃、思绪飞扬。他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随时记录下心得和工作设想。晚上回到和田的“家”里,再恶补史料和其他介绍和田的知识。

和田与北京时差两个半小时。初到和田,因为生物钟的原因,陈锐军每天早上6点就醒了。和田地区早上6点相当于内地凌晨三点半,离上班的时间还早着呢。陈锐军就利用这段时间写点东西。在和田工作的一年半时间,他坚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每每伏案把调研过程中记录下的思想火花整理成一个个具体的工作方案,整理成一篇篇有独到思考的文章,他就会充满成就感幸福感……

在基层调研时,南疆的贫困、荒寂与大都市的繁华、喧闹,兵团人的质朴、坚韧和豪情,与社会上有些人膨胀的物欲、脆弱与冷漠形成的巨大反差,一次又一次震撼着陈锐军的心灵;南疆经济发展的滞后,边疆儿女渴望发展的强烈愿望,一次又一次澎湃着他的创业激情。

通过对兵团历史、现状的了解,陈锐军被深深感动并萌发了强烈的使命感。他要求自己必须在艰苦复杂的条件下,和南疆各族群众、兵团干部职工共同奋斗,实实在在地为边疆和兵团做上几件事情,努力让援疆经历成为心灵的真正历练,成为人生当中一段难忘的激情燃烧的岁月。

减免千万税款,助推十四师发展

2009年春节后,正在兵团参加会议的陈锐军,接到时任十四师党委领导的电话,请他立即赶赴北京,调动各种资源,协调配合做好十四师利用意大利政府贷款固沙防风生态环境保护项目进口货物税收减免事宜。

原来,十四师用意大利贷款进口的一批节水灌溉设备到港后,因为时过境迁,该项目中不少设备按调整后的政策已不再属于免税范围,预计需要补交各类税款税高达1000多万元。

对当时年总产值只有3亿元的十四师来说,1000多万元的税收是个天文数字。但国家政策严肃,涉及金额巨大,协调减免税款,任务十分艰巨。

陈锐军和同事一起,在赴京前专门拜访了乌鲁木齐海关,从国家政策支持、边疆民族地区和兵团自身的困难等方面,耐心细致地进行解释。海关同志对十四师的情况深表同情,但国家关税政策不能随便更改,建议他们去海关总署寻找支持。

北京之行,陈锐军做足了功课。他调动了多年来积累的各方面资源,共同研究相关政策,出主意、想办法,找出从政策和技术层面的合理解决办法。在北京的两天,他先后拜访了海关总署、财政部等有关部委的领导和朋友,尽最大努力宣传兵团的使命光荣和现实的困难。

陈锐军的激情和真情,以及兵团特殊的困难,打动了相关部门的领导。经过大家认真研究,深度解读国家相关政策、查找破解难题的途径,最终通过合理归类,找到绿色通道,帮助十四师成功减免1100万元各种税款,有力支持了十四师现代农业的发展,间接地创造了巨大的综合效益。

打造“和田玉枣”品牌,抢占红枣产业发展机遇

和田自古以来因其盛产的和田玉而扬名天下,却鲜少有人知道,驻守和田的兵团十四师培育生产的和田玉枣近年来已经悄然进入全国各重要城市,其独有的品质和口味,深受市场青睐。六星级和田玉枣市场零售价一度接近300元/公斤,且常常供不应求。

然而,就在和田玉枣风靡市场已经数年之后的2008年底,一个偶然得知的消息,让正在援疆的陈锐军震惊不已:因为“和田”作为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名称,不能用于普通商品的商标注册,国家商标局已正式驳回十四师昆仑枣业公司提出的“和田玉枣”的商标注册申请。

对整个十四师来说,这个消息无异是沉重的。

经数年精心培育,红枣产业已成为十四师重要的也是唯一的支柱产业,当时全师各团85%以上的一线职工都在从事红枣种植。而且当时,“和田玉枣”已经成为全国红枣行业的知名品牌,也是十四师的唯一品牌。有专业人士做出评估:“和田玉枣”品牌这一无形资产市场价值已经超过5000万元。如果品牌注册成功,该品牌价值即可翻4倍达到2亿元以上;如果注册不成功,则在市场风险袭来时,可能会突然变得分文不值。

而在此时,各地市场上已经开始相继出现仿冒的“和田玉枣”,有些品质低劣,已经严重影响了和田玉枣的声誉,而真正的品牌缔造者——十四师枣业公司却没能成功注册商标,更没有法律保护,无法理直气壮地开展打假。

从长远来看,十四师红枣产业化进程能否顺利推进,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屯垦戍边的实力能否持续增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和田玉枣品牌建设能否顺利进行。

曾经起草中建总公司品牌管理制度的陈锐军,深知品牌战略的重要意义。在深入了解情况后,他主动向十四师党委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师和田玉枣商标注册和品牌建设工作的初步方案》,并接受师党委的托付,承担起“和田玉枣”商标品牌的注册申请任务。

2009年4月,在京调研期间,陈锐军一行人拜访了在京出差的新疆自治区工商局相关领导,详述了和田玉枣商标注册对十四师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注册当中遇到的难题。在自治区工商局相关领导的引荐下,陈锐军又来到国家工商总局,向时任局长李建昌当面汇报。

排队等候整整一个上午,见到李建昌局长后,陈锐军把作为援疆干部对十四师的理解,对和田玉枣品牌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非常动情地一口气讲了出来。为这几分钟的汇报,他已经准备了整整6个月。

李建昌局长被深深地打动了。沉默片刻,他当即指示,请商标局负责地理标志的处长牵头,指导十四师做好相关工作,建议绕过障碍,通过申请原产地标志来解决“和田玉枣”商标注册的问题。

虽然有了国家商标局领导的明确支持,陈锐军他们还是不敢松一口气。作为原产地标志注册,后续工作中需要攻克的难关还很多。比如:产品质量的鉴定、产业协会的组建、相关章程的制订、产品标准的建立、历史资料的收集等等。

在国家商标局的专业指导下,经各方不懈的努力,和田玉枣产业协会于2009年8月正式组建。至此,地理标志所需全部资料也整理完毕,正式递交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地理标志处。12月27日,和田玉枣原产地标志注册申请通过审查。2010年3月27日,和田玉枣原产地标志申请正式得到国家商标局批准。

至今,“八个一斤重,六个一尺长”的和田玉枣,仍然是十四师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和田玉枣商标仍然是兵团唯一的原产地标志,其成功注册,为富裕当地人民,为夯实兵团在南疆戍边的经济基础,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全疆首所民族团结红军小学落户十四师

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陈锐军就敏感地意识到:在兵团建红军小学,正逢其时。

“红军小学”是由老一辈革命家亲属和子女首倡并带头捐款,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在老少边穷地区帮困扶贫的一项教育援助工程。计划沿着红军长征路,在全国范围内建设100所红军小学。陈锐军曾受聘为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的常务理事,援疆时分管部门中恰巧有教育局。在详细了解了十四师光荣历史后,他正式向上级提出了在四十七团建设红军小学的申请。

选择四十七团不是偶然的。十四师四十七团的前身是一支光荣的部队,诞生于井冈山,隶属红军第四方面军,抗日战争期间是闻名中外的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七一九团,时任旅长王震、团长张仲翰。解放战争期间,它被改编为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军师十五团,曾立下赫赫战功。1949年10月,这支部队徒步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大沙漠,15天行军1580多里,成功解放和田。此后的60年里,四十七团一直驻守和田,出色完成了建设和保卫边疆的使命,为边疆的安全稳定、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7.5”事件发生后,兵团的作用更加凸显。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兵团在促进边疆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方面的作用,在这个特殊而敏感的时期也显得尤为重要。

2009年7月10日,在特殊的条件下,陈锐军想方设法与红军小学建设办公室取得了联系,迫切地希望能尽快批准在新疆建设第一所红军小学的计划。7月17日,新疆第一所“民族团结红军小学”启动仪式在四十七团隆重举行。几位老红军后代专程赶到和田,代表老一辈革命家亲属和子女以及捐建红军小学的社会各界人士,向兵团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赠25万元人民币,用于四十七团双语小学建设项目。在启动仪式上,代表团向该校各族学生授予了由246名老将军签名的中国工农红军军旗和“民族团结红军小学”校旗。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摄制组全程采访,当晚央视一套《新闻联播》也播发了这条新闻。

“建成全新疆第一所民族团结红军小学,意义重大且深远。不仅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属和后代对新疆教育事业的关心、厚爱,也有助于新时期红军精神在新疆、在兵团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还有利于改善双语教学条件、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更重要的是,在最需要的时候,在央视等中央媒体第一个发出了兵团的声音。”陈锐军告诉记者,这是他在援疆诸多工作中,颇受兵团党委赞许的得意之作。

《南疆飞鸿》,再现浓浓的新疆情

陈锐军永远忘不了离开和田的那一天。

那是2010年1月29日。和田的冬日,给人的记忆总是雾蒙蒙的。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柴火燃烧后的呛人味道。此时,这些味道更带着几分离别的愁绪。

行李都收拾好了。出发前的陈锐军,心里空荡荡的,依依不舍。请来司机,驱车再看看和田。一路上,两个人都默不作声。车子寂寞地穿过大街小巷,艾提卡大巴扎、昆仑湖公园、玉龙喀什湖……

在去机场的路上,陈锐军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失声大哭起来。机场离师部只有10分钟的车程,他整整哭了10分钟。

件件往事涌上心头,在和田的一年半时间里,在各种资源都相对匮乏的情况下,自己与兵团的干部职工、与援友们一起为十四师发展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汗水与泪水,是永远不能忘记的啊;十四师的干部职工对自己的关心和帮助,是永远不能忘记的啊;那些下乡途中遇到的维吾尔族男女老幼淳朴的笑脸,是永远不能忘记的啊……

“二等功”、“优秀援疆干部”,这是兵团给予陈锐军这一年半工作的一种高度肯定。面对荣誉,陈锐军不敢自豪,内心更多的是温暖和伤感。“与世世代代坚守在边疆、屯垦戍边、无私奉献的兵团人相比,我们作出的一点点努力,又算得了什么呢?”

援疆期间,陈锐军工作之余撰写了大量文章,在新华网等媒体发表,抒发自己在南疆、在兵团的所见

所闻、所感所悟、所牵所挂。回到北京,陈锐军利用业余时间,将自己援疆期间拍摄的2万多张照片、几十万字的文字整理出来,2011年由新华出版社结集出版,名为《南疆飞鸿》。采访他的过程中,每当谈到某个关于和田、关于兵团的话题,他就会翻开这本书,找出与之相关的文章图片指给我看。

陈锐军说,和田援疆一年半,自己心灵上的收获,较之所付出的辛苦,要多得太多了!兵团人屯垦戍边,不辱使命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他、感染着他。

援疆归来,陈锐军担任中国建筑装饰集团的党委常委、纪委书记。他一方面努力投入到新的工作当中,在央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事业中,不断做实践上的探索和理论上的思考,另一方面,他利用业余时间,继续调动各种资源,力所能及地关注和支持新疆和兵团的发展。

这份新疆的情怀,以及因《南疆飞鸿》所产生的巨大社会影响,使他结交了一大批和新疆相关的朋友。朋友们滋润着他的心灵,澎湃着他的激情。一批关于新疆和兵团的文艺作品,相继在各类媒体发表。其中的诗词歌赋代表作《援疆赋》、《丝绸之路》、《梦回和田》、《蓝天下的新疆》等已广为转载和流传,而《寻访青春的足迹》、《为了青春的梦想》等新闻报道也在继续宣传兵团精神,帮助兵团人解决实际困难。他广交新疆各民族朋友,帮助他们拓展在内地事业的发展,用心传递温暖和亲情,用自己的行动,努力为民族团结做着各种不懈的努力,践行着“把援疆事业当做终生使命”的诺言。

如今,陈锐军作词创作的歌曲《梦回和田》,已经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达坂城的姑娘》这些歌曲一样,成为一个地区的代言歌曲,不仅在南疆广为流传,而且成为能够打动曾经历过这片热土的人们心灵的代表歌曲。

新疆这片热土上的勤劳、善良、热情、淳朴的各族人民,无时无刻不在温暖着陈锐军;和田,已经永远留在他的梦中,无法割舍。而那份依依不舍的情怀,总在不经意间,让他心底里,涌起一些淡淡的伤感。

为什么他的眼中饱含泪水?因为他深爱着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

这份爱,爱得持久,爱得深沉! (责编 增林)


在北疆和哈萨克族儿童在一起


走访于田县长寿村老人南疆和田的维吾尔族人家



陈锐军在南疆和田千里葡萄长廊与维吾尔族孩子在一起


陈锐军在和田与牧羊老人一起


生命之源·塔里木河 陈锐军/摄


和田绿洲的维吾尔族老人 陈锐军/摄


在兵团建设新疆第一所民族团结红军小学

 

悠然自得地 享受艺术

有一种庄稼叫文学

能为牧民办点实在事,真的很有意义

做民族工作的人就是爱较真

裕固家园的全域旅游

答好牧民出的“作业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