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心理与健康

当亲子分离不可避免

作者:未知

文/张海音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女性照料,男性支持

外出打工前,照料婴儿的任务(喂奶、肌肤接触、言语和非言语回应等)多由母亲承担,但父亲也可以通过理解、支持、协助来发挥作用。

半岁后,婴儿独立的愿望有了初步的萌芽,此时,婴儿开始从玩具中寻找愉悦,如果母亲外出打工,他可以从一个象征妈妈存在的玩具身上得到情感稳定,说明婴儿有了一定的承受分离的能力。婴儿从照料者身上挣脱下来,开始有想独立的诉求,但没有能力走远,只能在照料者脚边玩。

女性照料者过去的亲密关系会影响她如何面对孩子的分离和独立的愿望,如果女性照料者自己小时候的亲密关系困难,当她照料的孩子突然离开身边时,她会有两个极端反应—要么抓得很紧,给孩子窒息的爱,没有任何距离(抱着孩子,不让孩子到地上玩);要么拒绝,孩子硬要下地去玩就不再抱他了。

这其实是女性照料者情感上的不安全感在潜移默化地起作用。小孩子能不能承受分离焦虑,主要是看照料者能不能承受分离焦虑,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此时,如果没有男性照料者的介入和支持,女性照料者很难承受孩子的分离独立。

要承受分离焦虑

1岁到近1岁半时,有时幼儿会从照料者身上挣脱下来,一个人去隔壁玩,但不到一会儿马上要回来看看照料者还在不在。

一个人去玩让幼儿很有成就感、刺激、自由,但跟照料者分离超过承受能力时他会焦虑、害怕,如果他回来看到照料者还在,尤其看到照料者鼓励的目光,他像充电了一样,又很兴奋地一个人去玩了,然后不到一会儿又回来。这是一个练胆的过程。所有照料者都希望孩子能够独立长大,但潜意识里,分离又使照料者内心产生焦虑。孩子能不能承受分离焦虑去探索,也是在考验照料者能不能承受危险。

男性的示范作用

男孩的周围需要有男性的认同榜样。当照料者多是女性时,需要男性多陪在孩子身边一起玩耍、示范,这将有利于孩子发展男性的特质。

当然,并不是孩子的心理成长在生命的前几年就完成了。成长是个终生的任务和过程,丰富多彩的生命就是个不断“补课”的过程,在青春期或其他任何时期都有机会再次快速成长或修复原来欠缺的。

父母不在孩子身边,怎么办?

父母因不在孩子身边而产生的内疚感,会放大孩子的心理问题,因此,察觉并调整好自己内心中与孩子的关系是恰当回应孩子的第一步。同时,父母并非必须是空间上的存在才算是存在。如果父母天天在孩子身边,但只顾忙于自己的事而忽略孩子的情感需要,或互相充满争吵,那就等于不存在。

那么,父母如何做到人虽然不在孩子身边,却能保持和孩子心理、情感上的链接呢?

首先,了解一些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这可以让自己在关心孩子的时候心里更有底。

通过电话、网络、视频,或者在过年过节有限的回家时间里,或孩子放假来身边的时间里,做爸爸的一般可以和孩子多聊聊运动、竞争、合作等方面的事情,起到示范规则的作用;做妈妈的一般可以和孩子多聊聊心理感受、温情、思念、日常生活等事情,起到理解包容的作用。

不容忽视的是,爸爸要多表达对妈妈的肯定和喜欢,妈妈也要多表达对爸爸的欣赏和肯定,父母的互相理解和恩爱对孩子的心理成长非常重要。

当然,父母的分工并非绝对,也有角色互换的,只要符合实际就行,原则上需要宽严结合、理性和情感相结合、言教和身教相结合。

另外,替代父母照料孩子的人,尤其是老人,也需要孩子的父母充分理解和信任。因为老人是孩子父母的父母,孩子会从父母对老人的态度中学习怎么对待父母和老师以及其他人,这种潜移默化的示范比什么都重要。理解和信任老人并不等于不可表达对于教育孩子的不同意见,此时坦诚地交流比憋在心里的效果要好得多。

最后,当父母面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感到困惑不解时,可以多想想自己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有什么特别困难的地方,是否在孩子身上也表现出来了。如果是,这意味着父母也获得了一个再次成长的机会。

保持稳定,一起熬

比较困难的阶段是1岁半至2岁多,此时的小孩子充满着独立和依赖的矛盾—幼儿感受到很多孤独、脆弱和依赖,他们懂得了自己其实不行,没有照料者帮助的话一个人什么也弄不好,感受到自己的单独、渺小、愤怒和无助,但又不甘心,很想自己一个人也能行,于是产生了独立和依赖的矛盾,会出现逆反行为。

比如小孩子自己穿不上袜子会乱发一通脾气,但照料者帮他穿上他会愤怒地拉掉。他需要的是别人帮他穿上,但希望别人认为是他自己穿上的—但这是不可能的。

此时的幼儿因尝试独立、承受分离焦虑、感到无助,会产生愤怒,而愤怒一般指向最亲密的照料者,因为这样才安全(从这个角度看,如果一个成年人对你有很多负面情绪,一定是他对你也同时有很多正面情感)。照料者此时要做到稳定很困难,帮也不对,不帮也不对,左右为难。照料者陪伴孩子一起度过(熬过)这个阶段最重要,而不是忽略或过度保护不放手。经历了这一阶段,孩子会逐渐发展出独立的品质。

此阶段的孩子常常会“违背”自己内心反着表达(孩子自己往往意识不到),比如明明很想要亲密依赖,偏偏反过来说不要;明明不希望父母生二胎,却会反过来说喜欢妈妈生个小妹妹或弟弟,自己会帮着照顾的。而一旦孩子这种表达得到周围的肯定和表扬,以后会变成责任感。所以,千万不要“戳穿”他,只要表达出来的是建设性的方向,照料者还是鼓励、肯定比较好,等到他度过这个阶段,这些慢慢就会内化成他自我肯定的品质。


 

那些孤独的灵魂

为什么总在监视我?

为“最伤心爷爷”而来

中科博爱心理咨询师继续教育课程

赵靖平:关注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

行走出门 要轻松舒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