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文史知识

迷雾重重话西施(上)

作者:撰文/马瑞芳

撰文/马瑞芳

西施的出现,以及历代文人对西施的追捧、塑造、定型,对中国文学有至关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对中国文学中的女性话题有扭转乾坤之功。因为西施的出现,美女从“红颜祸水”向“救国英雄”转型。

悖论:美女是“潘多拉的盒子”?

纵观夏商周覆亡及春秋诸侯国的衰亡,可以看出:对国家命运起关键作用的,是身居高位、掌握大权的男人。他们或政策失准,或信用奸佞,或腐败误国,结果给国家带来灾难。遗憾的是,明明男人误国,文人却常把责任推到女人头上,让弱女子替坏男人顶缸。这实在是个悖论:古代社会一手遮天的是皇帝,直到武则天,才出现女皇帝,且算有魄力有政绩的女皇帝。美女通常是皇帝手中的玩物,怎么几乎所有坏皇帝办的糗事,文人都想办法嫁接到美女身上?在某些无聊文人笔下,中国古代美女简直成了西方神话中潘多拉的盒子,非但不能给世界带来真善美,带来朝霞的灿烂,月光的明媚,鲜花的芳香,反而给世界带来罪恶、灾难、淫荡、贪婪。

潘多拉是希腊神话里给人带来灾祸的美女。传说天神普罗米修斯从天上盗下火种,使人类学会用火,为此宙斯十分恼火,决定让灾难降临人间。他命令儿子制造一个美丽迷人的女人潘多拉,她随身带个密封盒子,里面装满祸害、灾难、瘟疫。潘多拉来到人间,打开盒子,疾病、罪恶、灾难、偷窃、嫉妒、贪婪、奸淫……各种祸害,迅速撒落到大地上。

其实古代美女成了“潘多拉的盒子”,还不是男权思想的史学家、文学家为虎作伥?男人把国家治理坏了,再把责任推给女人,现实生活中的封建帝王就是这样做的。曾开创开元天宝盛世的唐玄宗,晚年不思进取,纳儿媳杨玉环为妃,歌舞升平、讲究享受、信用奸佞、纵容藩镇,导致安史之乱。安禄山兵临城下,大唐皇帝仓皇出逃。到了马嵬坡,六军不发,怎么办?把杨贵妃拖出去吊死!唐玄宗拍拍屁股走人。

一些聪明的女人早就把男人这些鬼把戏看得透透的。五代后蜀君主孟昶是文雅美男子,也是个昏君。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夺了柴世宗的江山后,想一统天下,派三万士兵攻打后蜀。当时孟昶有十四万士兵防守成都。坐地虎打外来户,四五个打一个还能吃败仗?咄咄怪事!孟昶却向赵匡胤递降书顺表。赵匡胤将孟昶等带回汴京,将花蕊夫人纳入后宫。不久,孟昶稀里糊涂暴亡,据说是霸占了花蕊夫人的赵匡胤害死了他,以断绝花蕊夫人旧情。有一次,宋太祖问花蕊夫人,你们后蜀亡国是不是因为孟昶宠爱美人?赵匡胤这样问,有一定道理。孟昶热衷房中术,搞大规模选美活动,规定凡十三岁以上、二十岁以下的女人都要入宫供他挑选,实在荒唐。但这只是误国的次要原因,任用奸臣、决策错误才是主要原因。花蕊夫人写首诗回答:“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孟昶在城头挂上白旗,我在深宫怎么会知道这些事?难道投降的那十四万人都不是男人吗?这就叫“温柔敦厚,怨而不怒”。这首诗写得非常巧妙,有力地批驳了“女色亡国”论。但是最后花蕊夫人还是死在“女色亡国”论者的手下。据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宠爱花蕊夫人,他的弟弟晋王即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劝他:这个女人是红颜祸水。宋太祖不听,继续宠爱花蕊夫人。赵光义就趁宋太祖带着花蕊夫人在皇家园林行猎时,假装失手,一箭把花蕊夫人射死。这说法也受到质疑。有人考证,后蜀花蕊夫人是因为不忘故君,亲手画了孟昶的像供在卧房里,被宋太祖赐死的。被赵光义射死的,是“小花蕊夫人”,即南唐后主李煜的妃子。李后主降宋太祖,小花蕊夫人被宋太祖霸占,被晋王射死。两个可怜的花蕊夫人异花同命。

若论古代美女才貌双全者,花蕊夫人大概得排前三甲。她有宫词三十二首传世,后人杂凑成百首。花蕊夫人的宫词清丽明媚,令著名的宫词作者王建相形见绌。这很好理解,因为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王建是男人,哪如在深宫待了若干年的花蕊夫人体验深刻。文学史家认为花蕊夫人更值得重视的词是《玉楼春》:“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帘间明月独窥人,倚枕钗横云鬓乱。 起来庭户寂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读者大概觉得“只恐流年暗中换”很耳熟很精彩吧,因为大文豪苏东坡将花蕊夫人的词意改进《洞仙歌 》啦。

孟昶给他的宠妃用“花蕊”命名,说她是人中之花,花中之蕊。因为花蕊夫人喜欢牡丹,孟昶在后宫专门修牡丹苑,令成都全城种牡丹花。可惜这位令城市得到美称的美女却命运多舛!

可能中国文人觉得总把责任推给女人说不过去,于是,在“女色亡国”各种故事盛行的同时,也出现了“美人救国”的故事,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春秋时期的美人西施的故事。

约定俗成看“西施”

对西施,中国古代有几点约定俗成的认识:

第一,西施被中国人看成是美的化身与美好的代名词。中国最有名的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贵妃中,西施是名气最大的。平时说哪个人美,总是说“这个人像西施 ”“赛西施 ”,而不会说“这个人美得像王昭君,美得像貂蝉,美得像杨贵妃”。大诗人李白见过并描绘杨贵妃的美是“云想衣裳花想容”,可大文豪们谁也没见过西施,但一说哪个女人美得像西施,谁都相信,这女人肯定非常美丽。《西游记 》中想与唐僧结婚的蝎子精都宣称自己“美若西施还袅娜 ”。

《红楼梦》也借西施大做文章,曹雪芹用“西施”形容林黛玉和晴雯的容貌。我们也可以从林黛玉和晴雯的容貌反思西施什么样儿。曹雪芹写林黛玉既聪明又美丽,说她是“心较比干多一窍”。古人没有人体解剖知识,不知道心脏实际是四窍,两个心房,两个心室。古人认为人心有五窍,而聪明的比干的心比正常人多两窍,有七窍。林姑娘比起最聪明的比干还多一窍,比最聪明的人还聪明。曹雪芹写林黛玉美丽是“病如西子胜三分”。林黛玉除了多病还多愁多才,多了文化修养,多了诗人气质,就比西施胜三分。但西施之美,是林黛玉之美的基础。曹雪芹还给林黛玉的美加了两个具体比喻,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个想象西施什么样子:“闲静如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拂风”。安静的时候,像是一朵鲜花倒映在碧波上;行动的时候,像鹅黄初染的嫩柳在微风中摇摆。多有诗意!娇花已经够美,偏偏要倒映在碧波上,美得朦朦胧胧,美得更有蕴味 ;嫩柳已经够美,偏偏要摇摆在春风中,美得秀丽妩媚,美得灵动活泼。

《红楼梦》中另一个跟“西施”有关系的是晴雯。王善保家的骂她“整天打扮成西施样子,妖妖调调,大不成个体统”。王夫人骂晴雯“花红柳绿”的浪样子。而晴雯的眉眼又有几分像林黛玉。林黛玉和晴雯,贾宝玉周围最美的女性都像谁?像西施。

第二,“西子捧心”是最美丽的形象。人们说“千金一笑”,似乎美人的笑格外美,而西子捧心却被中国文人看成是最美的形象。西施是苗条的美人,病弱的美人,骨感的美人,弱不禁风的美人,所谓“病西施”。以瘦为美,以苗条为美,以减肥为美,并不是西方泊来品,是中国传统,这个传统来自西施。西施是有心脏病还是胃病,总要皱眉头,捧心?林黛玉“眉尖若蹙”,眉头好像皱着。贾宝玉一见面就送林黛玉昵称“颦颦”。“颦”正是“西子捧心”的意思,曹雪芹借用“西子捧心”形容林黛玉的美。其实,据说西施什么表情都好看,怎么看怎么好看。李白说“西施宜笑复宜颦”(《玉壶吟》),西施笑也好看,皱眉头也好看。辛弃疾借用西施写美人“宜颦宜笑越精神”(《浣溪沙·赠子文侍人名笑笑》),不管是笑,还是皱眉头,都格外有神采。

古人喜欢用鲜花比美人,皮日休《咏白莲》反其道而行之,用西施比白色的莲花:“细嗅深看暗断肠,从今无意爱红芳……吴王台下开多少,遥似西施上素妆。”苏东坡借用西施形容西湖,西湖晴天也美丽,下雨也美丽,就跟西施一样,浓妆艳服美丽,淡扫蛾眉仍然美丽: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

第三,西施是带仙气的美女。从魏晋南北朝开始,西施便有了半仙半人特点。东晋王嘉《拾遗记》这样写西施的美:吴王把西施、郑旦两个美人安排在椒房之内(所谓椒房就是将花椒杂在建筑材料里涂在墙上,有香气,可以避虫,这种建筑模式被历朝历代的宫廷延续下来)。西施和郑旦住的椒房门上垂下水晶穿成的珠帘,白天用来遮蔽视线,晚上卷起来看月亮。两位美人一起坐在珠帘内,对着铜镜梳妆,打扮得像月宫仙女。从珠帘外看到她们的人,都把她们看成是仙女下凡。见过她们的人都形容,这一对美女好像薄薄轻雾中一对彩鸾,碧波荡漾的湖水上两朵艳丽的荷花。这就是王嘉《拾遗记》所描写的:“吴处以椒华之房,贯细珠为帘幌,朝下以蔽景,夕卷以待月。”“二人当轩并坐,理镜靓妆于珠幌之内,窃窥者莫不惊心惊魄,谓之神人。若双鸾之在轻雾,沚水之漾秋蕖。”《瑯嬛记》将西施写得更奇妙:西施全身有异香,她每次沐浴完,宫人都争先恐后把西施洗浴后的水存起来放到瓮里,用松枝蘸着洒到窗帘上,屏幕上,满室生香。时间长了盛西施洗浴后的水瓮底下结膏,宫人晒干,发现比水还香,就给取个名叫“沉水香”,制成锦囊带着,现在说的“沉水香”就是这个来历。乾隆皇帝有香妃,两千年前的西施早就是香妃。还有这样的传说:西施是嫦娥的月宫明珠坠落到苎萝村,西施母亲吞而怀孕,生西施时,一只彩色的凤凰飞进了家。

第四,西施和爱情、美好联结在一起,“情人眼里出西施”,只要恋人喜欢、热爱,她就是西施。
第五,西施是对吴越兴亡起重要作用的人物。现代读者相信,春秋时期吴国被越国所灭是因为西施对吴王夫差施行美人计的结果,西施是春秋吴越争霸的重要珐码;西施跟范蠡是为大爱舍小爱的爱侣,西施为了帮助越王复国牺牲青春和爱情到吴国施行美人计。不少作家写:西施身在吴国心在越国,睡在吴王身边,想的是心上人范蠡;生活在灯红酒绿之中,想的是为故国复仇。这样一来,西施就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女 007”,美丽的“女 007”,用鲜花样的笑容、用轻歌妙舞克敌致胜的“女 007”。

中国文学“先前阔”,连谍戏都比西方超前两千年。

西施,史上确有其人吗?

西施既然有这么大的名气和影响,大家就要问了:历史上真有西施这个人吗?我们把有关历史材料排一排,看一看。

第一条史料出自《管子·小称》:“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盛怨气于面,不能以为好也。”像毛嫱、西施这样天下数得着的美人,如果她们随便发脾气,满面怒容,也就不好看了。

《管子》的作者是管仲,生于公元前 730 年,卒于公元前 645 年。管仲辅佐的齐桓公是春秋初年齐国国君,也是春秋首霸。他生活在吴越之争前二百年,怎么能预知春秋后期的美女西施呢?

于是就有人提出两种说法:

一种是:管子所说的“西施”是另外一个美女;

一种是:“西施”是春秋时期对美女的通称。

我的解释是:《管子》这本书比较复杂,里边有管子本人的作品,也有后人根据管子思想加进去的作品。按照郭沫若先生的观点,《管子》里甚至可能有汉代人的作品。还有学者认为《小称》不是管子写的,是春秋晚期其他人加进去的。

春秋晚期是公元前 579 年至公元前403 年。公元前482 年勾践攻入吴国,在这之前,西施进入吴国。

《管子·小称》是较早记录西施的文本。但孤证不能证明西施确实存在,还得看先秦诸子的其他记载。

第二条史料出自《墨子·亲士》:“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这段话的意思是:比干的死,因为他生性刚直。比干是殷纣王的亲叔叔,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殷纣王进谏,希望殷纣王不要横征暴敛,不要劳民伤财,不要滥杀无辜。结果殷纣王非但不听,还把他杀了。吴起是春秋晚期著名的军事家,与孙武齐名。他的《吴起兵法》至今还是军事院校的参考书。他是卫国人,大约生活在公元前440 年至公元前 381年。他曾经担任过鲁国将军,带领鲁军大破齐军。他的赫赫战功没得到奖赏,反而被鲁国的贵族飞短流长,结果被鲁侯辞退。吴起又到了魏国,一待二十年,又建下不朽的功勋,战功卓著,做到郡守。又遭到魏国贵族的嫉恨和反对、陷害,不得不逃到楚国。吴起到楚国时已五十七岁,一年后,他被楚悼王任命为楚国最高军政长官令尹,搞了一系列变法改革,比如收回旧贵族的封地,裁减官吏,使得楚国很快强盛起来。楚悼王突然病故,被吴起改革革掉既得利益的贵族乘机作乱,向进宫治丧的吴起发起进攻,乱箭齐射,吴起趴到楚王身上。楚肃王继位后,处理了造反者,吴起的尸体也被车裂了,因为他竟敢趴到已故楚王的身上!墨子认为,比干因为正直被杀,吴起因为触犯君王被车裂,而西施因为美丽被沉江而死。

墨子的话对探讨西施非常重要。墨子生活在孔子和孟子之间,离吴越之争很近,公元前473 年吴国灭亡,夫差自杀,西施被沉江而死。墨子得到的信息应该比较可靠。按照历史学家对墨子生年和卒年的推断,墨子大约生活在公元前479至公元前 372 之间。如果墨子出生的时间是历史学家设定的上限,公元前479 年,那么恰好在墨子的童年时期(前473)吴国灭亡,越国称霸,墨子就有亲自听到吴越之争事实的机会,其中包括西施被沉江而死。墨子提到比干、吴起的事,都和正史记载相符。墨子把西施和两个真实的人物并列,说明西施不是虚构的人物,是跟比干、吴起一样重要的历史人物。在古人看来,男人刚直就像女人美丽一样可以招祸,所以墨子把他们放到一起。而且墨子排列的顺序是:比干在最前,吴起在最后,西施在中间。这个时间顺序也符合历史。墨子的记载说明两点:第一,西施是很有影响的真实历史人物;第二,西施因为美丽被沉江而死。

第三条史料出自《孟子》:“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意思是:即使像西施这样美丽的人,如果蒙受了不洁,人们也会捂着鼻子躲开她。

孟子生活在公元前 372 年至公元前 289 年之间。离吴越之争的年代比较近。孟子对“王道霸业”非常关心。他关注帝王,也关注与帝王霸业有关的其他人物。孟子喜欢用比喻说事,他说的西子不洁,主要是劝诫人们要注意道德修养。《孟子》的记载值得注意的有两点:第一,在孟子那个时代,西施非常著名,成为“美丽”“美好”的代名词,人们拿她做标杆,用她说事。第二,孟子对西施很尊敬,不说“西施”而说“西子”。“子”是古代人对男子的尊称或美称,孟子用“西子”称呼西施,说明他尊敬这位美人。

“西子”的称呼被文人沿袭下来,苏东坡、曹雪芹讲到西施时都说“西子”。西施是四大美女中唯一被圣贤和文豪尊称“子”的人物,地位崇高。

第四条史料出自《庄子》,其中三次提到西施。《天运篇》写道:“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西施常因为心口疼痛皱着眉头。邻里的丑人看她皱眉头的样子格外美丽,也捂着胸口、皱着眉头在街上来回走,邻里富人看了,紧紧关上门再也不出来;穷人看了,干脆带着妻子迅速离开。

庄子可能跟孟子时代相同,略小于孟子,大约生活于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 296 年之间,跟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离吴越之争比较近。庄子喜欢拿真实的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说明某种哲学道理。庄子的记载值得注意的有三点:第一,西施是确实存在的、大名鼎鼎的美女;第二,西施的美是病态的美,瘦弱的美;第三,出现了“东施效颦”的原型。

楚辞和《淮南子》也提到西施,都说西施是著名美女。楚辞《九章·惜往日》是伟大诗人屈原的绝笔,里边有这样的句子:“虽有西施之美容兮,谗妒人以自代。”屈原用西施之美比喻自己,说自己有高尚的品质和治国的才能,却受到坏人的诋毁。《淮南子》说:西施和毛嫱两个著名美人相貌不同,但她们的美有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和谐:“西施、毛嫱,状貎不可同,世称其好,美钧也。”钧,和谐。美就是和谐。

……

所有这些史料都着眼于写西施的美丽,而且都把她当作“美丽”的标准,也写到她因为美丽而遭遇不幸。所有记载都没写西施是什么地方的人,做过什么样的事,和政局有什么关系,她的美丽对历史的进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吴越争霸,几部重要的史书都写到。《左传》写到吴越间的几次战争,写到吴王夫差北上争霸,写到吴王夫差和伍子胥之间在对待越国问题上的矛盾和斗争,但没出现“西施”。《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明确写到越王勾践向吴国献美人宝器,但献美人的对象是宰相伯嚭,美人名字没出现。《国语》记载吴越之争时,提到越国向吴国贡献美女,也没出现西施的名字。西汉刘向整理的《战国策 》出现了西施的名字。《楚策 》:“西施衣褐而天下称美。”《齐策 》:“后宫十妃,皆衣缟纻,食粱肉,岂有毛嫱、西施者?”说西施是美人,但她是哪儿的美人,做过什么事?没有记载。西施参与吴越之争且扮演重要角色,是在《越绝书》和《吴越春秋 》中出现的。从此,西施跟吴越之争紧密联系起来,再往后,西施故事更多、更离奇,咏叹西施的诗词层出不穷,描绘西施的戏剧接连问世,西施渐渐从微不足道的历史人物,演化为越来越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高大上”的文学形象。 (未完待续)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