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世界

捷克外交政策的转变与中捷关系的前景

作者:未知

由于受到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和捷克的双边关系一度趋冷。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和捷克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中捷关系在近年来迅速升温。虽然在捷克国内还存在对华不友好的声音,但通过“16+1合作”机制和“一带一路”倡议,以及深层次的人文交流,中捷双边关系有望进一步发展。

刘作奎/文

与捷克关系是近几年来中国外交中的亮点之一,在“16+1合作”框架和“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推动下,双方关系向好的方向发展,务实成为双方合作的主旋律,但双边关系中人权和西藏等问题的干扰仍然存在。2016年3月28—3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捷克,并在布拉格同捷克总统泽曼举行会谈。双方积极评价两国关系发展,就中捷关系、中欧关系、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两国元首一致同意,将中捷关系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推动中捷关系再上新台阶。

从人权外交到务实外交:捷克内部对外交政策的辩论

2013年捷克政府高层爆发腐败丑闻,来自右翼政党公民民主党的总理彼得·内恰斯及整个内阁被迫于当年6月辞职。10月26日,在捷克提前举行大选中,社会民主党胜选,但无法单独组阁。经过两个多月的组阁谈判,2014年1月29日,社会民主党与安德烈·巴比什率领的ANO (Action of Dissatisfied Citizens)党和基督教民主联盟—人民党达成协议,组成执政联盟,由社会民主党主席博胡斯拉夫·索博特卡担任总理。

新政府上台之后,在外交政策领域展开了辩论,焦点之一是关于人权政策的讨论。无论是外长卢博米尔·扎奥拉莱克(Lubomir Zaoralek)还是副外长彼得·杜拉克(Petr Drulak)在阐述新政府外交理念时,都表示要与前任有一定的差别,对欧政策和人权政策等使得捷克在过去几年显得“不入流”。新政府倡导的主要目标是要“回归欧洲”,认为中右政府部分“反欧盟”的做法不足取。最引人瞩目的是两人积极建议重新评估捷人权政策。彼得·杜拉克表示:“1989年以来,人权历来属于捷克斯洛伐克、捷克外交政策的主要议题。促进人权既是捷克的执政理念,也是外交的基本原则立场,并且获得一些实际收益。”但他同时也认为,近些年来,捷克在对外交往中关于人权问题上的做法上常常是错误的,随着形势的变化,现在捷克的人权外交政策不能后退到哈维尔总统所倡导的理念基础上。通过一系列讨论,可以总结出捷克新政府所秉承的新人权观主要集中在下列三个特点上:

首先是推广广义的人权观,不倡导哈维尔的“人权等于公民权”的狭义人权观。广义上的人权不仅仅指公民权,还应包括公民应该享受的社会权利和环境权利等。对整个人类来说,免于饥饿而不是政治言论自由变得越来越重要。人权政策应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基于西方的经验,不应笼统地概括人权的概念,而应该分别结合各自的文化条件及其特定需求,从而得出一个广泛的、被各方所认同的概念。其次是推广更具包容性的人权观。捷副外长认为,捷克应该具备同盟友、友邦谈论人权的实力,可以指出他国在人权方面的不足,但如果对方不接受,则应反思自身在人权做法上的不足。几年前,当捷克指出美国在反恐等方面侵犯人权时,美国则指出捷克国内罗姆人的处境问题。建立一个有深度、多元化的人权政策是必要的。在捷克人道主义传统及现实计划的基础之上,制定这样的人权政策是可能的。

再次是坚持国家利益第一、人权外交第二的政策。人权和商业利益的冲突已经不应仅仅局限在咖啡馆里的辩论,而应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来讨论。捷克应该更加关注经济外交,并且把外交政策看作是促进贸易和出口的工具。[1]与商业利益相比,人权是居于第二位的,应该与右翼以前所坚持的政治自由是功能性市场经济国家的基础以及左翼所坚持的社会权益是最重要的观点相区分。[2]在中捷关系上,捷克精英认为,尽管很多捷克精英对中捷合作表示怀疑,但发展同中国的战略合作关系有助于捷克经济发展是毫无疑问的,毕竟欧盟同中国也是战略伙伴。

捷克外交转变的现实因素

首先是发展经济的现实需求。捷克经济与欧盟大市场紧密依赖,尤其是与德国经济关系密切,它已深度融入德国—中欧国家产品的供应链。2008—2009年捷克经济增长的引擎是工业和外贸出口。来自西欧国家的大量投资以及较强的工业竞争力推动了出口能力的增长,出口占到GDP增长贡献的80%。由于与欧盟核心市场经贸关系密切,欧洲经济危机对其影响较大。随着欧元区动荡持续,欧盟市场需求乏力,导致捷克经济增长明显减速。2012年和2013年捷克经济步入负增长,实际GDP增长率分别为-0.8%和-0.5%。2014年和2015年捷克经济短暂恢复增长,分别为2%和4.3%,但英国经济学家情报社预计2016年增速又开始明显下降,将达到1.3%—1.7%。至于2014—2015年的经济增长,部分原因是货币贬值推动了出口。欧盟目前危机缠身,难以顾及中东欧区域。在此背景下,自内恰斯政府开始,捷克积极寻找外部市场,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市场成为重要选择。而新一届索博特卡政府更是表现出较强的合作愿望,高层交往频繁。2014年2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参加索契冬奥会期间会见捷克总统泽曼,双方开启合作新时期。

其次是人权外交未获得实际益处,现实合作促进转变。自2012年开始,在“16+1合作”框架的积极推动下,中东欧国家“向东看”、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势头较好,捷克也不甘落后,积极寻找同中国的合作机会。中捷过去因人权问题、西藏问题关系不睦。但多年来,人权外交和打“西藏牌”并不能让捷克历届政府得分,反观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国采取的经济利益为先的务实外交则受益不少。上述因素推动了捷克对华外交开始走向务实。

2014年4月28—29日,捷克外长卢博米尔·扎奥拉莱克访华,捷方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拒绝支持任何形式的“藏独”。捷克总统泽曼在接见市民时,就“西藏人权遭到破坏”的提问作出回应,他简述了西藏历史,认为西藏现行体制比过去的好。2014年10月,捷克总统泽曼访华,双方在金融、航空、机械、环保等领域签署了合作协议。2015年9月,泽曼作为唯一的欧盟国家现任首脑出席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活动,以实际行动表明对华友好立场。在2015年11月苏州峰会期间,李克强总理会见来访的捷克总理索博特卡,双方表示将共同维护良好的务实合作势头。

中国捷克关系的发展潜力

近年来,中捷贸易增长非常迅速,进出口额从2007年的约50亿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110多亿美元,八年时间翻了一倍多。除了2012年中国对捷克出口额出现17.6%的下降外,双方合作势头迅猛。从出口看,中国对捷克出口增长较快,从2007年的41亿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82亿美元。从进口看,中国对捷克进口增长非常快速,2007年进口约为72万美元,2015年则高达28亿美元。

据中方的统计数据,中国对捷克投资从2009年的4000万美元左右增加到2014年的2.4亿美元左右,增长十分迅速。2015年中国的大笔投资推动中捷关系进一步发展。2014—2015年,中国华信通过一系列并投和投资,对捷克的投资总额达到45.33亿元人民币。捷克工业历史悠久,基础雄厚,目前在汽车、机械设备、化工、环保、能源等领域仍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投资基础较少。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业正成为中国投资的重点领域。捷克一直准备扩建高速公路、铁路等公共交通体系;捷克还拥有丰厚的旅游资源,希望中国投资者能够来开发捷克的旅游资源,吸引更多的中国游客。

中捷之间的金融合作进入快车道,金融支持工具不断完善。中国—中东欧投资基金对推动中捷双向投资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筹划设立的中国—中东欧金融公司也会为双方进一步开展金融合作打下基础。目前,中方和捷克正在推进双方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捷克寻求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框架下挖掘更大的合作机会。捷克目前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积极支持中国—中东欧投资基金和金融公司的建立和运营。

2015年11月,李克强总理会见索博特卡总理时表示,中方愿同捷方对接发展战略,发挥互补优势,推进互利合作。双方可以在钢铁、汽车、机床等领域开展合作,提升中捷产业水平,共同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加强技术创新,用好中捷科技合作委员会机制,统筹好两国科技合作;中方愿积极参与捷克核电建设;加强金融合作,欢迎捷方以市场为导向推动当地人民币业务发展。希望双方在本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探讨建立“16+1”金融公司框架下,创新和拓宽投融资合作方式;进一步密切人文交流,便利人员交往,加强医药卫生、教育、地方、体育等领域合作。

中国和捷克关系存在的问题

虽然政府层面的友好交往意愿强烈,捷克国内对发展捷中关系仍有反对的声音。由于历史原因,捷克国内在一段时期对社会主义国家存有敌视,政府至今仍然抵制孔子学院进驻捷克首都布拉格。捷克艺术家组织曾把总统府悬挂的总统旗帜恶搞换成了红裤衩,讽刺泽曼和中国、俄罗斯交往甚密。捷克外长首访中国时,捷媒体也指责其出卖人权换取经济利益。加之前政府长期的以人权为旗号的反华政策,以及西方舆论的影响,捷克社会的反华情绪也不难理解。

捷克国内舆论对华态度一直不够友好,媒体一直批评现政府为获取利益而背叛了捷克的民主价值观,捷克政治家从战略上日益重视中国与主流媒体的批判和反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中捷关系中,最不能忽视的是达赖喇嘛问题。这个问题自东欧剧变后就浮出水面。达赖喇嘛被私人和宗教会议邀请到捷克与政要等交流。当然主要还是以当时的总统哈维尔发起的“2000年论坛”为平台(每年举行一次)来捷克演讲和交流等,交流的话题主要集中在人权和跨文化对话上。1990年哈维尔同达赖以私人朋友的身份首次会晤,由于中国的强烈反对,达赖随后与议会和政界人士的会晤都是非官方的。2009年捷克总理费舍尔在官邸正式接见达赖喇嘛,引发了中方强烈反对,双方关系直线下降,官方交往减少。2012年7月,正值波兰华沙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后和北京奥运会前夕,捷克驻英大使在伦敦正式会晤达赖喇嘛。这表明了捷克国内“西藏游说集团”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此外,持不同政见的捷克前政治高层与中国的诸多异见人士保持密切联系并邀请他们到布拉格。除了这些前持不同政见者,捷克绿党是提出中国西藏问题和滥用人权的主要党派。2009年,绿党成员在中国代表团访问捷克期间在议会大厅竖起“藏独”旗帜,直接导致中国代表团离席抗议。

政策建议

一、利用好“16+1合作”机制和“一带一路”倡议

在捷克与中国关系的发展过程中,“16+1合作”框架和“一带一路”倡议的作用不容忽视。在“16+1合作”框架和“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新上台的捷克政府看到了其他中欧国家发展与中国关系的机遇,从而有了紧迫感。目前,地方合作是中捷合作的亮点,“16+1合作”省州长联合会也放在捷克内务部,双方应积极用好这一机制,发挥捷克在这一机制上推动“16+1合作”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作用。在捷克成功举办的“中国投资论坛”产生了较好反响,成为推动中捷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双方应积极利用并完善这个平台,推动双方的投资和金融合作。

二、积极探讨与维谢格拉德集团的对话与合作

维谢格拉德集团至今已成立25周年,捷克为目前的轮值主席国。维谢格拉德集团是捷克重点利益所在,在维谢格拉德集团框架下,捷克同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展开了各领域的合作,影响力日益提升。中国不应忽视这一地区集团的影响力,可以深度挖掘维谢格拉德集团与中国经贸合作甚至在安全领域合作的可能性,从而为中国和捷克合作创造新的平台和空间。

三、推进中捷之间在机械和装备制造业领域的对接与合作

捷克在机械制造领域水平较高,是德国等欧洲国家机械制造产业链的一部分,其工业发展计划既紧跟德国的“工业4.0计划”,又独具特色。捷克承接了来自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汽车、电子、化学工业等产业链的一部分,中捷之间在汽车、电子等领域推进双方合作具有较大潜力。两国可在重点探讨“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计划”对接的情况下,将合作模式引入中捷产业合作上,着力打造“中国制造2025”与捷克“工业4.0计划”的对接,同时积极加强与第三方,尤其是德国的合作。

四、积极推动旅游合作,开发捷克旅游市场

近年来,赴捷克旅游的中国人数不断增长,促使捷克成为中国游客的重要旅游目的地。2015年访捷的中国游客总数量达28.5万,在捷克外国游客中数量居于第8位。目前捷克布拉格开通了到北京和成都的直航,捷克旅行社协会与四川省旅游协会日前在成都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今后可以此为基础,在加强签证办理、边检海关等方面实现便捷化和高效化,积极推进双方的民心相通。

五、做好对捷宣介工作,发展智库和媒体机构的对华友好人士

中国可积极利用好中方基金(如中国—中东欧国家关系研究基金)加强与捷克文化、学术界和民间团体的交流与合作。用好国家留学基金等项目,培育捷克青年学生和学者对华的良好认知。继续推动中医在捷克的发展,让捷克逐渐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医学的魅力。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应该成立专项资金,支持捷克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成立中国问题研究中心或讲席教授席位,进一步推动中捷两国人文合作迈上新台阶。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东欧研究室主任,“16+1”智库网络秘书处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苏童)

[1] Lucia Najslova, A Clash of Selective Empathies: Human Rights and the West in Czech Foreign Policy, http://visegradrevue.eu/a-clash-ofselective-empathies-human-rights-in-czech-foreignpolicy/.

[2] Lucia Najslova, A Clash of Selective Empathies: Human Rights and the West in Czech Foreign Policy, http://visegradrevue.eu/a-clash-ofselective-empathies-human-rights-in-czech-foreignpolicy/.


深化与捷克关系是近几年来中国外交中的亮点之一。在“16+1”合作框架和“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推动下,中捷两国关系快速发展。图为2016年3月29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捷克总统泽曼在布拉格总统府举行的隆重欢迎仪式。

 

美国社会监管改革的内涵和启示

全球反恐究竟路在何方?

韩国第20届国会议员选举及其影响

展望解决叙利亚危机的前景

探寻“创造性介入”的动力源

拉美国家政治格局发生急剧变化:原因、影响和前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