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第166所
早在2013年3月14日,朝鲜中央电视台在报道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正恩视察前线部队训练时,曾援引他的话说:“现代战争是炮战……这是决定民族统一伟大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这番言论曾引起军迷圈里的一阵躁动,其实,真正熟悉朝鲜半岛兵要地志以及军事传统的人,都明白在这片多山之地,“炮兵唱主角”是一个常识。像1950—1953年朝鲜战争期间,美军有60多个炮兵营参战,加上韩国和其它仆从国的炮兵,几乎占到“联合国军”地面部队的一半多,美国大兵们在前线喊的最多的就是“呼叫炮兵”、“使用炮兵”、“压倒性炮火打击对方”等等,其作战原则就是“让大炮消灭眼前的一切”。用前驻韩美军司令詹姆斯·瑟曼的话说,考虑到朝鲜与美韩在停战后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战地建设,双方阵地早就变成要塞化,撇开空中打击的因素,地面作战在相当程度上回到一战状态——各自呆在己方阵地纵深,向对方倾泻大量炮弹。正因为如此,本来就缺乏纵深突击能力的朝鲜,对火炮特别是齐射火箭炮的重视便不难理解了。
韩国《朝鲜日报》军事记者庾龙源对朝军火箭炮发展非常熟悉,他特别强调朝鲜火箭炮与导弹的区别,因为在人民军内部,对火箭炮和导弹均有不同称呼,前者的朝鲜语发音为“放射炮”,而后者则是“米沙耶尔”(即英语“Missile”的译音)。火箭炮属于面杀伤武器,主要对敌方浅近纵深的集群目标和二线兵团集结地等实施火力覆盖,而导弹因结构相对复杂,且数量有限,主要依靠精度对高价值点状目标实施“斩首”。在朝鲜,远程齐射火箭炮(简称“远程火箭炮”)与战术导弹的研究单位均是第二自然科学院(简称“二院”),具体科研部门是第166工程研究所,它是二院所辖各兵器研究所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外界知晓的各种口径火箭炮,以及“华城”5/6、KN-02系列战术地地导弹均出现这个单位。
据“脱北者”介绍,第166工程研究所共有研究员1 000人,助理500余人,均来自平壤国防大学、龙城电子工业大学、金日成综合大学和金策工业综合大学,就连金日成的一位亲属也于1985—1988年间在此工作,可见其重要性。需要指出的是,第166所的成长也得益于密集的对外交流活动,1991年苏联解体后,该所招聘了20余名俄罗斯火箭炮及导弹技术专家,他们为朝鲜导弹技术的成熟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而第166所的业务骨干也经常奔赴伊朗、埃及、叙利亚、利比亚等国开展联合研究。2011年11月12日,伊朗西南部厄尔布鲁士省郊外的一处导弹基地发生爆炸,现场作业的五名朝鲜工程师不幸身亡,其中三人就来自第166所。该所在慈江道、咸镜南道等地也建有一些试验设施,像平安北道泰川郡的火炮、轻武器和航空武器靶场就长期从事火箭炮的试验工作。因为保密,朝鲜中央电视台、《劳动新闻》等主流媒体不能发布相关设施及试验活动的照片,因此第166所内部设有专门的通信所和摄影所。
小打小闹“攒家业”
韩国“北韩信息中心”代表申仁均称,朝鲜人民军早在1951年就获得过苏联提供的BM-13“喀秋莎”火箭炮,当时的运输途径很复杂,先从苏联远东滨海边疆区的战备仓库运到中国东北军区军械部所属各仓库,再通过铁路经沈阳苏家屯、沙河口等站进入朝鲜新义州,然后分发给朝军前线部队。由于美国空军深知苏联军援对前线朝军的重要性,因此竭力进行“空中绞杀战”,以至于到1953年停战,朝军只进行过连级规模的火箭炮齐射作战,对美韩军队阵地未造成重大杀伤。1958年,朝鲜江界兵工厂以缴获的美制M8便携式火箭炮为蓝本,研制出58式102毫米火箭炮,采用牵引式发射架,6个发射管,系统全重仅1.4吨。火箭重18千克,最大射程6千米,以3片固定弹翼控制飞行,其弹体尾端还有倾斜式小喷嘴,火箭弹高速飞行时喷出的燃气使弹体处于高速旋转飞行状态,虽然精度不高,却非常适合朝军作战意图。
1966年,朝鲜人民军炮兵指导局(AGB)正式组建火箭炮部队,当时配备的主要是苏制BM-13和BM-14火箭炮。前者完全是二战水平,尽管面覆盖威力巨大,但打击精度太差,在相同的距离内与身管火炮进行比较时,BM-13所使用的M-13DD火箭弹命中率仅为后者的20%~25%,这对于大量深藏山体反斜面的敌军目标作用有限,因此朝军只拿BM-13作为教学用具,耗尽最后的使用价值。至于后者,则是战后苏联开发的第一代车载火箭炮。它采用吉斯-151卡车底盘,有16根发射定向管。与BM-13不同,BM-14的火箭炮的定向管组可在发射车中轴线左右70度范围内进行旋转,为提高近距离与中距离的命中率,其发射的M-14OF火箭弹头部安装一个减速环,可以有效降低其水平方向的飞行速率。朝军实用证明,BM-14火箭炮在15千米射程范围内的打击效果是BM-13的两倍多,而且操纵起来也更具灵活性。
耐人寻味的是,由于朝鲜人民军的前身是金日成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公开名称是“朝鲜人民革命军”),由于长期在山区活动,再加上朝鲜很重视游击战的普及,因此朝鲜陆军对轻便易用、一次性压制能力强大的游击战型火箭炮存在着特殊的需求。1971年,朝鲜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建立了联系,巴解组织向朝鲜赠送了中国造63式轻型火箭炮,朝鲜随即出现批量生产的75式火箭炮,其技术特征与63式如出一辙。该炮发射架的拆解相当方便,必要时能够分解成6大块,用骡马乃至人员运输,在复杂地形中机动,再合适也不过。75式火箭炮至今仍在生产,在2014年朝鲜举行的几场小规模阅兵式上,朝鲜预备役的工农赤卫军曾展示了安装在“太白山”牌卡车上75式火箭炮发射架。
在许多人眼里,朝鲜历来都以“隐士之国”著称,它的许多举动总让人感到异乎寻常,这一点在其仿制“冰雹”火箭炮的过程中也不例外。据韩国《新东亚》月刊披露,1975年,长期与阿拉伯国家关系热络的朝鲜竟出人意料地与以色列达成装备进口协定,其中关键一项就是新式火箭炮。1982年,以色列国防部长沙龙才向英国《简氏防务周刊》记者透露,所谓朝鲜“新型火箭炮”就是参考以色列在1973年“赎罪日战争”期间从叙利亚军队手里缴获的苏制BM-21“冰雹”火箭炮。
朝鲜于1977年便开始部署“冰雹”的仿制工作,经过四年多攻关,熙川兵工厂率先完成样品并获得国防委员会的认可,1981年8月量产。“朝鲜版冰雹”被命名为“金策一号”火箭炮,以纪念1950年统帅朝军获得汉城-议政府战役胜利的金策将军。“金策一号”采用朝鲜自产的“胜利”58型6×6卡车搭载,由于载荷有限,火箭发射系统改为30根定向管组,以每排10根、上中下三排组合在一起,设置在以底盘承载的旋转台架上。“金策一号”的发射系统乃至火箭弹都与“冰雹”一般无二。
“金策一号”火箭炮主要由发射装置、122毫米口径非制导火箭弹、火控系统和运输-载弹卡车组成。为处理射击数据,每个火箭炮排(3门)还装备一辆指挥车,也采用“太白山”牌卡车底盘。“金策一号”一般配备在朝鲜师属炮兵团下,每团最少有一个火箭炮连,配备6门。“金策一号”火箭炮的运输-载弹车和发射车主要采用“胜利”58型卡车底盘(由平安南道胜利汽车厂提供),也有少量采用苏制吉尔-131卡车底盘。每辆运输-载弹车上都安装有专门的架子,由于载荷有限,火箭发射系统改为30根定向管组。火箭炮排的任务就是毁伤前沿阵地和纵深地区内暴露或隐蔽的敌有生力量及作战装备,如火炮阵地和部队集结地域上的目标。在防御作战中,“金策一号”火箭炮将用于制造火力障碍、迟滞敌人机动等。
火控系统可以使火箭炮进行单射和齐射,齐射时间大约持续20秒,在此期间,脉冲式传感器可为每枚火箭弹点燃发动机,电源主要来自于安装在驾驶室内的分电器或外置的操纵台。瞬间脉冲电流可以点燃火箭弹的发火管,随后火焰进入弹体发动机的燃料舱中央管道,从而引燃发动机。高温高压气体顶破弹体后盖,从喷口呼啸而出。火箭弹发动机的推力达600~800千克力,于是弹体上的制动销钉挣脱定向管制动装置的束缚,脱膛而出。在离开定向管的瞬间,弹体上的平衡翼自动打开。飞行150~450米期间,引信保险自动打开,这意味着火箭弹一旦遇到目标后就会爆炸。“金策一号”火箭炮主要采用手工方式装填弹药,费时较长。
杀伤爆破弹是“金策一号”火箭炮最常用的一种火箭弹,根据目标性质的不同,该弹可安装不同的引信,当对目标进行瞬间打击时就使用能让火箭弹发挥强杀伤性的引信,当对目标进行长时间打击时就使用让火箭弹发挥强爆破性的引信。该型火箭弹的最大射程为20.75千米,但如果对近距离目标实施打击时,就要用上一种原始的工具——大小不同的阻力环。使用小阻力环时,火箭弹射程为12~15.9千米,使用大阻力环时距离降至12千米。理论上,杀爆火箭弹最小打击距离为1 500米。30管火箭炮进行一次齐射时,对有生力量的毁伤范围为800平方米,对非装甲车辆的毁伤范围为640平方米。另据韩国《亚洲经济》披露,20世纪80年代以后,朝鲜火箭炮增加了由第130精密机械研究所提供的带温压战斗部的燃烧火箭弹,可让爆点周围半径300米内的生物灭绝!为了试验这种新式弹药,有一次,第130所组织人员将样弹运到平安北道泰川郡靶场妥善保管,但在试验过程中,在场的四名研究员和两名助理却因操作不慎发生误爆,正埋头工作的工程师和百米外的哨兵无人幸免,连一具完整的尸首都没留下,当时劳动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曾指示“要厚葬他们”。
与“金策一号”火箭炮相比,新122火箭炮最突出的优点就是火力更强大:不仅发射定向管组达到与俄制BM-21火箭炮相同的40根,而且还有快速装弹系统,第一次齐射结束两分钟后,它可以进行第二轮齐射,直到敌军开始反击后才停止射击,并迅速转移阵地。这种快速装弹系统采用机械式液压活动机构,主体是可容纳40枚火箭弹的架子,在液压传动器的帮助下,装满火箭弹的架子可以迅速水平对准车身尾部,弹头朝后。结束一次齐射后的定向管组旋转180度后,尾部对准装弹架后,火箭弹被水平推入定向管。不过,相比捷克RM-70火箭炮不同的是,朝鲜火箭炮驾驶室篷顶是整块封闭的,没有像捷克炮车那样安装7.62毫米口径自卫机枪。
除了新122轮式火箭炮外,朝鲜陆军机械化部队和预备役工农赤卫军还别出心裁地搞出“装甲车版”和“拖拉机版”122毫米火箭炮,其武器系统与卡车载火箭炮没什么区别,只是定向管组变成12管和18管,其中“装甲车版”122火箭炮的旋转基座安装在VTT-323装甲车底盘(该车实为中国63装甲输送车的加长版)的后轴线上方,基座上安装有升降(俯仰)机械、瞄准仪及相应电子设备,但未见底盘有机械千斤顶装置,用于射击时增加发射系统的稳定性。另外,朝鲜海军还配备“舰艇版”122毫米火箭炮,它与俄海军登陆舰上部署的A-215“冰雹-M”齐射火箭炮构造雷同,只是发射定向管组是一体式而非分离式,并且没有“冰雹-M”的自动装弹机械,不过仍能在6级海况以下的环境中使用,为登陆兵提供伴随火力掩护。
在震惊世界的2010年11月23日朝韩延坪岛炮战中,驻扎在康翎半岛狗头里的朝鲜人民军第33海防师第26炮兵团所属的122火箭炮连(6门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短短10分钟内向韩国第6海军陆战旅(黑龙部队)占据的延坪岛发射了近百枚火箭弹,给予韩方沉重打击。韩军自诩为“反北韩炮战撒手锏”的美制AN/TPQ-37炮兵定位雷达和K9式自行火炮,一直等到朝鲜开炮13分钟后才开始回击,而且6门K9火炮只有4门发挥作用。韩国军人心有余悸地说:“我们在延坪岛上部署的炮兵雷达,虽然和美军自用的雷达出自同一厂家,但性能上却有很大差距。这也是导致我方K9火炮反击稍有些迟缓的缘故。”同时,韩国官方声称朝军在当天炮战中动用了温压火箭弹,可在触地后产生高热高压,对打击目标的威胁会更大。2014年,韩国《中央日报》采访到自称曾在驻黄海南道瓮津郡的朝军第15旅海岸警备队服役的“脱北者”车勇震,后者进一步披露炮战前后的内情,为122火箭炮的威力做了具体说明。
延坪岛炮战发生在2010年11月23日,事发前,第4军团内部气氛就不一样了,军团司令部下达‘战斗警备态势’命令,官兵停止休假,训练强度提升,特别是炮兵训练最受重视,许多人的战术动作熟悉到就和吃饭睡觉的生理本能一样。
炮战发生前两个小时,我所在的海岸警备队并未受令转入坑道,仍在兵营内待命。事实上,像驻前沿的部队一般在“有事时”会首先进入坑道,但当天没有接到这样的命令。唯一不同的是,当天我们被命令戴上钢盔。下午14时许,我们在兵营里听到巨大的爆炸声接连传来,按捺不住的我们赶紧跑到院子里一看,延坪岛方向冒起滚滚浓烟。炮战结束后,政委跑过来说:延坪岛已成为埋葬敌人的坟墓,司令部之所以没让我们进坑道,是想让大家听着巨大炮声,感受战斗的震撼,增强战斗的自信。……我还在想,是什么火炮能有这么大的威力?”
事后得知,参与炮战的朝军是第26炮兵团和第33师岸炮连,前者原驻扎在康翎郡北浦里,参战前夕秘密调防到和平里,以期就近用火力覆盖延坪岛,该团动用的正是122毫米火箭炮。韩国情报机关偷拍的照片显示,面向韩占岛屿的朝鲜沿岸山体上开凿出大量炮洞,它们均与坑道相连,洞穴附近还有防空壕,所以火箭炮完成开火后迅速转入炮洞,避开了韩军的报复射击。
从“主体大炮”到“远程火箭炮”
1985年,朝鲜在平壤阅兵式上推出被誉为“主体大炮”的240毫米口径火箭炮,西方情报机关直接将其命名为“M-1985”,1992年又出现新的版本,被命名为“M-1992”,在2013—2015年的朝鲜军事演习中,240火箭炮又出现了新的底盘,只因火炮部分没有改动,因此外界仍沿用M-1992的称呼。韩国“北韩信息中心”代表申仁均称,截至2011年,朝鲜军队累计装备约390门240火箭炮,其中228门部署给第620炮兵军,其余162门则提供四大“前方军团”,即自西向东配属的第4、2、5、1军团,形成对韩国浅近纵深的火力打击群。而按照编制,除去东线以山地战任务为主的第1军团,朝鲜其它三个“前方军团”各辖有一个火箭炮旅,每旅有3个122毫米火箭炮营、3个140毫米火箭炮营和3个240毫米火箭炮营。
早期的M-1985式火箭炮采用朝鲜仿制的日本五十铃6×6卡车底盘,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又新增加了国产“胜利”98、进口斯太尔等型号的卡车底盘,不过这些底盘都没有老版炮车上面的辅助动力单元和附加乘员舱。M-1985炮车的后部都安装有一个具有动力的转盘,可使火箭发射器的回转角度达到左右各30度,其俯仰角度为0度至+60度,四个液压千斤顶能给炮车提供较为稳定的发射平台。车上载有两个六管火箭发射定向管组,口径为240毫米,它可使用车载起重机来进行更换和安装,火箭弹能通过液压输弹机进行装填。该系统既能单发也能连发(连续发射时间间隔为6秒),既能通过控制舱发射也能在舱外遥控发射。而后期出现的M-1992火箭炮则以梯形布置了22根发射定向管组,其它设施与M-1985变化不大。
尽管240火箭炮威力惊人,但它依然达不到朝鲜军方对首尔实施“火海攻击”的要求,因为其射程不足以从朝韩“军事分界线”(MDL)北侧打到50多千米外的首尔。因此,从2011年开始,陆续有“脱北者”透露朝鲜发展堪与俄罗斯9K58“龙卷风”火箭炮媲美的远程火箭炮,后来朝鲜中央电视台发布的一段视频显示,朝鲜军方确实装备了一种“超级放射炮”,但其造型显得十分“古典”,采用T-54坦克的底盘,其上固定部署三联装发射定向管组,口径可能达到300毫米。2012年5月18日至20日,朝鲜第1军团向江原道元山外海发射六枚“空间飞行体”,韩国国防部情报本部随后确认是朝鲜新研制的300毫米远程火箭弹。2015年10月,朝鲜在平壤举行庆祝劳动党成立70周年阅兵式,涂有迷彩的300毫米远程火箭炮组成方阵接受最高领袖金正恩的检阅。
韩国《中央日报》称,朝鲜非常清楚具有“面杀伤”威力的远程火箭炮是美韩战争机器最害怕的“撒手锏”,尤其对刻意南迁的驻韩美军新基地——平泽(那里离MDL直线距离超过110千米)构成严重威胁。而朝军若从黄海南道发射“远程火箭炮”,不仅是平泽,连韩国三军指挥中心鸡龙台也会变成一片火海,这等于在开战之初就端掉韩军的“脑袋”。据分析,如果新“远程火箭炮”装备朝鲜著名的第4军团,从参与过2010年11月延坪岛炮战的海州沿岸发射,还可直接封锁韩国海军第二舰队基地镇海。韩军一位官员警告称:“一旦朝军同时用各种导弹和远程火炮实施攻击,韩国根本不可能进行有效应对。韩军所谓‘一举灭掉朝鲜挑衅源和炮兵阵地’的计划简直就是天方夜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