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领导协同作战
深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施,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落实责任主体,并结合各地实际,制定教育培训后的职业农民扶持政策,落实培训资金,加强培训基地的设施建设。部门要整合力量,加快构建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为主体,以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和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及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以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地,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教育培训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取得实效。
调整深化培育方式
一是完善教育教学形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农民教育培训更加精细地细分市场,针对区域与产业发展的需要,提供个性化培训教育教学服务。即要根据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和农事季节周期规律,把握住农民参训需求和学习时段,在科学运用成人教育学原理基础上,将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引导式等引入培训之中,并在培训之中大力运用分组研讨、模拟经营、案例分析、观摩体验、总结辅导式等教学方式方法,将“听”、“议”、“动”、“习”四个环节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过程中不断推进教育教学的创新,从而将枯燥的培训变为快乐培训、享受培训、趣味培训、主动培训的积极过程,打破传统“教与学”间的冰层,达到“赏研相教、教辅叠加、动静结合、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从而使培训实施更有序、更有效、更有活力。
二是调整创新课程内容。要针对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新增课程内容。就是增加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产品价格预测、消费品市场需求、农业职业经理人、农村电子商务等课程,尽早让农民根据市场、价格、流通和销售情况实行培训与种养殖计划安排相结合,促进农产品供给侧改革。
三是有效合理分配培训资金。当前正是“收紧资金,提高补助,调整结构,培育主体”的最佳时期,一方面要改变过去那种撒胡椒面式的凑指标培训,不求面面俱到、人人俱到、村村俱到;另一方面要着眼于重点培育农业后继人才,即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将有限的培训资金重点放在培训愿意较高、农民结构合理、产业特色突出、增产增收较快的地区或产业,集中培养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
四是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涉农教育培训类别较多,就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而言,无论是培训时长15天的生产经营类培训或是培训时长7天的农业职业技能培训,都只是短训,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达到农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只有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型职业农民继续教育体制,才能破解农业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建立农业人才培养中长期机制,可依托农广校开办的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也可以在政府层面设立“新型职业农民继续教育深造计划”专项,以全额补贴学习费用等形式,选派资质优秀的新型职业农民进入大中专院校或到国内外先进地区进行研修学习和考察交流;还可以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纳入教育部门的教育规划,并将职业农民纳入中高职、“一村一名大学生”招生对象,加强教育教学统筹管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改善优化培训环境
改善培训环境,就是要提升农民教育培训的条件能力,重点就是要“优环境、强能力、提质量、创品牌”。
一是不断改善实训实习条件。加强培训和实践实训基地条件建设,推动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田间课堂一体化建设,保证教学有设备、下乡有工具、学习有场所、实习有基地,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一批适合农民创新创业基地和实训实习示范基地,才能提升职业农民培训的效果。
二是不断提升师资培训能力。以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引导式教学方法为重点,打造出一支能力强、业务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队伍和创业导师团队,建立农民培训师资认证管理制度,实现“资格认证,挂牌上岗”。
三是不断打造“三精”教学品牌。三精教学品牌,即精品讲师、精品课程、精品课件。精品讲师,按区域建立精品讲师团队,既可以加强教学组织管理,实现分区而训、划片而培,培训针对性、实效性较强;又可以加强教学督导,实现训前、训中、训后全过程教学管理和跟踪服务;还可以实现教学的“传、帮、带”,一举三得。精品课程和精品课件,在资源上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在教学上加强教学研讨和交流,促进教师快速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快速实现培训教学的“提质增效”。
丰富创新培训手段
在当前“互联网+”时代,各种传播媒介十分发达,传统的培训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要积极探索“互联网+”农业教育培训的新模式,随时随地、快速便捷满足农民对农业科技知识需要。一是创新远程教育培训形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农业物联网等技术和手段,不断丰富农业远程教育培训形式。二是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大数据、云平台。根据“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和要求,积极整合农业教育培训资源,建立集农业人才、教学管理、教学反馈、师资信息、培训跟踪、跟踪服务、继续教育等于一体的农业全过程人才培育管理云平台,形成农业人才培育的大数据。三是走农村电商“产销培”模式。依托农村电商、微商企业,建立从原产地到线上线下销售、从田间到舌尖、从包装到市场的一条龙“产加销”培训服务,一方面培训带动创业,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另一方面创业带动就业,加快“农村电商下乡、农产品进城”步伐,为农业实现“竞进提质、弯道超越”持续提供新动力。
湖北农村信息宣传中心耿墨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