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农民科技培训

打破政策体制“壁垒”破除招生办学“冰点”

作者:未知

编者按:

为落实《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要求,强化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中职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中央农广校在部分市县农广校建立了9个农民中职教育联系点,联系点将成为探索农民职业教育规律和教育教学模式的试验点和示范点,加强农广校体系中职教育工作上下联动、工作推动的渠道和平台。本期经验交流刊登湖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东西湖区分校、辽宁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庄河市分校、江苏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泰兴市分校、广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合浦分校等4个联系点开展农民中职教育的经验和做法,以希为农广校体系教育教学改革、农民职教工作可持续发展提供基层实践依据和素材,为农广校体系教育教学工作发挥先导和示范作用。

湖北省中职教育自2011年实行属地管理后,全省农广教育体系中职教育逐年萎缩,近三年已基本停招,农广中职学历教育体系受到冲击。在这特殊的形势下,省农业厅领导、省校领导高度重视,经不懈努力,终于2015年4月在东西湖区成功破局,这为下一步在全省范围内打破政策体制“壁垒”,破除招生办学“冰点”,取得了宝贵经验。

一、总体情况

东西湖区常住人口40.2万,辖涉农行政村87个,农业人口10.2万,农业面积18.2万亩。农业以设施蔬菜种植和农产品加工为主,辅以乡村游、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全区是由13个国有农场组成的全国第三大农场群,既是武汉现代都市农业核心示范区,又是湖北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但随着农村城镇步伐加快,二、三产业在全区GDP中比重逐年增加,农业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正在逐年递减,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加剧,加之受教育的程度有限,农业实用人才队伍素质总体不高,已经无法适应当前“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对此,东西湖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并最终决定先以基层农村党建工作为重点,以村队两委委员为重点培养对象,着重提升这些基层“决策者”、农民引路人、致富带头人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和示范引领作用,以农广校新型职业农民中职教育为培养方式,每年安排30万元财政资金,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实现全区所辖行政村农业职业教育全覆盖。截至目前,区农广校已开设中专班两期,招收蔬菜种植和水产养殖两个涉农专业中专生共计71人,平均年龄32岁。

二、经验做法

(一)招生模式

东西湖区中职学历教育主要采取委培模式,由区农广校作为办学主体,以协议形式与委培单位签订人才培养订单。生源由委培单位选送,采取半脱产式学习,由生源所在单位对选派人员作后备干部跟踪,区农广校负责教务管理和教学组织实施。学费由各单位财政预算列支,由生源委培单位、区农村实用人才办、区农委三方统筹解决,平均每生源三年的学费共约9000元。

(二)培养模式

根据区委、政府培养目标定位,结合《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教职成厅〔2014〕1号)要求,采取工学结合、农学结合的模式,严格按照《新型职业农民中等学历教学大纲》要求,根据地区农业特色产业实际组织教学。

一是摸底考察,提升人才培养质效。为了保证办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区农广校在开班之初进行入学考试,通过考试摸底,探清生源对农业知识的掌握情况,量身定制教学计划。

二是严格纪律,确保完成教学到位。通过严格的教学管理和思想教育,牢固树立纪律和规矩意识,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学习纪律和校纪校规,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和课余生活,保质保量完成研修。

三是加强锻炼,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为了提升对农业的感知,采取将理论学习、实习实训、经验总结相互穿插进行,以实用为突破口,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有效地提升了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三)学籍注册

省教育厅在全省实行属地管理之后,对省农广校中职教育事业的学籍注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为此,省农业厅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协调省教育厅要求解决生源学籍注册等问题。2012年省政府分管教育的郭生炼副省长在《省农业厅关于解决全省广校系统中职学历教育注册问题的报告》上就此作了“请各市州解决”的重要批示。根据这一批示,区政府组织有关教育职能部门,经多次协调武汉市教育局后,该问题已于2015年9月得到彻底解决,招收的全部生源现已完成注册。全省农广校体系也终在执行“属地管理”的四年后,在全区实现了最终破局。

三、四点体会

一是领导重视是打破政策壁垒的关键因素。目前东西湖区已将新型职业农民中职学历教育纳入了全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十三五”规划,并从本级财政人才培育经费中每年列支20万元用于保障涉农中职学历教育的持续培养,再加上“三方统筹”方式,每年用于开展新型职业农民中职学历教育经费已达50万元,年培养规模可达150多人。

二是培训品牌同学历教育形成了趋同互补。回顾中职学历教育招生办学过程,这同长期建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品牌密不可分。正因为有了全国两部委都认可的武汉市东西湖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品牌和社会大众认可的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区委区政府领导、各级机关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农广校的认同和一致肯定,因此才有了此次破冰的成功。

三是扩大生源范围将是未来职教主攻方向。新型职业农民中职学历教育模式的成功,关键是拓宽招生渠道,找准生源定位,即成人在职教育、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如果还是同过去一样,对取得初中学历、18岁以下的学生开展全日制涉农中等职业教育,无疑就不会有现在区农广校基层农村两委委员中职学历教育上的突破局面。因此,只有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满足面向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满足农业产业发展实际,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特别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紧缺农业实用人才,才是农广校打破招生困局、提供长效生源、确保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

四是订单培养是解决人才紧缺的有效方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重点是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全区大中型涉农加工生产企业40余家,年产值过千亿元,但98%紧缺性农业人才长期依赖“进口”,且用工时间短,一般不超过3年,加之住房、子女就学等生活问题难以解决,人才不愿来、留不住、流失快的情况较严重,仅依赖7~15天的职业农民培训是远远无法满足全区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的。现在实行的这种委培模式,实质上是一种基于“订单式”培养的创新,再加之农广校在农业职业教育领域的天然优势,使得培养出来的“产品”更兼具市场竞争力,更容易受到农业人才市场的青睐。因此,实行订单式培养,开展系统的学历教育,能有效弥补职业农民培育的不足,加快培养一批产业急需、市场紧缺的农业人才,这既是产业发展需要,也是人才市场迫切需要,更是农广校职业教育生存维系与可持续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

湖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东西湖区分校

 

农产品经纪人的职业素养

“四化”背景下陕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调研与思考

温室大棚水果俏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泰兴市:走出新型职业农民中职教育创新之路

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