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万州区已建农民田间学校40个,其中“大户带动型”11个,“公司推动型”6个,“专业合作社领办型”23个。万州区农广校注册农民学员1000余人,每年开展田间学校培训活动360次,入户指导1000余户,电话咨询指导500余人次,发放科技书籍、资料1000套,及时地把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信息传递给了农民,切实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和有理想、敢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
二、开办田间学校的主要做法
(一)抓调研,定方向
1.确立建校理念。经过调查研究,提出了“以产业为依托,以村级服务中心为阵地,以龙头企业为载体,以远程教育为手段,以市场为导向,把学校办在产业上,办在市场农业主体上”的办校理念。
2.创新建校模式。按照“因地制宜、一校一策”的原则,根据不同产业、不同的生产经营模式,分别创办“大户带动型”、“公司推动型”和“专业合作社领办型”等各具特色的学校。
3.明确建校目的。创办农民田间学校,要实现“两有一提高”的目的。即让农民学有场所,农技人员服务有舞台;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使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在整体上有明显的提高。
4.整合各方资源。主要是做好“四个结合”。即将农民田间学校的建设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相结合;与主导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农业项目实施相结合;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培训项目相结合。
5.聚合多方力量。在农委和所在乡镇的领导和统筹下,建立了以村为承办单位,以区农广校为主体,委属农技站、果树站、多经站、畜牧兽医站、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等为支撑的教学服务机构,形成了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二)抓建设,保质量
1.抓学员队伍建设。按照“积极引导,农民自愿”的原则,将接受教育培训有着很大需求和迫切愿望的农民作为学员选择对象。选择标准是:首先要具备“同质性”,即要有相同的培训需求;其次要有一定的读写能力;第三,要热心公益事业,在群众中能够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接受能力强,如基层组织负责人、科技示范户、种养能手、经营能人等。
2.抓辅导员队伍建设。首先,积极选派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且对农业、农村、农民有感情的同志参加中央农广校、重庆市农广校举办的农民田间学校师资培训学习。目前,全区参加国家级培训的有6名,参加市级培训的有50名。其次,依托区农广校开展的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农技员培训和基层农业人才知识更新培训,累计培训区级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60名。同时,万州区在开展农民田间学校工作中,一方面,特聘了相关行业的权威专家以及农民“土专家”,建立技术专家团队,定期为田间学校学员指导。另一方面,调动种养大户、村委会负责人的积极性,将他们吸收培养成村级辅导员,通过他们的宣传与指导带动周边农民学用结合,形成区级辅导员+专家技术团+村级辅导员的联动机制。
3.抓阵地建设。为办好建好农民田间学校,万州区已相继为各个农民田间学校配送了电视机、电脑、图书、光盘及远程教学的设施设备,配套建设了图书及数字阅览室,做到了“四统一”、“五个有”。“四统一”即统一挂牌(每个农民田间学校均统一制作并挂上了“**乡镇**村**产业农民田间学校”、“农民田间学校示范基地”标识牌)、统一制度上墙(将学员守则、学员名册、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制度上墙)、统一着装(每个注册学员免费发放一套印为“农民田间学校”字样和“FFS”图标的服饰)、统一教学用具(即每位学员发放一支笔、一本笔记本,每组发放一套直尺、三角板、剪刀、24色彩色笔、三色记号笔、放大镜等学习用具)。“五个有”即有完善的组织网络、有固定的活动场所、有开展活动的必要设施、有健全的制度和台账档案、有丰富多彩的活动。
(三)抓培训,重实效
万州区在农民田间学校的教学活动中,着力创新培训模式,强调“四个突出”。
1.突出培训对象的主导性和主动性。传统培训中教师是主体,农民处于从属和被动地位,农民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在农民田间学校里,农民是主体,具有主导性,通过参与讨论和沟通,让学员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学员在课堂上都尽显所长,由于他们在学校里找到了自身的价值,找到了学习中的乐趣,其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2.突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多样性。过去培训课程多由承培单位制定,针对性往往不强,农民不愿意听。而在农民田间学校课程设置前是通过多次需求调研,了解农民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并通过认真分析整理制定出的培训计划,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过去培训主要是进行技术培训,内容比较单一。而在农民田间学校,不但培训技术,还注重对农民的语言表达、组织协调和市场经营等能力的培养。上课时,辅导员想方设法让农民多动口、动手和动脑,除了讨论生产上的问题,还讨论市场、生活等其他方面感兴趣的话题。
3.突出教学方式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传统培训一般由教师“一言堂”,而田间学校摒弃了“老师”的概念,教师是作为“辅导员”与农民保持互动互助关系。在实施培训过程中是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采用启发、参与、互动等方式,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到教学中去。对学员提出的问题,辅导员并不直接告诉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决策能力和科学思维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学员还把各自的经验贡献出来,实现了经验共享。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近30位学员的实践经验,当然不次于一位技术员。
4.突出学用结合的实践性和实效性。过去培训往往在农闲时进行培训,当时学会了,生产应用时也都忘光了,而且培训时间短,农民得不到系统培训。如今每个农民田间学校则是在重要农时的各个环节,通过开展农民学习日活动,把培训时间贯穿于整个生产季节,农民学员参与田间观察和实际操作,能够很快掌握各种技能。过去培训结束了,就算完成任务了。现在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都要对学员进行测试,了解其掌握程度,修正教学进度,改进培训内容和方法。整个学习培训都注重了实在和实效。
(四)抓管理,促规范
严格规范农民田间学校管理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建章立制是抓管理的最好体现。因此,农民田间学校建设重抓了“四项制度建设”。
1.建立培训台账制度。培训台账的建立是对培训工作进行有序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台账内容主要由培训人员名册、培训活动日记录、培训学习卡片、讨论结果、成果展示等组成,详细记载每次活动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参培人员、培训辅导教师及学员学习结果等。
2.建立班主任制度。每个农民田间学校除了有专门的辅导员外,还设立了一个班主任,由村支书或村主任担任,负责学员的组织、考勤及协调服务等工作。
3.优秀学员考评制度。根据学员出勤情况、听课记录、课堂提问、讨论等对学员进行综合绩效考核。在每年农民田间学校结业时评选出6~10名优秀学员,进行技物配套奖励。
4.建立检查验收和考核制度。突出建立培训台账的重要性,将培训建档工作作为对培训机构考核验收的重要指标,量化管理培训档案,从而保证更扎实有效地开展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工作。
三、开办农民田间学校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为农技推广搭建了舞台
通过举办农民田间学校,实现了专家与农民面对面,技术与田间零距离。这样发现问题最准确,解决问题最及时,科技服务最紧密,技术推广最到位。同时,在实施农民田间学校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与农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与农民科技需求紧密结合,与农民增收紧密结合,为下一步做好农技推广工作趟出了新路子,探索出了新模式,为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入户、良种良法直接进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打造了农技推广的有效平台。
(二)为农民活动提供了场所
由于农民田间学校机制灵活,学习内容丰富有趣,教学方式活跃生动,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在农民学员心中,学校不单是他们学习农业生产技术的课堂,还是他们的文体活动中心,有的称它为“农民会所”,还有称它为“农民之家”。
(三)为农业部门树立了窗口
近年来,万州区各村都相继建起了公共服务中心,为农民享受更多公共服务提供了许多保障。但所有已建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基本上都没有开设农业服务的窗口,更没有农技服务的牌子。目前在已建的农民田间学校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就有了农业服务的阵地和农技服务的窗口。因为农民田间学校的建立开展,就是农业部门工作重心下移到村,是与社保、民政、医疗、公安等部门共同构建村级服务的窗口和阵地,是农技人员进村入户的“家”和工作平台,是他们发挥专长、展示成果的舞台,是跨越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道坎的桥梁。
(四)为农业产业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在田间学校开办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辅导员、优秀农民学员、科技示范户,在当地主导产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辐射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