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收录了14位苏维埃摄影家的作品。除了最具国际知名度的亚历山大·罗琴柯(Aleksandr Rodchenko)之外,另外如鲍里斯·伊格那托维奇(Boris Ignatovich)、马克斯·阿尔佩特(Maks Alpert)等人,在与苏联的新闻摄影有着某种近亲血缘关系的中国官方新闻摄影话语中也较有名外,其他大多数人并没有机会在苏联以外被人关注过。可想而知,此书的史料价值之重要。更有意思的是,书中还收入了一部由沙钦特(Schaichet)、阿尔佩特(Alpert)与图勒斯(Tules)三人于1931年拍摄的通过记录菲利波夫家族的生活与工作来宣传“苏维埃新生活方式”的作品,对于了解苏共意识形态宣传在摄影中是如何体现与实现具有一定的文本意义。为了宣传苏联式“社会主义”建设的优越性,苏共宣传当局要求苏联的艺术家(包括摄影家)尽最大努力把“一切生活领域审美化”。这部三人合作的作品,是为主要目的是对外宣传的《苏联建设》画报所拍摄。而这个画报,因为有了罗琴柯、李西斯基等这些后来被批判为“形式主义分子”的人在幕后操持版面设计,因此在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而今天看这部宣传苏联劳动模范菲利波夫的作品,我们仍然面临一个必须要提出的问题是,这些照片如今被按照书(摄影画册)的排版方式被重新肢解了。那它们当初是如何出现并且以何种方式进入流通的?所以,我们今天研究摄影,尤其是那些曾经在传播媒介中大量流通过的作品,如果不给出曾经的版式以供研究,借此了解其照片的使用方式与通过照片在平面上的安排(当然还有说明文字在版面中的安排处理)所展开的视觉叙述结构,其实很难更深入地道破其宣传的手法与意图何在。
这些照片中,大量呈现了苏联时期国家主义集体主义生活的内容。比如,有五一集会、劳动节工人聚餐、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运动会、集体读报活动、集体农庄庄员会议等等。也有一些照片反映苏联政府投入大规模人力展开建设的生产劳动场面,如开拓运河、建设水库等。当然,一些照片呈现了二战前苏联日常生活的场景,如工人购物、少数民族男女进行结婚登记、民俗节庆活动等。此外,还有以浓郁的绘画风格拍摄的艺术文化界人士的肖像摄影,给出了特定时代精英人士的精神风貌写照。
由于这些照片主要拍摄于二战前,其中更有大量照片拍摄于斯大林在苏共党内大权独揽之前,因此相当多的照片确实少有后来所能明显感受到的“宣传”味道,具有一种粗犷、粗砺的写实味道与劲道。因此,这些照片在一定意义上具有了解社会政治生活的史料文献价值。也因此,这本书中的照片,具有更为复杂的面向。既有一看就是为了宣传目的而导演出来的欢乐画面,也有切实反映艰苦劳动的生产活动,如何看出(至少)这两种不同取向的拍摄目的,有的时候,确实发生一定的困难。因为,当时的苏联摄影家,仍然在挣扎,努力不要太宣传,因此一旦有机会“写”现实之“实”,仍然会冲破那些教导而拍摄出有历史文献价值的新闻与纪实照片。
这些主要拍摄于斯大林时代的苏联摄影作品的获得,有其传奇性。收藏者达尼埃拉·马兹柯娃在本书访谈中说,身为捷克摄影杂志编辑的她,在编辑第二次世界大战摄影画册时,于1970年代多次到访苏联,向参加过二战的苏联摄影记者征求照片。在按编辑计划收集这些苏维埃摄影家二战摄影作品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摄影家要求去她下榻的旅馆给她看不宜在《苏联摄影》编辑部出示的摄影作品。他们说那些是“受苦的”照片,因此要单独给她看,以避免可能带来的政治麻烦。而就在她的旅馆里,她收获了许多更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苏联人的生活状况与精神面貌的照片。这些照片构成了这部书的主要内容部分。所以说,此书以“政治影像”命名这些照片,而不是给予“宣传照片”的性质界定,可能想更多地让观众读者了解到这是一些处于苏联政治敏感期的影像,这些影像本身也许并不一定遵循了苏联意识形态宣传的法则,但在一定意义上,它们却又是有关当时苏联政治与视觉政治的。但是,在极权主义统治之下的苏联,当时即使是收集到了这些照片,但如何把这批照片带走却又是一个问题,而且是个大问题,事关人身安全问题。达尼埃拉·马兹柯娃回忆说,最传奇性的是,这些照片最后居然是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的专属摄影师帮助她带走。此人当时在苏联炙手可热,全苏上下无人敢得罪他,所以他能够在马兹柯娃通过海关时,先行手拎装满了照片的包袋通过海关,而马兹柯娃则轻松通过海关上了飞机。为了这批珍贵照片,我们也许有必要记下这位摄影师的名字:弗拉基米尔·穆萨尔延(Vladimir Musaelyan)。
这种苏维埃式的视觉阿谀,其模式、源头何在,大家也一直在探寻。具体到这个来源的图像,其实并没有太多的例子可供深究。大家一般认为,亚历山大·罗琴柯是苏维埃摄影的始作俑者。他擅长以对角线构图、俯视、仰视等极端视角来展开新世界叙事。因此,他也被认为是当时最积极的、最优秀的、最具原创性的创始人。但是,一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被斯大林定于一尊,他就被苏维埃祖国所冷藏、埋葬了。稳定与保守往往联系在一起。激进则与动荡为伴。罗琴柯这个苏维埃才子的逞能只是风光一时,后来被迫成为了幕后英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其实是保守的艺术,激进不是它所需要的。也许一开始需要激进来扫清障碍,但政治风暴卷起的尘埃落定后,紧跟上来的一定是保守的现场清扫。
顺便指出,罗琴柯(还有李西斯基)操刀的《苏联建设》画报的版面设计,给了法西斯日本的军方宣传官员与日本平面设计师和摄影家以无穷灵感。这些人中包括了现在已经奉为大师的原弘、木村伊兵卫等人。
当初订购此书时,我习惯性地被书名所吸引,并且想当然地认为这可能是一本集中了斯大林苏联的宣传模式的摄影集。而我,对于这方面的图像资料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到手一看,书中所收照片从形式上看,似乎与我自认为了解的(其实也是想当然的)苏联摄影有着相当的不同。这些照片,没有光鲜的面孔,画面也并不明亮,有些甚至感觉苦哈哈的。怎么回事?等到阅读了编者对于达尼埃拉 · 马兹柯娃的访谈后,才发现这是一本别样的苏联摄影画册,大量照片与后来定型的、并且愈演愈烈的苏维埃视觉阿谀甚为不同。
图片提供/顾铮责任编辑/阳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