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国摄影家

禄来:一个传奇的消逝( 上 )

作者:文/周彧

文/周彧


薇薇安·迈尔和她手中的禄来弗莱克斯一起创造了一段传奇

禄来创始于1920年,旗下的禄来弗莱克斯和禄来柯得,几乎成为双镜头反光相机的同义词。禄来曾经是大卫·柏雷(D a v i d Bailey)和黛安·阿巴斯(Diane Arbus)的最爱,他们喜欢使用配有75 mm f/3.5 Planar的禄来弗莱克斯3.5F双镜头反光相机,而布雷特·韦斯顿(Brett Weston)酷爱禄来弗莱克斯SL66和SL66E单反相机,而赫尔姆特·牛顿(Helmut Newton)的最爱则是禄来弗莱克斯2.8GX。此外,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薇薇安·迈尔(Vivian Maier)等都是禄来的忠实用户。在过去的九十多年时间里,禄来给世人带来无数的惊喜,创造了无数的经典,可到最后却落得魂飞魄散,只剩下一个空壳,令人唏嘘不止。

1920年至1928年: 创业维艰

1916年前后,莱茵哈德·海德克正在福伦达公司担任产品经理,当时他突发奇想,准备生产一种新型相机,然而公司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的计划,几经争取,不得成功,于是海德克干脆准备融资成立自己的公司。在他的妻子极力坚持下,最终海德克决定向他的同事—保罗·弗兰克展示了他的设计理念,后者对这种设计理念备加赞赏,于是自掏腰包,投资7500德国马克,并帮助海德克寻找到了20万德国马克的投资。1919年11月,弗兰克与海德克公司成立,1920年2月1日,公司完成了在德国商业注册处的注册手续。

为了让公司尽快进入正轨,弗兰克和海德克决定创业初期首先制造立体相机。那时候,立体相机已经日渐流行,由于福伦达也有立体相机的产品线,弗兰克和海德克俩人小心翼翼地避免与之有任何雷同。但文献也显示,他们悄悄地购买了一些福伦达立体相机,通过拆解和反向测绘,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来自己的Stereo Heidoscop。这款相机水平安装了两只卡尔·蔡司天塞镜头(55mm f/4.5),两只镜头中间偏上部位是一只用作取景器的卡尔 · 蔡司Super Triplet(f/3.2)镜头,当时,天塞镜头是市场上能够买到的最顶级的镜头,这种镜头自然也提升了立体相机自身的档次,让市场上那些廉价的立体相机相形见绌。相机使用45mm×107mm的玻璃干版。据说,之所以将相机命名为Heidoscop,是希望提醒福伦达公司的管理层:限制海德克先生的提议,绝非明智之举。

Heidoscop 很快取得了超乎预期 的 巨 大 成 功。1923 年, 公 司 决定投产使用117规格(B1)胶卷的Heidoscop。这款相机被称作“胶卷型Heidoscop”,有说法称,禄来的品牌就脱胎于此。

从 1914 年到 1923 年,恶性通货膨胀使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力耗尽的德国遭受重创,不过海德克坚信,更好的未来就在后面。事情果然如此,1927 年,新相机的原型机悄然面世,它被命名为禄来弗来克斯(ROLLEIFLEX)。为了确保相机的可靠性,其机身采用了铝合金注入成型技术,而取景器和机背部分也采用铝材。在设计上,海德克先生希望取消 1916 年前后市场上售卖的相机上的风琴式皮腔,以便让拍摄者使用起来更为简单轻松。为此他指导员工使用柯达相机做了一次实验:把相机放到地窖里,过了一段时间再取出来,果不其然,相机皮腔被老鼠啃坏了。这让他坚信:相机应该是为新闻记者们设计的,应该使用三脚架拍摄,一切可能朽烂变质的零部件都不能使用,基于同样原因,他设计的相机也没有使用绸布涂胶的快门帘幕,而是采用金属材料制成的Compur机械式快门。

另一项创举就是将取景器和摄影镜头固定在同一块可移动的托板上(当时曾被称为“金属风琴组”),它将镜箱的前部紧紧封闭。为了让它在对焦时保持平行于底片进行移动,海德克想出来一个绝妙的办法,利用成像镜头周围的空间安装一个大型齿轮,通过一组机架和齿条,带动固定取景镜头和摄影镜头的大型托板上四个小齿轮同步移动,这套系统相当完善,即使使用很多年都能确保对焦精度毫不 下降。

1928 年,更多的原型机陆续生产出来。经过数月忙碌,1928年8月18日,第一台量产型禄来弗莱克斯亮相。


弗兰克和海德克生产的Heidoscop立体相机


禄来弗莱克斯设计示意图


迷人的禄来弗莱克斯

1929年至1950年:产品第一

禄来弗莱克斯发布后不久,弗兰克和海德克就发现,市场对新相机的需求已经超过了他们的生产能力。尽管相机的售价不菲,但是开工第一个月,公司就接到了800张订单。在当时,一台配有f/4.5镜头的禄来弗莱克斯售价为198德国马克,而配f/3.8镜头的禄来弗莱克斯则要225德国马克!与大萧条时期最艰难时期外界一片哀鸿遍野不同,弗兰克与海德克公司不仅要满负荷生产,并且还能积累到足够的盈利,用现金形式购置新的工厂。

莱茵哈德 · 海德克先生的妻子威廉明妮 · 海德克在早期禄来相机的发展历史上打下了自己的印记—她一直建议海德克要制造一台“女士相机”,简言之,就是一台使用35mm胶卷的禄来弗莱克斯。在这一建议提出之前,禄来弗莱克斯都是拍摄6×6厘米画幅的“大”相机,虽然威廉明妮的想法当时并未完全落实,不过公司很快为相机增加了摇臂卷片功能,为女士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不久之后,使用120胶卷、配f2.8镜头的禄来弗莱克斯4×4相机面世,在德国以外的市场上,它就是以Babyflex为品牌销售的—不过这台相机销售情况不太好,很快便销声匿迹了,以至于禄来收藏者们要找一台Babyflex还挺不容易的。当时,公司的管理层坚信,禄来相机的使用者们只用接触印相方式制作照片,而不会使用笨拙、麻烦的放大机,而Babyflex因为底片面积太小不适用于接触印相。时过境迁,到1957年,当时的摄影发烧友喜欢通过接触印相方式制作成幻灯片,使用幻灯机来观看,以此替代尚欠火候的35mm反转片。于是,禄来公司重启Babyflex生产,截至1968年停产,累计生产超过67000台。

1932年,著名的柏林卡达斯照相馆的老板萨洛蒙·康恩到访禄来,探寻厂方可否生产一款大型的、使用9cm x 9cm画幅的禄来弗莱克斯。康恩解释说,他的客户们往往喜欢保存底片,因为他们根本不相信冲洗出来的照片能够保存很长时间,而大画幅底片肯定比当时照相馆用的玻璃干版好保存。不过事实上,康恩向弗兰克和海德克隐瞒了事情—由于他本人是犹太人,因此纳粹党的支持者停止向他的照相馆供水,这意味着他只能在家冲洗底片,而胶卷显然比干版方便运输和冲洗。制造一台放大版禄来弗莱克斯显然比做一台缩小的容易。禄来的工程师们很快制造出来一款使用220胶卷的禄来双反相机。这台相机的广告语就是“所见即所得”。这样一台相机让当时的照相馆工作量大为减低,摄影师再也不用佝偻着腰,钻在遮光布下对焦和装片了。随着第一台相机交付给康恩,后续又生产了一批提供给海外的代理商—不过那时候不是为了销售,而是提供给代理商作为展品陈列。这个项目没有持续很久,在生产了14台原型机后,这个项目寿终正寝。如果有兴趣,可以在布伦瑞克市立博物馆参观到现存唯一一台影棚相机。

1933年11月,禄来弗莱克斯的廉价版—禄来柯得(ROLLEICORD)杀入市场。为了降低成本,让囊中羞涩的摄影发烧友也能买得起,厂方对标准型禄来弗莱克斯做了大刀阔斧的简化,镜头换为便宜的蔡司Triotar 75mm镜头,机身采用了钢制压花面板或平纹人造革饰皮,用旋钮替代了容易使用的卷片摇臂,早期型号连卷片计数器都省略了,需要在后背的红窗户上观察胶卷背纸上的数字。因此,禄来柯得的价格较之禄来弗莱克斯便宜多了,最初,一台禄来柯得Ⅰ型仅需 105德国马克。值得注意的是,禄来弗莱克斯I型的机身左侧有DRP(Deutsches Reichs Patent) 字 样, 即“ 德 意 志帝国专利”,禄来柯得机身前部有DRGM(Deutsches Reichs Gebrauchs Muster)字样,即“德意志帝国实用新型”,这也是二战之前德国一种专利保护措施,相对于发明专利,德国实用新型具有费用少、注册快的特点。二战结束后,Deutsches Reichs(德意志帝国)被改为German Federal(德意志联邦)。



后期禄来柯得产品海报


禄来弗莱克斯与禄来柯得都受到德国专利保护



此后,禄来柯得不断改进其设计,例如在禄来弗莱克斯的f/3.5镜头升级为f/2.8镜头之后,将摄影镜头改为禄来弗莱克斯上使用的4组4片施耐德光学Xenar镜头。另外广为人知的是Rolleikin套件,加装这种套件之后可以在禄来柯得上使用35mm胶卷拍摄。总之,一切的一切,都是确保禄来柯得永远是“发烧”相机—既有纯正的血统,高于一般的品牌,却又与处于品牌金字塔顶端的禄来弗莱克斯有一定差距。截至1976年禄来柯得退出市场,其产量达到了2699505台。晚期的禄来柯得为了追求利润,也开始增加很多高级功能。

禄来弗莱克斯Automat于1937年6月上市,同年获得巴黎世界博览会的格兰披治大奖,它堪称弗兰克与海德克公司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此前的机型拍摄后需要进行卷片和为快门上弦两步,而禄来弗莱克斯Automat将其整合为一个动作:卷片时自动上弦。这不仅提高了拍摄速度,并且消除了因为不经意间忘记卷片而导致重复曝光的问题。细节,决定成败,这个功能此后广为山寨厂家模仿,最终成为标配功能。由于该机热销,弗兰克与海德克公司也因此获得了兴建第二工厂的资金。回顾这一切,莱茵哈德·海德克先生曾表示,禄来弗莱克斯Automat是他最喜欢的相机。

二战爆发之后,弗兰克和海德克公司被纳粹党控制,成为战时经济体系的一部分,海外贸易彻底瘫痪,加上纳粹政府官僚体制的束缚,这些问题导致公司的盈利大为减少,最终,保罗·弗兰克只得大幅度裁员,一度员工人数减少到600人左右。在战火之下,久负盛名的禄来相机业务变得无足轻重,与紧邻的福伦达公司一样,弗兰克与海德克公司也开始涉足军工产品,包括望远镜、潜望镜、用于狙击步枪的瞄准镜、导航系统所用的经纬仪等等。这些产品消耗了公司大部分的生产资源,只有少数研发工作勉强维持,如镜片研磨、闪光同步等项目,不过进展甚微。相机的研发倒还有一些,不过也只是为了发展用于军事侦察的产品。

战争期间,布伦瑞克是德国军工生产的几个核心地带,这导致当地遭到了盟军重型轰炸机持续不断的战略轰炸,几乎被从地图上抹去。在1944年1月1日至15日以及同年8月13日,弗兰克与海德克工厂遭到盟军的猛烈空袭,到1945年4月12日被盟军占领时,大约65%的工厂和机械设备损毁。

战后,布伦瑞克被划入英军占领区。盟国占领军对幸存的弗兰克与海德克公司实行了军管,并帮助其逐步恢复生产,不过问题在于,公司一直依赖于向蔡司采购镜头,而后者被划入了苏军占领区,这让军管当局颇费了一番心思,最后根据军管当局的安排,禄来相机开始使用位于德国西部的光学企业施耐德光学的镜头,好在施耐德镜头的光学品质一点不输给蔡司!

1950年春,保罗·弗兰克突然辞世,这给公司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后果,特别是失去了他精明的商业头脑,让这家公司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经营困境之中。


禄来弗莱克斯Automat宣传图


被轰炸后的布伦瑞克

1950年至1963年:黄金时代

保罗·弗兰克去世之后,他的儿子霍斯特·弗兰克接管了他的工作,并将父亲离世的影响降到了最低点。可惜的是,他没有父辈的才华,特别是缺乏顺应时势的灵活应变之道。不过好在当时,禄来还真没什么对手,并且相机销量稳步增长、利润不降反升,很多战后经济恢复的受益者们都变成了摄影发烧友,尝试着购买禄来相机。而在上世纪50年代,几乎每一位新闻摄影记者都有一台禄来弗莱克斯,这更让摄影发烧友们对禄来趋之若鹜。有统计显示,“山寨”禄来弗莱克斯的厂家最多时候超过500家,超过一半的日本厂家都在仿制禄来弗莱克斯双反相机,并且数量还在不断增长之中。根据资料,到1956年,第100万台禄来品牌相机下线。

禄来弗莱克斯的研发工作逐步走入正轨。深潜摄影先锋汉斯·哈斯和弗兰克与海德克公司走到了一起,双方尝试合作研发一种用于水下摄影的特制相机舱。最终,禄来的研发人员不负众望地研发出Rolleimarin—一种设计巧妙的、可以在最深达到水下100米处使用的水下摄影相机舱,它由两块铸造工艺生产的金属部件组成,顶部带有一块玻璃三棱镜,与相机的对焦屏一起,构成取景和对焦系统,水下摄影舱顶部的旋钮则用以调整曝光和光圈,而在底部,左手边是对焦旋钮,右手边则是曲柄和计数器。甚至相机舱上还设计了滤光镜托架。需要在水下进行闪光摄影时,摄影师也能在相机舱上安装一个闪光泡,这种闪光泡的特别之处在于需要在装好水下相机舱之前,把电池装入其中。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尽管禄来相机有很多山寨者,但是没有一个能够生产出质量匹敌正牌禄来弗莱克斯的产品。这个局面直到1956年日本的玛米亚C系列面世才有所改观。玛米亚最初为他们的双反相机提供了三种可交换镜头:标准镜头、长焦镜头和广角镜头,覆盖了从55mm到250mm的焦距段,并且由于采用可调式取景镜头,摄影者可以通过毛玻璃看到真实的景深效果。而相比之下,禄来弗莱克斯的固定式镜头前面虽然也可以加装4倍放大倍率的禄来Magnar远摄附加镜头,但毕竟略逊一筹。为了应对玛米亚的挑战,禄来开始研发新型相机,但禄来的专家们不肯相信,为了制造可交换镜头的双反相机,居然可以在精密度上有所让步。斟酌的结果是禄来于1959年推出了远摄型禄来弗莱克斯,配蔡司Sonnar f/4 135mm镜头。这台相机非常适合于人像摄影。同时,禄来还偷偷准备另一个采用150mm镜头的机型。在广角端方面,1961年,禄来推出了广角禄来弗莱克斯(有时称作Rolleiwide),配备55mm f/4镜头,不过到1967年就停产了,因此成为了最罕见的禄来弗莱克斯相机之一。这些尝试都大大提升了禄来相机的使用范围。

大概在这一时期,禄来弗莱克斯双反相机的产品架构逐渐稳定:以f2.8和f3.5两个型号(蔡司Planar或施耐德光学Xenotar镜头)为基础,根据镜头焦距,形成5.5cm Rollei-Wide、6.0cm Baby Rollei、7.5cm(f/3.5)、8.0cm(f2.8)和 13.5cm(f/4 Zeiss Sonnar)Tele-


玛丽莲·梦露与禄来弗莱克斯


可换镜头双反相机玛米亚C给禄来弗莱克斯带来极大冲击


水下摄影利器Rolleimarin


禄来弗莱克斯双反相机两大型号进化图


禄来弗莱克斯的研发工作逐步走入正轨。深潜摄影先锋汉斯·哈斯和弗兰克与海德克公司走到了一起,双方尝试合作研发一种用于水下摄影的特制相机舱。最终,禄来的研发人员不负众望地研发出Rolleimarin—一种设计巧妙的、可以在最深达到水下100米处使用的水下摄影相机舱,它由两块铸造工艺生产的金属部件组成,顶部带有一块玻璃三棱镜,与相机的对焦屏一起,构成取景和对焦系统,水下摄影舱顶部的旋钮则用以调整曝光和光圈,而在底部,左手边是对焦旋钮,右手边则是曲柄和计数器。甚至相机舱上还设计了滤光镜托架。需要在水下进行闪光摄影时,摄影师也能在相机舱上安装一个闪光泡,这种闪光泡的特别之处在于需要在装好水下相机舱之前,把电池装入其中。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尽管禄来相机有很多山寨者,但是没有一个能够生产出质量匹敌正牌禄来弗莱克斯的产品。这个局面直到1956年日本的玛米亚C系列面世才有所改观。玛米亚最初为他们的双反相机提供了三种可交换镜头:标准镜头、长焦镜头和广角镜头,覆盖了从55mm到250mm的焦距段,并且由于采用可调式取景镜头,摄影者可以通过毛玻璃看到真实的景深效果。而相比之下,禄来弗莱克斯的固定式镜头前面虽然也可以加装4倍放大倍率的禄来Magnar远摄附加镜头,但毕竟略逊一筹。为了应对玛米亚的挑战,禄来开始研发新型相机,但禄来的专家们不肯相信,为了制造可交换镜头的双反相机,居然可以在精密度上有所让步。斟酌的结果是禄来于1959年推出了远摄型禄来弗莱克斯,配蔡司Sonnar f/4 135mm镜头。这台相机非常适合于人像摄影。同时,禄来还偷偷准备另一个采用150mm镜头的机型。在广角端方面,1961年,禄来推出了广角禄来弗莱克斯(有时称作Rolleiwide),配备55mm f/4镜头,不过到1967年就停产了,因此成为了最罕见的禄来弗莱克斯相机之一。这些尝试都大大提升了禄来相机的使用范围。

大概在这一时期,禄来弗莱克斯双反相机的产品架构逐渐稳定:以f2.8和f3.5两个型号(蔡司Planar或施耐德光学Xenotar镜头)为基础,根据镜头焦距,形成5.5cm Rollei-Wide、6.0cm Baby Rollei、7.5cm(f/3.5)、8.0cm(f2.8)和 13.5cm(f/4 Zeiss Sonnar)Tele-Rolleiflex五个并行的产品系列。


玛丽莲·梦露与禄来弗莱克斯


可换镜头双反相机玛米亚C给禄来弗莱克斯带来极大冲击


水下摄影利器Rolleimarin


禄来弗莱克斯双反相机两大型号进化图


直到1960年去世前,莱茵哈德·海德克一直没有停止研发新相机的尝试,不过公司上下没有一个人敢告诉他,他的研发成本超出预算有多少。他手头的项目之一,就是Magic,这个项目需要若干昂贵的机械设备才能开工制造,由于产量很少,可怜的销售收入根本不够抵偿巨大的开销。两相对照的是,同为德国企业的爱克发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尽可能用现成的机身研发更多的型号。禄来Magic原来希望给摄影发烧友一个另外的选择,未曾想因为成本问题,其价格达到了435德国马克。它能够通过联动的硒测光表提供自动曝光控制,其快门速度范围为1/30秒到1/300秒,光圈范围为f/3.5到f/22,闪光同步速度为1/30秒,附带B门。该机的升级版Magic II售价498德国马克,整体性能相差无几。

上世纪50年代末,双镜头反光相机的市场悄悄地饱和了。越来越多的职业摄影师(特别是新闻摄影记者)和摄影发烧友转而使用35mm相机,影棚摄影师们则更青睐中画幅单反。尽管中画幅单反更贵,但是使用时可以轻松更换不同的胶卷后背,也有更多的镜头可供选择,何乐而不为呢?在中画幅单反市场,来自瑞典的哈苏是“老大”。1948年,哈苏推出了旗下第一款相机—哈苏1600F,1952年推出1000F,不过快门失灵的问题困扰着哈苏相机。直到1957年,采用Compur叶片快门的、传奇般的哈苏500C横空出世。在霍斯特·弗兰克领导下的禄来一直在旁观,最终错失了生产一种与哈苏相抗衡的机型的机会,其结果就是此后公司销售量暴跌并陷入财政困难,这导致霍斯特·弗兰克并不情愿地放弃了总经理的职务以平息事态。

1960年,禄来推出旗下第一种幻灯机P11,它带有两个幻灯片托盘,左手边的托盘用于35mm(5cm×5cm)幻灯片,右手边的托盘用于中画幅(7cm×7cm)幻灯片。禄来通用型幻灯机售价398.60德国马克,配套的标准镜头售价97.50德国马克。P11的生产一直持续到1978年,又推出了一系列幻灯机,一度成为公司营业额的主体。

1963年,禄来推出了战后第一款全新设计的相机禄来16,其画幅为12mm×17mm,配有天塞25mm f/2.8镜头,售价425德国马克。现在看来,这种与众不同的画幅并没有太多的市场需求,对禄来的营销百无一利,不过固执的德国摄影器材工业界素来如此相信自己对前景的判断。禄来16采用的是特殊的Super 16胶卷,每卷可以拍摄18张,装卷很简单,只需将片头插入导片槽即可。说真的,没有胶卷制造商对这种规格的胶卷有兴趣,这倒逼禄来自己生产这种胶卷。当时,禄来推出的这种规格黑白胶卷售价5德国马克,反转片售价12.50德国马克(含冲洗费用)。受限于胶卷,这款相机的产量一直很惨淡,累计只售出2.5万台。客观地说,禄来16的工艺质量绝对对得起它的高价,禄来16采用了推挽式取景器,带有自动视差补偿功能,最近观察距离到40cm,带快门锁,附件中还包括Mutar广角(0.5×)倍和远摄(1.7×)附加镜头。1965年,禄来推出了该机的改进型禄来16S。

如日中天的禄来为何开始走向衰落?禄来又做出了怎样的应对?敬请期待下期《禄来:一个传奇的消逝(中)》。


禄来16


1972年,摩纳哥王妃格蕾丝·凯莉手持禄来Magic。

 

厂商 & 新品

解析 SRAW 的秘密

事与愿违的摆拍

彼岸

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节奏与旋律

相关文章